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九,天空飘散着雪花。蜿蜒的乡路白雪皑皑,半个多小时车程,记者来到了位于龙山区工农乡大良村4组臧连军的食用菌种植温室大棚。进入棚室,隆冬的寒冷被温室的暖意驱散,淡淡的菌香扑鼻而来。看着臧连军忙碌的身影,一筐筐新采的蘑菇整齐地摆在一旁,一派丰收的景象。说起培育食用菌的历程,这位40岁的东北硬汉臧连军有些腼腆地说:“也没啥经验,就是自己摸索着干呗!”
温室棚内雾霭蒙蒙,一垛垛菌棒整齐排列,一朵朵蘑菇升柄展伞,臧连军半蹲在菌垛旁细心地料理着刚刚萌发蘑菇菌丝的菌棒。他笑着解释道,刚刚给蘑菇喷完水,棚内温度较高,水蒸发后形成雾气,这正是蘑菇生长需要的最佳环境。说话间,臧连军手指轻动,将菌袋外多余的菌根剔除,仔细打理着提高生活水平的“致富伞”。“蘑菇一年四季都能种,培料、灭菌、接种我现在都会,最要紧的是咱家离城区不远,市场需求量远远大于产出量,这可比种玉米要多收入几十倍呢!”说起蘑菇的收成,臧连军胸有成竹。
24年前,一位推广平蘑种植的贵客敲开了大良村村民通往食用菌产业致富的“大门”。16岁的臧连军从贵客那里取到了“真经”,萌生了脱贫致富的念头——种蘑菇。臧连军在自家的原田地里建起了100多平方米的大棚,以3000个菌袋为根基开启了自己的“淘金路”。“那时,家里给我拿了2000元本金。半年多的时间,就收益了1万余元。”臧连军略显自豪。看到致富商机的他将淘到的“第一桶金”连本带利投到了菌棚建设中,再建占地100平方米的大棚,可结果不尽如人意:“这一年收益不好,蘑菇产量低不说,还赔了不少。”臧连军说,为了找到低产原因,自己不仅购买了大量有关食用菌技术的科普书籍,还只身沉浸在菌棚里学习钻研培育和种植技术,并专门跑到辽宁农科院购买母种和进修培菌技术。凭借着多年摸爬滚打得出的种植经验,臧连军成为远近闻名的“蘑菇王”。如今,臧连军蘑菇大棚已发展到了800多平方米,日产鲜蘑菇近千斤。
当谈到今后蘑菇产业的发展和新年愿望时,臧连军满脸笑容地说:“食用菌产业让全村的人看到了‘钱途’,更得到了乡政府的关注。听说今年乡里将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要是能得到政府的扶持,我想再承包两个更大面积的温室大棚种滑子蘑,毕竟单一的品种产出没有多种经营有市场竞争力。”
记者手记:科学种植让原产于山林中珍惜的食用菌,成为人们生活中获取营养的最直接途径和需求。而臧连军凭借着对新鲜事物及农业科学种植的敏感,用二十余载的辛勤劳动配以聪慧的头脑,从人们的餐桌上占得了一份商机,彻底改变了身处农村靠天吃饭的原始观念。随着优质蘑菇在市场需求中的逐步扩展,本就有着城郊地理优势的臧连军,正借助天时地利,用农业科技赋予的大智慧和眼界,充实着人和。臧连军演绎了“小蘑菇大产业”的精彩,让蘑菇成为了手中的“致富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