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大一学生种苜蓿 一年竟赚一百万

发布时间:2015-07-28  来源:呼和浩特晚报
摘要:他是一位1995年出生的大一学生,他在高中毕业时就创业种植紫花苜蓿,他也曾登上中央电视台“创业英雄汇”的舞台寻求投资,他还有更大的梦想就是带动乡亲一起致富并借此改善生态环境。

 

图为张振华(左四)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右二)介绍苜蓿特性和今年收获情况

  他是一位1995年出生的大一学生,他在高中毕业时就创业种植紫花苜蓿,他也曾登上中央电视台“创业英雄汇”的舞台寻求投资,他还有更大的梦想就是带动乡亲一起致富并借此改善生态环境。

  他叫张振华,是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张之洞班”2014级学生,也是赛罕区榆林镇潮岱村的农民,凭借着对农业领域敏锐的“嗅觉”和不走寻常路的魄力,在2014年4月投入70多万元种植1000亩紫花苜蓿,当年便获利150万余元,接着他将父亲资助的2000万元再次投入苜蓿种植,如今他已经在赛罕区黄合少镇黄合少村和凉城县共种植紫花苜蓿3700余亩,今年他的团队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将规模扩大到10000亩,预计纯利润达到1500万元。依托于学校资源,张振华团队与他所在的华中农业大学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内蒙古农科院负责提供苜蓿种子。

  在上大学期间,张振华中午下课后就回到宿舍写创业策划书,晚上看农业方面的书籍,每天只有五六个小时时间睡觉。如今要完成他的既定目标,资金缺口还有2000万元左右,他正忙碌着想办法融资筹钱。

  师生心中最谦和的“富翁”

  张振华高中毕业于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2014年高考以超出重点线58分的成绩进入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张之洞班”。父亲从事建筑行业,因此家庭经济条件还不错。在父母眼里,他是个淘气、节俭、孝顺的孩子,小时候跟父母要点零花钱,却给母亲买了保健器械。在老师眼里,他是个谦和的“富翁”,虽然家庭条件不错,年纪轻轻就创业挣了大钱,但在他身上一点看不到傲慢自大,相反和老师、同学们处得非常融洽。前几天,张振华的学长学姐们来到他的苜蓿地里开展社会实践,都对这位学弟钦佩不已。

  但老师也评价张振华并不是一个“好学生”,因为他忙着创业势必耽误功课,每晚凌晨一两点回宿舍,甚至不回宿舍,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提出挑战,但学校领导和老师还是破天荒给予他例外。位于武汉的华中农业大学本是培养科研人员的院校,但张振华执意要毕业回乡当农民,也是学校多少年来的第一个。他是学校第一个拿到最高创业基金的学生,更是近七年刚一进校就搞创业的第一人,而且是没有脱离农业专业的创业学生。所以学校特别支持他,邀请学校一位院士为张振华做技术指导,并派辅导员陈志强一起帮助张振华创业。学校一位副院长还主动与内蒙古农牧业厅、内蒙古农业大学联系支持张振华创业的事宜。

  上大学前捞到第一桶金

  今年年初,张振华刚刚成立了内蒙古华蒙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正式开启了自己一边读书,一边种草创业的历程。说起为什么想要种植苜蓿,张振华说随着读书越来越多,他开始思考,一方面过度放牧使草原破坏严重,另一方面安全健康的牛奶需要高品质牧草来保障。牧草是畜牧业的源头,紫花苜蓿营养丰富,有“牧草之王”的称号,既能提供高品质蛋白,还具有再生性强保持水土的功能。呼和浩特是乳都,奶牛养殖场多,加上三家大型奶企的市场需求,形成了庞大的牧草需求市场,于是张振华便萌发种植苜蓿的想法。张振华还了解到,投资苜蓿种植产业,从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到拉动致富,都十分有前途。“既然好处那么多,而且外地苜蓿质次、价高,那我为何不自己种呢?”张振华想。

