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的敦化春寒料峭,乍暖还寒,勤劳的农民朋友们却早早的开始准备农资,迎接春耕。近日,在刚参加完敦化市第十一届科普大集仪式之后,有幸与当地科协邀请的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尹春梅教授一同,搭乘着科普大篷车前到敦化市沙河沿镇凉水村。
刚进村西口,轰鸣的四轮子声此起彼伏,往家里拉农肥种子的,进城买农用物资的,衬托出“人勤春来早”的浓浓氛围。
走进农民房信贵家时,看到亲戚朋友,还有同村的十五、六口人正围坐在桌旁嗑瓜子,嬉笑着、谈论着。“快看,省里的专家来了!”在外屋的房大哥的妻子喊了一声,他家的大女儿看到我们来,忙把专家拉到炕头。
见此情景,专家和科协干部脱下鞋,盘腿坐在炕上。接过农民沏的热茶水,递给农民一支烟,不一会儿,专家教授和农民“打”成了一片,拉近了距离。
科普讲座在村主任的介绍中开始了。村主任告诉尹教授,凉水村大多户农民以种植农作物为主,主要种植土豆、玉米、黄豆,农闲时节,一部分人走出去,打打工;一小部分会到村附近的鹿场帮帮忙;还有一部分劳动力因觉得外出打工挣得少、离家远而闲在家里。
如何让这些闲置的劳动力也能充分利用,也能赚点钱,一直成为村主任上任后想解决的事情。村主任谈及到此,话语有些沉重,但马上语气有所转变。原来他的想法在2012年实现了。
2012年,一个能够充分利用当地劳动力,带动周边产业发展的项目――大田栽参项目落户沙河沿镇凉水村,该项目投产前,需要一批懂技术、会护理的人员。“劳动力是有,能够解决劳动力的项目也有了,可是这些村民不懂技术,干不了啊!”村主任的一句话说出了在座农民朋友的心声。
看着眼前农民朋友对学习种植农田栽参技术的如此渴望,农大尹教授开门见山的讲起了农田栽参的技术和未来农田参在市场上的前景。
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内,农大尹教授与农民从一问一答到互问互答,再到农民三三两两讨论,气氛越来越热烈。从土地耕翻、肥料使用、播种育苗到看护管理,农民谈问题,说希望,向专家求答案。
科普讲座变成了热炕头上的研讨会。尹教授向农民细心解答着农民朋友提出的问题,敦化市科协工作人员还向农民详细讲解了种植玉米的新技术。
在敦化,热炕头上听讲座的场景不仅仅只是这一幕。为了助推农村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敦化市大力开展“科普之冬”、“科普惠农”、大篷车“五进”、“科技宣传月”等丰富多彩、亮点纷呈的科普活动。
着力以科普大集活动为契机,搭建大科普服务平台。市科协组织联系农业局、水利局、特产总站等30余个部门,16个乡镇,4个街道形成联动合力;邀请市涉农部门、省内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及专家开展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项目、新信息展示活动;利用科技大厅对农民开展技术培训、涉农政策法规咨询服务;利用敖东大市场开展农用生产资料及贸易洽谈会;开展农业科技项目招商、文艺演出、医疗义诊以及乡镇“三下乡”活动。
敦化市为了让农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科普活动带来的实惠,邀请省内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及专家、市涉农部门以科普小分队等形式,走村入户、深入农家,开展科技培训及宣传,把贴近农民生活的实用技术及农业生产技术送到田间地头,送到老百姓的炕头上。
此次科普大集共设立展台36个,发放宣传资料9万份,参与部门56个,邀请省级专家1个,组织科普小分队7个,深入村屯15个,共培训3000人次。
敦化市妇女用玉米叶巧致富
玉米叶子能干什么?敦化市官地镇的妇女们会告诉你:玉米叶子能生金。在这里,妇女们利用废弃的玉米叶子,就地取材,编织成各种生活用品,如椅垫、拖鞋、杯套、果盒等数十个品种,远销长春、沈阳、北京等地,其实用、美观、环保使得不少订单纷至沓来,那么他们是怎样将玉米叶子变废为宝的呢,近日,记者带着这份好奇来到官地镇一探究竟。
在官地镇草编基地,十几名农村妇女聚在一起,时而说笑,时而张望,时而探讨,它们的手里却是忙个不停,只见她们手拿玉米叶,手指上下穿梭,灵活地钻来钻去,让人眼花缭乱……
“这要换以前,玉米叶子要不搁地里一把火烧了,要不就喂老牛了,谁知道这还能挣钱呢,你看看如今的它们经过我手这一侍弄,一会就能变成一个茶杯垫!”今年44岁的刘秀芹。
据她介绍,她一个人一天使用玉米叶子能够编成一个直径30cm的椅垫,能够赚到40元。“学手艺不花钱,成本几乎是零,并且还不用出门,家里活一点都不耽误,这钱挣得多轻松啊!”
像刘秀芹这样利用闲暇时间,通过使用玉米叶子编织工艺品挣取钱外快的,在敦化市官地镇草编基地共有175名。多年来,敦化市官地镇积极为妇女增收致富、参与经济发展搭建平台,出点子,谋出路。
2012年,在敦化市妇联的帮助下,成立了“延边巧姐”敦化草编基地,随后成立了合作社,为了更好的调动妇女的积极性,官地镇政府还自筹资金租了场地,方便学员们交流学习。通过聘请专家进行草编培训,积极引导农村妇女从事草编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