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下旬,枸杞到了收获季节。来来往往的采摘大军和一片片火红的枸杞构成了一道季节性的风景。最让大伙高兴的是,今年的枸杞价格特别好,才几天工夫,鲜枸杞每斤涨到了2块2,晒干的枸杞涨到了13块。
疯长的价格让这个人非常着急,他叫朱彦华,在当地枸杞圈里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到6月26日,朱彦华再也坐不住了。这天上午,他先是在枸杞批发市场收购了50吨干枸杞,然后直接跑到枸杞地里,以最高价大量收购鲜枸杞。
朱岩华:“这几天也是非常着急,它这个价格是从1.8、1.9元,现在涨到2元,2.2元,甚至还要涨,2.3、2.4元钱都要涨,但是我现在这个订单已经签订好了,已经没有办法。”
原来,此前朱彦华与两家国外客户签订了200吨干枸杞的供货合同,6月27日对方就要前来验货,所以他当天必须把货备齐。
27日上午,朱彦华的200吨枸杞刚刚准备停当,客户就如期而至。尽管收购价提高了不少,朱彦华依然从中赚了80万元。80万不是个小数目,但对于朱彦华来说,一年的生意才刚刚开始。
中宁县紧靠腾格里沙漠,黄沙在这里刮过,黄河从这里流过。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一种药食两用的果品---枸杞。乡亲们很早就知道枸杞是一味温补性的中药,但真正把它当作食用果品来销售的历史却并不长 。
朱彦华是最早把枸杞卖到大城市的人之一。1998年,中宁枸杞大面积丰收,然而因为没有销路,多数烂在了地里。朱彦华决定向乡亲们赊购枸杞,去大城市杀出一条销路。
这一年6月的一天,他骑着摩托车来到村民叶光全的家里,提出以每斤比市场高5毛的价格买对方的干枸杞,条件是赊购1个月。
叶光泉:“他的条件就是要赊,赊账。”
朱彦华:“只能靠赊,当时赊呢,采取了一个措施。”
叶光泉:“他说不行了把摩托车压着我,我说乡里乡亲的压什么摩托车呢,你还是把这个摩托车先放到你这儿,如果我这个款要是还不上,你最起码还能补一部分的损失,
那一天,朱彦华骑出去一辆摩托车,拿回来一张一万元的欠条。第二天凌晨,他带着赊来的2000斤枸杞,登上了远去上海的列车。
上海,一座吸引着无数人来这里寻梦的城市。
然而,到了之后朱彦华发现,小枸杞与大上海之间原来还有那么遥远的距离。
叶光泉:“我就厚着脸皮去给人家推销吧,我是操着一口极不标准的宁夏普通话,可能是话也没听懂吧,还是怎么回事。就把我给推出来了。”
发现自己直接卖不掉枸杞之后,朱彦华想到了让别人代销,他要把赊来的枸杞,再赊给别人去卖。他选择了一家大型批发市场,然后拿着一包自制的枸杞说明书,一个店铺一个店铺的挨个请求商户们代买他的枸杞。
朱彦华:“先把这个货,先放在你这儿卖,卖完了你再给我给钱。”
朱彦华以一斤8元钱的价格,把枸杞赊给批发市场上的商户们代销,卖完货,再收款。这种办法马上见效,20天后,他的2000斤枸杞居然奇迹般的全部卖完,他从中赚了6000元。
朱彦华按时还清叶光全的1万元赊购欠款,收回抵押的摩托车.并委托对方帮他向周围的人赊购枸杞。这一次,赊购的数量变成了1万斤。
叶光泉:“还是赊给他,一直就有这种生意上的来往,长期的跟他合作。”
朱彦华用同样的办法在家乡找了5个能赊给他枸杞的供货商。 有了充足的货源,他一心一意与上海滩的生意人打起了交道,其中一个王丹丹的姑娘成了他最大的客户。
王丹丹来自东北,很早就来上海作生意,在批发市场里是数一数二的销售大户,同样放下的枸杞她总会第一个卖完。为了拢住这个客户,朱彦华曾夸下海口,如果枸杞生了虫子,他宁愿吃掉也不会卖给消费者。没想到,这样的事后来竟真的发生了。有一天,王丹丹的一个客户在枸杞里赫然发现了虫子!