  种植苜蓿的主意首先遭到了母亲的反对,母亲认为家里唯一在读书的孩子应该考上一所好大学,找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而不是种牧草。张振华就转而动员父亲,父亲最终帮他买了拖拉机和收割机,还盖了储存苜蓿用的18000平方米的房子,前后一共投资了200多万元,支持他创业。

  7月到9月是苜蓿的收获期。2014年高考后的整个暑假,每天早上太阳还没出来,张振华就到地里割草、运输;附近没超市,渴了他只能喝井水;晚上七八点回到家,张振华累得倒头便睡。10月,1000亩地的紫花苜蓿销售一空,张振华获利150万元,捞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上央视创业节目寻求投资

  尝到甜头的张振华开始扩大他种植苜蓿的规模,但资金从哪里来?后来想到报名参加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创业英雄汇”节目。今年 3月12日,张振华收到了央视“创业英雄汇”发来的“英雄帖”,邀请他两天后到北京介绍创业项目。经打听后张振华得知,节目组每期会收到很多项目申请,仅两百余个能获得面试机会,其中只有15个能留下来录制节目,去北京到底值不值?创业和学业如何均衡?这让张振华犹豫不决。

  华中农大植科院副书记魏友伯的鼓励,坚定了张振华去试一试的信心。学院还特邀豆科作物专家、博士生导师赵剑教授作为张振华的技术顾问和指导老师,并派辅导员陈志强和他一同踏上了北京寻梦之旅。

  “在北京栏目组面试那段时间,过得很紧张,压力问答、项目路演,连续一周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项目终于通过了!”张振华回忆说。“在录制现场,不少央视工作人员和投资人都对他带来的苜蓿项目既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又能实现防风固沙的环保功能很感兴趣。”华中农大植科院辅导员陈志强补充道。

  “从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到大学生回村创业,用所学知识带动农业增收农民致富,张振华在舞台上侃侃而谈,敢想敢做,用执着打动了投资人。”辅导员陈志强告诉呼和浩特晚报记者,最终,张振华与投资方达成100万元融资意向。不过后来张振华没有接受这笔融资,甚至对投资方拟追投的3000万元都不动心。上了创业节目后,也有不少风险投资者主动联系他,张振华认为,农业并不是赚快钱的项目,在家乡创业,盈利不是唯一目的,环保和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同样重要,他希望能得到政府支持。

  要兼顾学业和创业

  目前,张振华的主要创业基地在内蒙古,这里土地广阔,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周边牧场较多,目标客户集中,适宜开展订单种植。他的父亲张全发更是拿出毕生积蓄,全力支持儿子放飞梦想。张振华也希望能开发推广出适合我国西北部盐碱地种植的紫花苜蓿优质品种,帮助农民致富,改善当地环境,同时改变牧草种子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作为大一学生,张振华又创业又上学,如何才能兼得?张振华告诉呼和浩特晚报记者,老师们给予了他很多帮助,既要创业,又要确保考试过关,这次期末考试成绩还算不错。他认为不断的自学也是很重要的,学业与创业共同发展也不是不可能。老师曾说,社会实践也是大学生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而读书是为了让创业走得更远定位更高。其实,除了种植苜蓿,张振华还有其他想法。“就是残次林的改造计划,也在呼和浩特。我准备将它做成一个公益项目,一共三万亩的林地需要分好几期来完成,在种植树木的同时在林间种植苜蓿,不仅加强了环境保护的力度也能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大家都知道植树容易养树难,后期养护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也需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利用众筹的模式共同为环境的改造努力。”

  张振华很忙,几乎没有业余时间,他爱踢足球、打羽毛球,更爱关注《新闻联播》,因为正是了解了国家的方针政策,才能让他精准的给自己定位。接下来他要去北京找融资,然后再去新疆、山西等地,祝愿这个执着的年轻人创业之路走得更远。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