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连增”之后,我国的粮食生产如何走得更稳当,是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命题。在越来越多青壮年劳动力离土离乡的情况下,近年来各地涌现出来的种粮大户值得关注。
从今天开始,本刊将开设一个新栏目――“寻找‘粮王’”,为田间地头一个个有想法、有干劲、有创新的生产者和服务者提供一方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不管您是种粮大户还是为种粮农民服务的专业户,不管您是有独到的高产经验还是有先进的经营理念,都欢迎向我们提供线索。
湖南省益阳市的种粮大户可真不少!承租30亩以上的有12888户,1000亩以上的有91户,还有1户超过1万亩。自2003年农业部评选种粮大户以来,湖南共有5名获评全国种粮大户标兵,其中,益阳就占了4席。
大户多,女性大户却不多,种上千亩的更是屈指可数。听说益阳出了一位“女粮王”,今年承租面积达到2600多亩,2月19日,记者特地赶到益阳市探访。
从一心跃出“农”门到投身种粮
如果不是她微笑着主动打招呼,记者怎么也不会想到,站在面前的就是种粮大户孙卫平。只见她皮肤白皙,卷发披肩,身着一袭长款黑色羽绒服,紧身皮裤,黑色短靴,时尚中透出优雅。
“我是孙卫平!”看到怔怔的记者,她笑着介绍自己。今年40岁的她,出生在益阳市赫山区兰溪镇黄花村一个地道的农民家庭,益阳农校毕业后分配到市农业局一个下属单位担任会计。1995年,下岗分流,她当过酒店经理,也开过超市,去年转身投入种粮的队伍。
离开农门,为何要回来种粮?“本来就是农民,学的又是农学,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国家政策好。”孙卫平说,“我永远也忘不了小时候母亲费好大劲从家中拉着板车到镇上粮库去交粮的一幕,那时只希望跃出‘农’门。这些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件件都不离‘农’,搭帮这些好政策,农民的日子越过越滋润,我这个学农的也就开始琢磨着回归本行。”
说干就干。2011年,她在毗邻益阳的长沙市宁乡县东湖塘镇麻山村流转了1300亩耕地,同时也谋划着在益阳市大通湖区千山红镇十字港村种些粮。
大通湖区是洞庭湖冲积而成的平原,土壤肥沃,由4个国营农场和1个军垦农场合并而成。记者所到的千山红镇,曾经有个大型糖厂,当地农户种植了大面积的甘蔗。糖厂倒闭后,甘蔗面积减少,加之外出务工的逐年增加,闲下来的耕地便多起来。2002年,十字港村来了个蔬菜大户种菜,但因轮作需要,蔬菜大户2010年转战他地,地又闲了。
“这么肥的地不种可惜,可谁来种呢?村里仅剩的劳力不多,而且受资金和技术制约,发展大户的条件有限。”当了20多年村支书的彭永魁认为,必须引进一位有胆识、懂技术、负责任的大户来。
正在那时,孙卫平来了,一口气要承包500亩地。看到孙卫平,村民们却不免顾虑:一个女人,包那么多地能种好吗?“国家鼓励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我们脚踏实地跟着政策走,错不了!”孙卫平用坚定和诚恳说服了村民,最终以每年每亩650元的承包费用与村里达成协议承包了500亩耕地,合同期5年。
当年,除去成本,孙卫平2个基地加起来赚了近20万元。“孙卫平种粮赚钱,我们拿着土地流转费,还能务工挣钱,双方都得利。”十字港村村民赵志祥说。今年,村里又流转出800多亩地让她种。
以前种粮拼体力,现在是技术和管理
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跟着孙卫平种田有什么不同?村民周光明用了“舒服”来形容:“即使过去的春耕大忙,现在也变得轻轻松松。翻耕不用牛拉犁,旋耕机‘突突突’一天能耕30多亩地;育秧不用操心,自己只要把秧苗从镇上的集中育秧点运回来就成。”
“以前种粮,拼的是体力,现在规模经营靠的是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技术和管理跟不上,准亏!”孙卫平说。
从孙卫平种粮开始,彭永魁便负责2个基地的生产管理,统一品种,统一供肥,统一施药,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别看2000多亩宽的面积,其实,只要按规程操作,管理起来也不是很困难。”彭永魁说。
“让社员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生产与管理,才能更好地调动起积极性。”孙卫平说。去年11月,她牵头注册了嘉恒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村里4名种粮能手发展水稻1300余亩。“2010年是3万元,2011年4万元,去年算下来有8万元。”围着电烤炉,社员周光明掰着指头给记者比划近3年的收入。周光明是湖南省的科技示范户,种了几十年粮。2010年,他种了100来亩水稻,算是村里的大户;2011年,他开始按照孙卫平的方法种稻,单产提高近10%,成本有所降低,收入自然增加。“现在注册了合作社,我投入10多万元,想到能参与分红,干劲更足了。”他兴奋地告诉记者,自己已经考过驾照了,准备今年分红后买辆小车。
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上的难题怎样突破?病虫草害怎么防治?“自己懂一些技术,也请区里的、镇上的农技员来做专门指导、培训。”孙卫平告诉记者,集中育秧、合理密植、安全齐穗这些关键增产技术规程人人心里都有本谱,病虫害防治也不用太操心,合作社购买的是沅江市万家丰农作物病虫防治专业合作社统一配制的药,“基本不会有闪失”。
女亦有所思,女亦有所盼
眼下,孙卫平和社员们正在商量如何利用洞庭湖区天然的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稻―稻―虾”立体种养模式,让合作社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宽。在社员眼里,孙卫平乐观、豁达、敢想、敢为,颇有几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迈,但种粮事业刚刚起步的她,也有自己的困难和期许。
“最大的难题是基础设施不行。”她带记者到田边,指着不远处宽约6米的蓄水渠介绍,从气候和地理上说,大通湖区不缺水,可是灌溉渠年久失修,杂草丛生,排灌能力跟不上,给种粮带来不少麻烦。受水利条件制约,一些本来能种双季稻的只能种一季,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
让她感到欣慰的是,这个问题在今年之内基本能得到解决,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将在这里建电排站。记者见到,田边一些衬砌渠正等待清淤加固。“要是机耕道也能一同硬化就更好了。”走在泥泞的田路上,孙卫平不禁感慨。
丰收后怎么晒谷也是个难题。“天气好,多请些工,晒在坪里、道上还凑合;天气不好,就糟糕了。”孙卫平告诉记者,2011年中稻收割的时候,正赶上连续下雨,只好把宁乡基地的稻谷送到一个米业企业排队烘干,但因为路途太远,费用实在不划算。她说,稻谷烘干是目前很多大户都面临的难题,希望政府能对种粮大户购买烘干设备给予更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