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大棚在全市各蔬菜种植基地随处可见。在一个个“大棚”背后,是成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惠民增收的多措并举。
为丰富“菜篮子”品种,我市引导农户适度、规模经营生产,全市蔬菜70%左右实现了专合组织、家庭农场式规模生产;对建设20亩以上标准钢架大棚,市县两级财政给予每亩2000元的一次性补贴。
充盈“菜篮子”,不仅要建好“菜园子”、更要育好“菜苗子”。我市支持建立智能化、工厂化蔬菜良种秧苗繁育供应中心,育苗面积在10亩以上、连 续两年亩均产销商品苗30万株以上的,市财政给予每亩5万元的一次性补贴;对实行统一育苗且种植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市财政按其购买蔬 菜良种价格的10%给予补贴。
目前,全市全年生产近20个大类250多个品种的蔬菜,在蔬菜生长旺季的时候,每天上市品种多达50—60个,市民可以在3天内不吃重复的蔬菜。
近年来,我市还相继在龙泉驿、都江堰、彭州、双流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成一批气调库,其中,彭州濛阳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11000吨耐储蔬菜 气调库正式开启,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3000吨蔬菜气调库也已经投用。这些“冻库”保住的不仅是蔬菜的“鲜”,更是蔬菜品种的“多”、市场的保障以及 菜价的稳定。
场企对接 下单种菜
蔬菜种植结构调整将更加惠民增收
对于农户老魏来说,种同样的菜,但他家今年将至少增收上万元。奥秘在哪儿?他“找对了收菜的合作社”。
老魏说的,就是和益民菜市合作的唐发合作社,唐发将收来的菜直接卖到益民菜市,由于减少了中间的流通环节,老百姓在这儿买到的菜更便宜,唐发给农户的收购价也要比其他合作社高。
益民菜市的“场—企”模式正成为我市“菜篮子”供应的新思路。既然农商对接让合作社和菜市实现了“点对点”,那能不能让市场和农户“面对面”,由消费者提出需求、引导农民种菜呢?
我市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菜篮子”质量提升工程问需于民,这个想法反映出群众的心声。“以前是农民种什么、市场卖什么、市民就吃什么,而今后,则是市民想吃什么,就让农民种什么!”市农委有关负责人兴奋地说。
这种“订单式”的种菜方式,暗含着市场对蔬菜种植结构调整的“指挥棒”作用。而随着我市对益民菜市的建设计划——用两到三年时间再建50个益民 菜市,这也意味着,随着益民菜市的发展壮大,“蔬菜下单种植”将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不仅惠民——老百姓吃到更多品种、更多质优、更多价廉的蔬菜,而 且增收——农户种菜有针对性、卖得出去、市场风险更小。
昨天,由政府组织的农业合作社和益民菜市的负责人直接面对面产销对接会,拉开了“订单式”种菜的序幕。我市“菜篮子”民生工程的提质,正往深水区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