王丹丹:“我一看里边有一个,有一厘米长左右的一个白白胖胖的一个虫子,我就把这个货给阿姨退掉了,退掉之后我就在想,那这个生虫了,我肯定要找他呀。”
这件事王丹丹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她马上要把朱彦华的枸杞全部退掉。
王丹丹:“我说你看吧,这个虫子在这儿,白白胖胖的,我说比你还可爱,这怎么办。”
朱彦华:“我说你看枸杞子生虫,枸杞子有营养这个虫也肯定有营养。不然的话他是不会生虫的。我就把这个虫喂到嘴里了。”
王丹丹:“扔着吃花生米一样,我说你真的假的呀,东西呢/虫子呢?我看你手上有没有虫子,没有,你张嘴我看看,一张嘴在他嘴里边放着呢,给我吓一跳。”
朱彦华把那只白白胖胖的虫子一口吞下,并把那批出事的枸杞全部换成新的。尽管那只虫子的味道实在欠佳,但由于他说话算数,不但没有损失反而有了意外的收获。
之后,两人关系越来越好,生意往来更加频繁,王丹常常催着朱彦华送货。然而有一天下午,朱彦华的传呼机上收到王丹丹的这样一条信息。
朱彦华:“传呼这个信息上面打的是,“请送40包狗蹄子到哪个哪个路”,后面留言是王小姐,我当时感觉怎么枸杞子变成了狗蹄子了。”
王丹丹:“那个时候枸杞子在上海很少的一部分人知道,我估计是传呼台小姐可能打错了。他过了一个多小时之后,到我这儿来给我送货。我一看反犬旁的狗,足字旁的蹄,狗蹄子来了,所以从那开始,他到我们商场一去送货,他们大家就都说,狗蹄子来了,狗蹄子来送货了。”
朱彦华把货交给王丹以后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跟她拉起了家常,还有意无意的给对方唱起了歌。
朱彦华:“实际我是有意的,就像今天这种感觉,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这首歌因为唱起来也有感觉,对着美女唱更有感觉。”
王丹丹:“整个一下午,我们都在聊天,然后他就小声的给我唱歌,非常老实的一个人,感觉这个人挺不错的。”
朱彦华:“总之是看到她对我呢也有那点感觉了吧。”
2000年,王丹丹除了是朱彦华最大的客户以外,多了一个身分,成了他的妻子。从此,朱彦华的生活和生意都发生了重大改变。
这一年7月的一天,朱彦华偶尔得知一家超市将快速扩张的消息,他马上通过妻子的熟人与超市洽谈,以赊销代卖的方式让枸杞进了超市。这家超市后来以一周一家的速度连锁扩张,朱彦华的枸杞销量也跟着成倍的提高。这个举动让同样在上海卖枸杞的刘军羡慕不已。
枸杞经销商 刘军:“这是一个很大的风险,但是这个风险朱岩华他愿意去冒,因为他看中了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那回到今天回头看的话,当时这个决策是非常正确的。”
朱彦华:“当时赊货价格是,你比如说小的枸杞子一公斤已经达到18元钱一公斤,我们送到超市的这个枸杞子,一袋250克,我们可以送到8元钱,四八32元钱,这样就能有14元钱的利润差。”
这一年,朱彦华一共卖了300吨枸杞,大部分枸杞还是先赊再卖,赊购款最多的时候达到了100万元。
然而就在他春风得意的时候,已经做了几年的赊销生意突然做不下去了,一方面,超市对枸杞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更重要的是,在家乡赊购枸杞越来越难。原来,那几年国内枸杞市场逐渐升温,作为久负盛名的中宁枸杞自然成了众多经销商争夺的对象。中宁县当时一下子多了上百个像朱彦华一样的枸杞经销户,一部分原来的供货商直接进入市场成了他的竞争对手。买枸杞不用说赊购,就是现款交易也要分个先来后到。
局长:“中宁枸杞枸杞产量是有限的,但消费市场每年都在增加,基本是供不应求。”
2002年,朱彦华毅然从上海回到了中宁。他一改从前的赊购方式,开始提前一年付款,来订购乡亲们的枸杞。
陈兴家是枸杞种植大户,有一天,朱彦华找上门跟他说,愿意给他的每亩枸杞地里补助300元钱,如果新种枸杞的话,还免费提供树苗。一席话让他感到非常意外。
农户:“说哪有这么好的事呢,自己种自己的地,人家还又给钱,还又管苗木,确实当时一时不相信这个事情。”
朱彦华的条件是,必须按照他的技术要求去种,不能使用超标农药,并且保证把枸杞卖给他朱彦华,如果市场行情好则随行就市上不封顶。陈新家接受了他的条件,保证自己的6亩枸杞由他回收。
朱彦华:“这样表面上看我们的成本高,成本高了,但是我们放到国际市场上去卖,这个相对的价格也比较高。”
朱彦华用同样的办法两年内与1000户农户签订了购销合同,到2005年,他拥有了6000亩枸杞原料基地。 货源不再发愁,但按每亩500斤干枸杞的产量计算,朱彦华一年必须卖出去300万斤干枸杞,这么多的枸杞,他又如何去卖呢?
2005年底,朱彦华找到从前在上海卖枸杞时的竞争对手刘军,提出与对方合作的愿望。办法是他在刘军的销售公司入股,刘军在他的枸杞基地入股,各取所需合作经营。正在寻求稳定货源的刘军接受了朱彦华的提议,保证销售他的枸杞。
销售公司 刘军:“双方有了一个利益的共同点也有了一个相互的制约,在销售这方面,我们也是尽最大的努力,去多销。”
用同样的合作办法,朱彦华在全国拥有了14个稳定的销售点,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6000万元。
就在朱彦华拓展国内市场的同时,枸杞的国际市场也在发生着变化。美国等欧美国家正尝试着把枸杞做成早餐食品,日本等东南亚国家已经开发枸杞药品,而它们的原料大多要依赖中国。 2006年6月,一家日本客户和美国客户一起来到朱彦华的枸杞基地,经过一番谈判,双方签订了长期购销合同。
朱彦华:“让我们保证要加工200吨干果,这个任务绝对是不能给人家完成不了。”
2007年6月下旬,朱彦华以高价大量收购老百姓的枸杞。按照订单要求,他要经过烘干和分级包装,然后再卖给国外客户,这样一来,一斤枸杞就能卖到20元人民币。尽管受到收购价的影响,他依然从中赚到了丰厚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