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种植户正在育苗
近年来,首府积极扶持农民发展以蔬菜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着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一座座蔬菜大棚不仅撑起了农民的钱袋子,也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
大规模发展设施蔬菜产业
5月6日,记者在去往赛罕区金河镇根堡村的路上看到,路两侧是一排排整齐的蔬菜大棚,透过塑料膜能看到里面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这就是赛罕区大规模发展的设施蔬菜产业。
“近几年,呼和浩特市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蔬菜基地建设,第一次是在2006~2008年,第二次是在2012年。”赛罕区蔬菜副食品局局长南羊换介绍说,2006年以来,赛罕区区委、政府以中远郊为重点,科学规划、连片开发,通过政府补贴、村委会出资和农民自筹等多种渠道,以102省道沿线、大添路沿线、呼凉公路沿线的金河镇、黄合少镇、巴彦镇为重点,大规模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建成千亩以上基地18个,500亩以上基地8个。
2012年,呼和浩特市市委、政府又开始新一轮“菜篮子”工程,采取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技术指导、引进先进地区种植企业和种植大户、机关帮扶示范、大学生创业实践等多项措施,全力推进设施农业投产达效。“通过努力,赛罕区涌现出了一批如舍必崖、根堡、前白庙、太平庄、集贤等规模大、农民种植积极性高的设施基地,和百岁果蔬、宝丽鑫、绿联、新集贤、大山大海等具有带头作用的专业合作社。”南羊换说,目前赛罕区蔬菜设施面积5.3万亩,年产蔬菜39.1万吨,农民每栋高效日光温室年收入可达5~6万元。蔬菜种植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
记者从呼和浩特市农牧业局了解到,2014年,全市下达设施蔬菜建设任务5万亩,其中蔬菜保护地1万亩、露地蔬菜4万亩。
农民年增收七八万元
走进根堡村,村民们都在蔬菜大棚里忙着采摘,村民付改桃说,他们家种了两个大棚,一个大棚能收入3万元。今年蔬菜价格不及去年,收入可能略微差一些,但也比以前种地和养牛强多了。看到种植蔬菜大棚有利,村里一些嫁出去的姑娘或是在外打工的村民又回来种植大棚,付改桃的侄女付丽娜就是其中一个。
付丽娜说:“我和老公结婚后就在土左旗打工,但我的户口一直在村里,也分到了大棚。这几年在外打工也挣不了多少钱,听说种蔬菜大棚效益不错,去年我们就回来搞蔬菜大棚种植,收入还行。”
随后,记者又来到李占清的蔬菜大棚,他正在将包装好的蔬菜往货车上搬,准备拉到美通市场去卖。虽然累得满头大汗,可脸上却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我家有4个温室、3个大棚,主要种植豆角、油葫芦、西红柿和一些叶类菜。去年收入15~16万元,今年蔬菜价格不如去年,效益会受一些影响。”
张喜印是赛罕区蔬菜副食品局的技术员,常驻金河镇,从2006年开始负责指导根堡村农民蔬菜种植、病虫害治理等,他对根堡村蔬菜大棚种植很了解。根堡村有300户、1100多人,平均每户有5个大棚,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2006年之前,村民只种些玉米,养殖奶牛,每户年收入2~3万元。“以前农民院子里放的是拖拉机,现在放的是小轿车,从这一点就能看得出,农民生活富裕了。”张喜印笑着对记者说。
据了解,自赛罕区大规模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后,赛罕区蔬菜副食品局下派了30余名技术干部,深入到各蔬菜种植基地进行各种形式的技术服务,还通过聘请专家、教授集中授课,技术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组织参观种植好的农户生产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
