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让贫困农牧民手握脱贫致富的“金钥匙”(2)

发布时间:2013-06-27  来源:青海新闻网
摘要:在产业化扶贫中,建立起扶贫效益真正到户的机制,管好用好扶贫资金至关重要。 在实践中,我省做到了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0%以上用于产业扶贫,产业扶贫资金当中70%以上可以扶持到户。 今年青海扶贫开发部门进一步转


  在产业化扶贫中,建立起扶贫效益真正到户的机制,管好用好扶贫资金至关重要。

  在实践中,我省做到了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0%以上用于产业扶贫,产业扶贫资金当中70%以上可以扶持到户。

   今年青海扶贫开发部门进一步转变扶贫开发方式,探索国家投资、信贷融资、社会捐助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启动了贫困村村级扶贫产业发展滚动使用试点项 目,安排财政扶贫资金1亿元,引导银行贷款1亿元,在全省100个贫困村开展试点,建立扶贫产业发展资金,每村200万元,按照贫困村互助资金的管理运行 模式,实行村民民主管理、共同参与、民主决策、共同监督、有借有还、滚动发展的方式,支持贫困群众发展短平快的扶贫产业项目。

  青海省在实施产业化扶贫战略中,转变过去单一、分散、短期的开发方式,积极探索创建了11种适应市场经济的扶贫开发模式,即:股份合作型、集体经营型、企业带动型、联户经营型、土地流转型、培训转移型、飞地发展型、委托管理型、承包经营型、租赁经营型等。

  利用这11种模式,从三江源头到河湟谷地,从柴达木盆地到环湖草原,在扶贫发展部门的扶持引导下,农牧民群众养殖牛羊,种草、种树、种洋芋、种枸杞,出租商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产业化扶贫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喜人景象。

  虽然产业化扶贫的模式因地制宜,产业各不相同,但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东西,那就是探索产业扶贫效益到户的机制。总的做法就是,先识别出贫困户,然后把项目资金折股到贫困户,再把到户资金捆绑起来入股、搞合作社,最后把经营收益分红到户。

   2012年,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在青海调研扶贫开发工作时,对青海的这种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尝试,青海的产业扶贫效益 到户机制越来越完善。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管好用好扶贫资金的新探索、新突破,其优点在于既确保了扶贫政策的效益到户,又确保了扶贫项目效益的持续性,非常 积极有效。”

  新观念,把特色资源转变成财富

  青海历史悠久,千百年来,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民族在这篇热土上生息繁衍,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为文化产业扶贫创造了条件;青海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特的高原气候、光热条件也成为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的独特优势。

  在实践中,青海省扶贫发展部门紧紧围绕全省“四区两带一线”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从各地的资源禀赋、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出发,尊重群众脱贫致富的自发性尝试,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选择扶贫产业,促进了扶贫产业的发展。

   贵南县的藏族妇女有制作藏绣的传统,在贵南县扶贫开发部门的支持和引导下,这个县沙沟乡关塘村引进省级扶贫龙头企业贵南县东格尔藏绣科技有限公司,结合 实施整村推进项目,投入财政扶贫资金76万元,在本村建设面积400平方米的藏绣加工基地,利用公司的技术力量和市场资源扶持发展藏绣产业。藏绣产品远销 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和香港等地区。目前,基地从事藏绣制作人员有50多人,熟练工月收入1200元—1800元,年户均纯收入达6000多元。

   黄南藏族自治州是著名的热贡文化保护区,当地很多农牧民有绘制唐卡、制作堆绣、玛尼石的传统技艺。近年来,黄南州同仁县依托热贡画院,采取联合经营模 式,扶持2个乡镇4个贫困村的223户贫困户、1047个贫困劳动力实施热贡艺术旅游纪念品项目,项目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目前,全州1.6万人从 事热贡艺术产品制作,有4714家文化产业经营户,收入达到3.1亿元。

  不仅仅是贵南县和黄南州,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的氆氇绣,玉 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的玛尼石雕刻,西宁市湟源县的皮绣、湟中县的传统藏毯编织,海东地区平安县的藏族歌舞、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土族民俗文化……在扶贫开发部 门看来,青海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不仅传承着民族的精神血脉,也是捧在后辈子孙手中的金饭碗。在扶贫开发部门组织下,一个个贫困农牧民用握惯了铁锨把和牧羊 鞭的手拿起画笔、刻刀、绣针,穿上演出服去从事文化产业,从而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在互助县鑫源獭兔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养殖基地,合作 社理事长陈立宏告诉记者,由于互助地区气候冷凉干燥,即便在夏季,也可进行种兔繁育,这在内地是无法做到的。青海的紫外线强,有天然的杀菌消毒作用,对保 持獭兔肉的绿色无污染十分有利,在互助地区养殖的獭兔兔毛绒度高、毛色光亮,一级皮率可达90%以上,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互助县扶贫 开发局局长杨占川说,正是看到了互助县养殖獭兔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互助县自2009年开始,以互助鑫源獭兔养殖专业合作为龙头,采取“合作社+基地+ 农户”方式,整合整村推进项目财政扶贫资金发展獭兔养殖产业。至今年,全县已建立基地村16个,实现销售收入1940万元,纯收入740万元,为联建村贫 困农户兑付投资红利50余万元,并帮助16个贫困村4521户农户销售30多万只,户均实现增收5000元。目前,互助县已成为全省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獭 兔养殖县。

  化隆回族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为改变自身的贫困命运,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一些化隆农民走出大山,走进沿海大城 市,开起了拉面馆。三十年来,这种群众为摆脱贫困所做的自发性尝试让小小的拉面做成了产业,圆了一个个贫困农民的脱贫致富梦。受益群众形象地说:开拉面馆 换了脑子,练了胆子,闯了路子,挣了票子,盖了房子,育了孩子。

  然而,随着物价的提高、快餐行业竞争的加剧,拉面老板们也面临着资金 匮乏等新的困境。扶贫发展部门大力支持化隆、循化两县发展“特色拉面经济”,扶持6545户贫困户在全国各地区乃至国外经营拉面馆261家,每家年均收入 10至40万元,给遭遇“成长烦恼”的拉面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