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在宁城县采访时惊喜地发现,该县特色种植业如雨后春笋,新奇特作物遍地飘香,农民欣喜若狂。“玫瑰红”火龙果、“塞外宝”牌芦笋酒、芦笋面、芦笋茶系列产品等等,均在国内外市场炙手可热,销售价格不菲。今年,“玫瑰红”火龙果产量达19万斤,实现效益350万元;“塞外宝”牌芦笋系列产品因具有防治多种癌症,降血脂、血压、胆固醇等作用,市场需求量很大,亩纯收入四五千元,亩收入不足千元的玉米种植与之相形见绌,农民群众戏称特色种植是刨到“金橛子”上了。
作为农业大市,发展精品、高效农业,是加快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步伐的最佳途径。多年来,我市把粮食生产作为农业之本,并取得可喜成就。2012年,我市粮食产量首次突破百亿斤大关,实现总产100.02亿斤,增产量占自治区总产量的19.8%,增产量占自治区总增量的47.3%,一举跻身全国27个超百亿斤粮食生产大市行列,书写了我市粮食生产新篇章。然而,毋庸讳言,传统农业发展越来越不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和农民加快增收致富步伐需要,已是不争的事实。俗话说得好,物以稀为贵,只有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才能真正加快农业发展,才能满足农民增收致富需要,才能让农民刨到价值连城的“金橛子”。否则,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不看市场行情,不管农民增收致富需求,年复一年种植玉米谷子红高粱,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正所谓:鸟靠树,鱼靠河,庄稼把式靠特色。
由此看来,发展特色农业,让农民刨到“金橛子”上,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有目共睹的是,近年来,我市特色种植业犹如星星之火,燎原在广袤的赤峰大地,为农民增收不断增添着砝码。凡有特色种植的地方,农民增收幅度就立竿见影地加大,致富步伐就明显加快。譬如,喀旗牛家营子镇中药材种植,一亩中药材能顶三亩地大田收入,亩均纯收入达5000元以上;喀旗马鞍山村山葡萄种植使昔日荒山野岭变成“金不换”,农民收入成倍增加等等,就是典型实例。这些实例充分说明,千算万算,不如特色合算。
诚然,让农民刨到“金橛子”,必须解放思想,放开胆量,摒弃种地打粮是本分传统观念,敢想“外国溜”,敢土里刨金;让农民刨到“金橛子”,必须抱着科学态度,认真调查市场需求和本地适应条件,不盲目引进外地作物品种,不一窝蜂和随大溜儿,既要人无我有,又要因地制宜;让农民刨到“金橛子”,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如给农民找座诸如经济合作组织等坚实靠山,尽早结束土地经营上的单打独斗,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实现土地集中连片经营使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