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公司与全镇432户贫困户签订了合作协议,通过整合扶贫资金和合作社资金,共同搭建蘑菇种植大棚,贫困户不仅能在合作社务工获得劳动报酬,而且能获得20%的托底固定收入,以及合作社10%~20%分红收入,人均年增收上万元。”13日,新余市渝水区下村镇食用菌产业基地负责人付小华告诉记者,他与当地1212合作,推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帮助周边群众脱贫致富。
基地去年销售收入5000余万元
付小华今年34岁,只有小学文化,17岁开始在广东打工,后在广州蹬黄包车。回乡后,他2万元起家,先后从事煤炭运输、混凝土搅拌和室内装潢。3年前,再一次转行,从事食用菌生产。
3年前,也就是2015年,付小华再一次转行,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了全省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食用菌生产基地。种菌培育是食用菌生产最核心的技术,付小华不惜百万元年薪,先后从上海、福建等地聘请专家驻厂指导把关。次年9月,蘑菇正式投放市场。
目前,基地已建成大棚230个,每天用工需求达100多人,大部分是周边村民,日产蘑菇6吨左右,主要供应南昌、长沙、深圳等市场。去年,基地生产菌棒500万支,实现销售收入5000余万元。
谈到未来发展时,付小华说:“现在,我们已经与萍乡、宜春等周边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等蘑菇大量出产时,我们将在满足本地销售的基础上,把这些蘑菇远销更多地区,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等到生产基地成熟了,再带动周围的村民掌握技术,帮他们制作菌包拿回家自己种植、自己销售,销售不出的我们再进行回收加工,带着村民们一起致富。”
带领全镇贫困户种蘑菇致富
致富不忘众乡亲。去年10月,付小华成立了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企业、村集体和村民共同组成,并与当地1212合作,形成了由镇党委1212引导、“公司+农业合作社+贫困户”的脱贫模式,共同打造产业扶贫基地。
据了解,该基地与下村镇432户贫困户签订了合作协议,通过整合扶贫资金和合作社资金,共同搭建蘑菇种植大棚,贫困户不仅能在合作社务工获得劳动报酬,且能获得20%的托底固定收入,以及合作社10%~20%分红收入。
贫困户没钱建大棚怎么办?金融扶贫项目贫困户小额信贷来支持。村里的专项扶贫资金怎么花?投入到合作社,并将股权量化,产生效益后分红,使资金成为贫困户获得持续长效收入的“下蛋鸡”。没有能力参与种植的贫困人口怎么办?到食用菌基地务工,50~60元/天,每个月可以有一两千元收入。正在大棚内劳动的李阿姨笑着说:“在这里做事比较轻松,而且在家门口就业,一个月收入有2000元左右,真是好。”
具体操作上,合作社整合1212给每个贫困户的3000元政策扶贫资金和村集体资金共同搭建蘑菇种植大棚,产生的经济效益中30%作为每个贫困户的分红。为了防止因自然灾害等特殊原因影响贫困户收入,三方协商确定600元为贫困户的保底分红。合作社以4元/根的价格从公司购买菌棒,每个大棚放置6000根,每根菌棒可产蘑菇1.8斤左右,按公司保护价3.5元/斤价格计算,每根菌棒净收益2.3元,一个大棚可产生13800元的经济效益,每家贫困户每年预计有4000元左右的分红。
另外,农户通过参与大棚的日常管理也可获得一定收入。以每个村委12个大棚计算,扣除人工费、管理费等,预计村集体每年有5万元左右的收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全镇有400多户贫困户,一年可种500万棒,不出两年,就可全部脱贫!”下村镇党委书记胡永根对食用菌产业扶贫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