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动上千名农民共同富裕
随着蘑菇种植的发展,黎祥云还积极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蘑菇,让蘑菇成为乡邻们共同的摇钱菇。现在,他联合1200多名农民,走联合合作发展之路,注册成立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帮助农民栽培食用菌共同致富。
64岁的孔德兴告诉记者,他年纪大了,进厂没人要,就过来租种黎祥云的蘑菇大棚,“租了3个大棚,去年一年赚了11万多块钱。”
黎祥云的蘑菇种植公司名叫冠益食用菌有限公司,他是公司总经理,但他不希望人家叫他“黎总”,“我就是一个农民,我喜欢职业农民这个称呼。” 记者 向家富
年赚10万的厨师要改行
黎祥云是刘集镇铁牌村人,今年33岁的他,自19岁从南京金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就投资20多万元在常州开了一家小饭店。店虽小,但因紧靠综合市场,加上他肯吃苦,生意一直不错,“每年赚个10多万,虽然谈不上大富大贵,但跟很多同龄人相比还是不错的。”
虽然饭店生意好,可黎祥云却在琢磨转行,“开饭店时,发现很多人爱吃蘑菇,因此就想种蘑菇。”
不过,当他把种蘑菇的想法跟家里人说了后,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闹得厉害时都要跟我断绝关系。”
但黎祥云就是“一根筋”,他拿出了辛苦多年积攒的50多万元,还借贷了30多万元,开始了蘑菇种植。
为学技术无偿给人当学徒工
蘑菇种植,最关键的就是技术。为了学习技术,黎祥云先后三次登门,但前两次都被人家拒绝了。
第三次去时,黎祥云表示愿意给对方当一年学徒,一分钱不要,“这时人家才同意。”
一年的学徒生涯,黎祥云学会了蘑菇种植技术,也学会了坚韧。一次在建大棚时,他跟着师傅搭大棚,不小心造成右脚大拇指撕裂性骨折,但他忍着痛没有休息,继续忙活。
遇台风创业路险遭夭折
2008年,黎祥云回到刘集镇,在铁牌村东田组盖起了30个蘑菇大棚,开始正式创业。
创业起步难,而且家里人一开始也不支持,一切都需要自己操持。2008年8月,第一批蘑菇出来了,按照约定货要送往常州,送货途中车子却坏了,到凌晨3点多钟他才赶到,错过了与经销商约定的时间,人家不代理销售他的蘑菇了,“最后,我只得自己摆摊卖了,家里大棚还有很多蘑菇要采,只能亏本卖,一趟就损失了大几万块钱。”
卖完蘑菇后,黎祥云赶紧回家,他得抓紧时间采蘑菇,“那一次一个星期,每天只睡2个小时,后来我妈实在看不下去了,赶过来帮我采蘑菇。”
2009年,黎祥云的蘑菇种植走上正轨,由原来每天出产几百斤一下子增长到近1吨。但一场不期而遇的台风,差一点击碎了他的创业梦。“夏天的一场台风,刮坏了蘑菇大棚,20多万平米的菌种全被毁,一下损失了60多万元。”
困难时刻见真情。在黎祥云遭遇困境时,他的几个好朋友帮了他,“他们也是做生意的,把周转资金都借给了我。”
“有产品还需要有市场,很多产品都是因为找不到市场烂在家里。”黎祥云种蘑菇,就是看中它的市场需求。事实上,当蘑菇大量长出来后,要找市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让黎祥云印象最深的就是打开南京市场。
“一开始在市场上又没有熟人,只能去摆摊。”黎祥云回忆,那时,他吃住都在南京,每天天不亮就出摊,大家都收摊了,他还坚持摆着,“我就不相信,这么好的鲜菇没人要。”
黎祥云的执著终于得到了回报,他与一家采购中心在南京的超市签订了供货协议,每天向采购中心提供1吨多的鲜菇。
如今,黎祥云的鲜菇在南京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过四成。他的蘑菇还销往了上海、苏州、北京等多个地方。
他成功种出反季节蘑菇
蘑菇种植,传统的观念是冬春两季种植,但黎祥云要改变这个传统,让人们夏季也能吃上鲜蘑菇。为此,他请教专家,专家说江苏夏季气温高、湿度大,不适宜蘑菇生长。
黎祥云通过不断实践,为蘑菇大棚降温减湿,终于成功在夏季种植出蘑菇。当黎祥云的“夏季蘑菇”长出来后,专家们也为之叹服,“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眼下,黎祥云正在建设一种新型的蘑菇大棚“荷兰蒙古包”,“这种新型大棚,可以说是工厂化生产,一个大棚产出蘑菇的量可以抵得上5个普通大棚。”
带动农民共同富裕
随着蘑菇种植的发展,黎祥云还积极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蘑菇,让蘑菇成为乡邻们共同的摇钱菇。现在,他联合1200多名农民,走联合合作发展之路,注册成立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帮助农民栽培食用菌共同致富。
64岁的孔德兴告诉记者,他年纪大了,进厂没人要,就过来租种黎祥云的蘑菇大棚,“租了3个大棚,去年一年赚了11万多块钱。”
黎祥云的蘑菇种植公司名叫冠益食用菌有限公司,他是公司总经理,但他不希望人家叫他“黎总”,“我就是一个农民,我喜欢职业农民这个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