葡萄油桃成为设施大棚新成员
近年来,首府在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增加蔬菜种植的同时,着力挖掘大棚特色种植,不断为农民探寻新的增收渠道。
“明年的这个时候,我要让这些葡萄和油桃成为‘掌上明珠’。放眼望去,绿意盎然,桃影满园。”看着刚刚种植没多久的葡萄苗和油桃苗,特意从河北沧州来呼和浩特种植大棚的李树望这样告诉记者。
李树望是个对农业种植充满热情的人,在河北老家父母种的油桃非常出名,又甜又大,每年商贩都抢着要。2008年,李树望带着老婆孩子出来闯荡,最后在呼和浩特落了脚。一直以来,他都希望把自己的农业种植项目做起来,来到呼和浩特后,他决定把家乡的油桃和葡萄种植在这里。于是,他和亲朋好友筹备了十几万元,在赛罕区根堡村承包了10个大棚,开始种植油桃、毛桃、葡萄、香瓜和西瓜。李树望说:“呼和浩特市的土地盐碱特别大,在这里种植,风险很大,所以付出的辛苦和成本也多。”
本地菜供应量逐年增加
大家都知道,首府蔬菜大部分是靠外调,然而,随着呼和浩特市大规模发展设施蔬菜产业,本地蔬菜的供应量在逐年增加。
负责为呼和浩特市及周边旗县供应蔬菜的批发市场主要有两个,呼和浩特市食全食美集团美通食品批发市场和呼和浩特市东瓦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据呼和浩特市食全食美集团美通食品批发市场蔬菜部总经理马碧介绍,该市场为呼和浩特市及周边旗县供应蔬菜量为85%左右。每年冬天本地菜的供应量在20%左右,目前本地菜的供应量在25%左右,到7、8、9月份,本地菜供应量可达80%,全年本地菜和外地菜的供应比例为四六成,以前的比例为三七成。
“从2011年以后,本地蔬菜的供应量逐年增加,上市时间也提前了,往年4月份之前只能吃到叶类菜,现在果类菜也能吃到,而且种类也增加了。”马碧对记者说。
呼和浩特市东瓦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副总经理赵云维也是这么认为的,他说:“我们市场每天的蔬菜供应量在700吨左右,其中外地菜供应居多,本地菜供应量少。每年冬天本地菜的供应量在5%左右,进入4月份以后,本地菜供应量逐渐增加,达到10%以上。”
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机会
记者在根堡村采访时注意到,蔬菜大棚里出现了年轻人的身影,而且还是大学生。
刘宏宇就是其中一个。去年11月份,他和弟弟一起承包了17个蔬菜大棚,目前已经投入20多万元,主要种植黄瓜、西红柿、豆角、油葫芦、芹菜等,还种了一些西瓜和香瓜。从4月初开始,黄瓜、豆角、油葫芦开始出售,卖了1万多元。“虽然见了成效,但距离收回成本还很远,不过这已经很感谢农牧业局的领导了,是他们帮我和弟弟完成了创业梦。”刘宏宇说,如果按正常租赁,一个大棚需要5000元,17个大棚仅租金就要85000元,再加上其他的基础投入,承包这些大棚大约需要30万元。这样省下85000元的租金,资金压力就会小一些。“我一直比较喜欢农业种植,而且现在国家对农业种植的扶持力度也比较大,难得有这么好的机会,我会好好把握。眼下种植这些蔬菜和水果不是我的最终目标,将来我想把蔬菜发展成规模化种植,再引进一些稀有、独特的品种,让蔬菜和水果品质走高端化。”刘宏宇对未来的大棚种植充满信心。
随后,记者来到大学生高俊峰承包的蔬菜大棚,此时高俊峰不在,她的哥哥和嫂子正在帮她采摘成熟的油葫芦。她承包了3个蔬菜大棚,主要种植黄瓜、豆角、油葫芦以及一些叶类菜。“大棚的蔬菜刚开始卖,这些菜卖了刚好够给工人发工资,还好租大棚不用花钱。现在工作不好找,听说种大棚效益还行,小姑子搞起大棚种植。”高俊峰的嫂子边采摘油葫芦边对记者说。
为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去年,呼和浩特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赛罕区政府共同出资建设的呼和浩特大学生设施农业创业园赛罕区示范基地招募了一批优秀大学生入园创业。入驻创业园的大学生可以享受到种植大棚承包费、园区管理费、种植技术指导费由政府承担等优惠政策。在根堡村,除了刘宏宇兄弟俩和高俊峰种植蔬菜大棚外,还有好几个大学生也在种植蔬菜大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