四川彭山县观音镇的吴纪斌老人在家人反对、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搞起了精品葡萄种植。他不仅成功了,还成了远近闻名的“老年创业典型”。
1945年出生在观音镇果园的吴纪斌和多数村民一样,以种植水稻、小麦为生。“在土地上挣不了多少钱,看能不能搞点其他的。”满脸褶皱、手露青筋的吴纪斌告诉记者。在2009年的时候,他就想在地里种葡萄。
没有启动资金,他就千方百计四处借。2010年,他从亲戚家借来1万元,但还差2万元。这个时候,老吴想到了去银行贷款。在村支部的帮助下,老吴先后两次从农村信用社贷款3万元,解决启动资金不足和扩大生产规模的问题。
种植葡萄与种庄稼不一样,需要一定的技术。果园村的村委会主任姜虹说,早在2000年前后,镇、村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根据全村地理环境优势和市场需求,出台政策鼓励村民发展葡萄产业。2008年,全村开始大规模采用标准化设施农业栽培技术种植葡萄,并免费进行技术培训。
老吴告诉记者,通过培训,他学会了葡萄种植的关键技术,如加盖“天膜”“地膜”以及滴灌设施等。“用了这些技术,葡萄就不容易发生病虫害。”2010年,老吴在自己2亩土地上开始了创业之路。
2012年,老吴通过种植葡萄,已经还完了所有欠款。就在老吴从创业走向增收的关键道路上时,四川眉山市启动了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彭山县政府办干部罗鸿翔负责一对一联系老吴,每隔一段时间,罗鸿翔总要来到老吴家,看看葡萄长势,帮助解决具体困难。“我建议老吴改良葡萄品种,扩大种植规模,并从销售渠道、资金、技术等方面对他进行帮扶。”罗鸿翔告诉记者说。
2013年,老吴的葡萄园扩大到8亩,也种起了红地球、紫地球等精品葡萄。9月上旬,他通过种植葡萄净赚了十几万元。“那串串葡萄就是我的金元宝啊。”老吴笑呵呵地告诉记者说,“在外打工的儿子以前反对创业,现在听说赚了钱,也打算回家帮我。”
老吴的变化正是果园村飞速发展、群众增收致富的一个缩影。全村有200多户村民种植精品葡萄,不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开始回到家乡,进行创业。观音镇党委书记张鸿涛告诉记者说,果园村正变成名副其实的“果园村”。目前,果园村拥有美人指、紫地球、红地球、巨玫瑰等26个高端葡萄品种近5000亩,成为都市近郊特色葡萄种植基地,年产值超过1亿元。被评为“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和“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示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