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林采摘莲蓬
“竹荪很有市场,烘干后的市场零售价要达到400多元每斤,批发商从我这批发也要200至300元每斤。”说起竹荪,新干县七琴镇48岁的朱春林兴致勃勃。2009年和妻子返乡创业,从零开始,开创当地特色种植先河。起初种植100多亩的竹荪,后又试种50多亩的广昌太空白莲,现在30多亩的玉山红芽玉也即将破土而出……朱春林凭着能吃苦、敢打拼的精神,由一个普通的打工仔成长为一名年产值逾80万元的小老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致富能手。
为了梦想回乡发展
2009年,在外打工的朱春林看到电视里播放着竹荪种植的纪录片,片中介绍的竹荪种植条件和自己家乡的环境非常相似。“继续打工,我可能做一辈子的打工仔,而如果试着去种种竹荪,说不定能找到另一片天空。”想到这,朱春林毅然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和可观的收入,回乡发展特色种植。
万事开头难。竹荪是非常娇贵的植物,成长土壤的厚度、生长环境的温度和湿度都要控制好才能有高品质。第一年,朱春林种植竹荪的地方土壤太薄,导致菇菌种进去却不能充分发酵,出菇率非常低。第二年也不走运,碰上高温干旱天气,他买的防晒网没盖几天都破了,大面积的竹荪长出后,没来得及采摘就枯萎了,每天损失上万元。 面对多次失败,朱春林一度想过放弃,但不服输的性格又让他坚持下来。朱春林购买了很多关于竹荪种植的图书资料,认真研究竹荪种植,总结失败经验,七琴农业综合服务站的技术人员也帮助他邀请专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七琴镇的气候条件和土壤质量都适合竹荪生长,政府大力支持,再加上朱春林不懈努力,终于竹荪的种植,从原来二三亩发展到如今已经近百亩的种植规模,年产值几十万元。
莲蓬送“子”致富有道
采摘完竹荪,村里的留守妇女们又来到朱春林的广昌太空白莲种植基地采收莲子。炎炎夏日,粉白莲花和翠绿的荷叶随风摇摆。在田田荷叶间,10多个头戴草帽的采莲人在荷塘里时隐时现,不时有人猛地扒开宽大的荷叶从荷塘里探身出来,将一包包装满莲蓬的塑料袋放到田埂上,一转身又淹没在荷塘中。
在面积50多亩的广昌太空白莲基地,莲子采摘期长达3个月,高产期每亩莲塘可产莲子1200斤以上。“我们这里的莲子产量和收益在县里是数一数二的。”南边村村主任朱润根介绍。朱春林自己还办了莲子加工厂,工厂里经过蜕皮烘干的莲子品质非常好,未通芯的每公斤可卖到80元,而已通芯的可卖到每公斤120元。 莲子的养生价值自不用说,它的内芯多出口印度等南亚国家,而它的外壳还以800多元一吨的价格被县内外凤尾菇种植户收去种菇。成熟的莲子加工技术也让新干县其他乡镇的广昌太空白莲种植户慕名而来,他们采摘的莲子都统一卖给朱春林,用来加工出售。
带上村民共奔小康
饮水思源,富不忘本。朱春林在竹荪和莲子种植上颇有收获的同时,也给当地的村民带来可观的收益。村里的妇女每天早上6时左右就开始采摘新鲜竹荪,10时前采摘完毕,几小时内,她们每人就能赚40元。随后,她们一部分人会转到朱春林的白莲基地采摘白莲,另一部分人回到加工厂,分拣烘干竹荪或剥莲子。“在这里剥莲子,活儿不累,晒不到太阳,老少皆宜还能边聊天边赚钱。”家住回坑村的五年级学生朱文霞说,她每天来这剥5个小时的莲子,一个暑假挣得不少。
如今,朱春林在发展特色种植产业的道路上已小有成就,在他的带动和技术指导下,七琴镇的竹荪和白莲种植规模也不断发展壮大。为把七琴镇的特色种植做大做强,同时扩大自己的经营范围,朱春林开展了竹荪供种业务,通过提供菌种和养殖技术吸引村民加入到竹荪种植队伍中来。下一步,他还准备建立竹荪种植示范基地和种植合作社,让竹荪种植种出规模,种出影响,种出更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