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开始收获木耳的季节,站在自己的黑木耳培育基地里,望着工人们忙着采摘木耳,用辛勤汗水换来的劳动成果,这一切让陶立中由衷地高兴。
2013年对于陶立中来说,是特殊的一年,因为种植黑木耳让他获得了成功,从而真正找准了致富路。
今年33岁的陶立中是伊通满族自治县莫里青乡老虎沟村农民。2008年以前,他和妻子先是在省会长春跑长途运输,虽然挣了些钱,但常年在外奔波,让他经历了外人不知的诸多艰辛。渐渐地,他有了想回乡创业的想法。
2011年,陶立中回到了家乡莫里青乡老虎沟村,夫妻俩筹措资金搞起了育肥猪养殖,当时年存栏达170头。他们起早贪黑,把全部心血倾注在了这个猪场上。但生猪项目的周期性让陶立中患得患失:第一年虽然挣了钱,但第二年又赔了,两年下来一核算,只是略有盈余。看着育肥猪项目的不确定性,陶立中决定转项搞食用菌种植。原来,陶立中的一个在蛟河的亲属正在搞木耳培育,而且搞得红红火火,这让他茅塞顿开。
农民的勤劳坚韧让夫妻俩说干就干,俩人很快就开始了项目和市场考察。通过全面的论证,陶立中发现了培育黑木耳的优势。老虎沟村地处伊通西北部,有充足的木材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优越条件,而且气候也适宜木耳的生长。方向确定后,夫妻俩很快就跑到蛟河市亲属那里开始学习木耳培育技术,一学就是46天。2013年初,从蛟河回来后,他们开始筹措资金,先后投资40余万元,开始筹建食用菌——黑木耳培育基地。那段时间里,夫妻俩忙着备料,购进木材,建温室和生产车间,一切紧张有序。
最初,陶立中先是试验性生产。他初步生产了2万段菌段,根据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像养育小宝宝一样,开始黑木耳培育。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夫妻俩的辛勤努力,黑木耳长出来了,很快收获了。陶立中捧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来到蛟河市黄松甸镇专业农艺师那里检验,结论完全符合相关技术要求,属优质产品。黑木耳的培育成功让陶立中格外兴奋,更坚定了创业的决心和信心。回来后,他很快就加大了生产规模,开始大批量木耳培育。
辛勤劳作一年下来,陶立中的黑木耳喜获丰收,2000斤成品黑木耳让他有了8万元收入,全部销往域内市场,很受消费者青睐。
如今,陶立中的黑木耳培育基地面积已发展到11000平方米,木耳菌段10万段,年收入达15万元。基地生产工人20人,全部来自老虎沟村,村民们足不出村就能打工赚钱。陶立中还在乡政府和各级干部的帮助下成立了“百义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吸收了6户村民入社,全力打造特色食用菌品牌,走共同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