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已是高原上草木枯黄的时节。记者来到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宁木特乡浪琴村时,一场秋雨刚刚过去。横亘在远方的黄绿色山脊和近处白色的蔬菜大棚在阳光下显出几分生机。
“滋……滋……”声不断响起,大棚前支起一口油锅,身穿绛红色藏袍的婆婆侃卓措和面,儿媳才桑正在炸油饼。婆媳身后,5座大棚整齐排列,不时有前来买菜的牧民进出,他们手中提着现摘的黄瓜、西红柿等新鲜蔬菜自己过秤,打个招呼把钱放到侃卓措手边的布包里。
“这是为在50公里外县城生活的祖孙三个准备干粮呢。”侃卓措告诉记者,6岁的孙子今年刚刚上小学,儿子在县城的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再加上时常在县城就医的老伴。婆媳俩每天都从日出忙到日落,为看管大棚、方便卖菜,她们将锅台搬到了户外。
侃卓措今年48岁,面色红润,发辫乌黑,说话时脸上总带着微笑,谁也想不到,6年多时间,她家经历丈夫大病、家中火灾的两次变故。4年前,侃卓措和儿媳才桑利用政府扶贫资金,在海拔3600米的草原上建起了蔬菜大棚,以两个女人的肩膀撑起了一家人的生活,也丰富了附近牧民的餐桌。
骑着摩托车来买菜的牧民达日杰看着忙碌的婆媳竖起了大拇指。他指着箱子里刚刚摘下的青椒、西红柿说:“要不是这家女人能干,咱村里人的餐桌上恐怕很难摆上这么新鲜的蔬菜。”
河南县地处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区,高寒缺氧,气候恶劣,历史上当地百姓主要以放牧为生,只是在部分河谷地带种植少量青稞等耐寒作物。说起最初种菜,才桑回忆说,2005年嫁到这家时,公公因病已丧失了劳动能力,婆婆和丈夫在镇上开了个小饭馆维持生计。200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把全家人逼上了绝路。
得知这一情况后,宁木特乡为侃卓措一家争取到了一笔20万元的扶贫创业资金。“阿妈当时就下了决心,不能辜负政府的帮助,我们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建矮墙、搭骨架、选种子、测温度、施化肥,站累了蹲着,蹲累了坐着、跪着,几乎每寸土地上都有我们的汗水。”才桑说。
大棚种菜第一年就获得了3万元的收入,随后几年,种植蔬菜的品种不断增多,收入日渐增长。性格坚强乐观的侃卓措第二年就让儿子去县城报名学技术,“是政府支持和新技术帮我家走出了困境,事事不能等靠要,儿子学文化,儿媳和我料理自家大棚,遇到附近乡亲咨询种菜技术时,儿媳还能去指导他们。”
如今,婆媳俩种的菜已远近闻名,还带动了周边很多群众放弃“只放牧,不种植”的传统观念,参与到大棚农业中来,宁木特乡的牧民定居点目前已经盖起了近20座蔬菜大棚,许多家庭的一日三餐不再是简单的糌粑和牛羊肉……
才桑说,等丈夫学成归来,再盖几个大棚,引进更多的蔬菜、水果品种,勤劳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