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河南8千万亩夏粮丰收 邓州首位家庭农场主赚150万

发布时间:2014-06-18  来源:新农网
摘要:“他顺着麦垄沟朝前走。沉甸甸的麦穗儿撞击着他的肩膀,抽打着他的脸,像婴儿的小手摸他,从心里舒服

 

  “他顺着麦垄沟朝前走。沉甸甸的麦穗儿撞击着他的肩膀,抽打着他的脸,像婴儿的小手摸他,从心里舒服!”这是浩然在《艳阳天》里对主人公萧长春的一段描述。以此形容麦农张丰奇的心情再恰当不过。

  “我约摸今年净赚150万元没问题”。这位邓州市首位家庭农场主,种有5000亩小麦的裴营乡农民,2014年5月25日的那天早晨,他先抚摸过沉甸甸的麦穗,又向无际的麦田三鞠躬,最后对收割机手下达了“开收”的命令。

  于是,隆隆成排的收割机拉开了河南8110多万亩夏粮收割的大幕。

  后来发生的看似简单:河南全省投入16万台收割机,15天收割完全部夏粮,机收率达到98%。连续12年实现小麦增产已成定局。

  而之前的故事未必枯燥——

  轻松的麦农

  河南人唯麦是命,情有独钟。作为“细粮”,擀面条、蒸蒸馍、炸油条、包包子,一日三餐,一年四季,天天不离。

  河南适合种小麦,是全国最大的小麦产地。去年产小麦647.04亿斤,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近四分之一。

  河南麦农全国最多,种麦大户和服务保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也最多。

  就说张丰奇所在的邓州市。种植小麦过百亩的1165个,过千亩的190个,3000亩以上的就有8个。张丰奇说,过去小麦一播种,除草、施肥、割麦、拉麦、扬场、扛布袋,折腾死人。尤其用镰刀割麦,累得腰像断了一样,半天直不起来,又半天弯不下去。现在全部机械化,协会、合作社包办了一切。

  “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高小麦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这条路我们无疑走对了。”河南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介绍说,河南全省现有1.6万个家庭农场,3.9万个种粮大户,经营耕地3216万亩,占到耕地总面积的29%。

  当然,河南的种麦大户绝大多数是“坐地户”,但由于河南农业耕种条件好,再加上丰收三要素“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中的头一条特别有吸引力,近年来有一大批“外来和尚”落户河南,而且把“经”念得很好。年过古稀的老汤哥就是个典型。

  “老汤哥”汤明华来自江苏省泗洪县,由于有小麦、玉米兼作套种的绝技,被河南省民权县花园乡刘庄村支书翟山民请来,把200亩承包地交给他做实验,示范带动了不少乡亲。邻近的王桥乡种植大户吴强,今年在“老汤哥”指导下,光一季小麦就亩产千把斤,要是后面没有大的灾害,加上玉米的正常产量,每亩产粮3500斤没大问题。

  河南小麦规模化、集约化种植,还真出了“奇葩”。当地报载,种麦大户黄泛区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依靠成熟的技术人才,标准化的生产经验,领先的品种研发能力和机械化生产能力,远赴“高山之国”塔吉克斯坦承包土地,轻轻松松迎来了投资后的第一个小麦丰收年。8000多亩种植基地亩产达到550公斤,是当地农民产量的3倍。既成了公司招牌,也成了塔吉克斯坦农业种植的典范。该国总统、副总理等多位国家领导人前往考察,号召全国农民学习他们的先进种植技术。

  看来,轻松的麦农,麦农的轻松,源自于经营模式和管理手段的创新,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发展,源自于小麦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的提高。

  潇洒的麦客

  “麦客”一词可不新。至少在明清时中国地方志中就有记载。旧时陕甘宁一带,一些以割麦为业者,根据各地麦子成熟的时间差异,背囊荷镰,由南至北,一路割回自家门口。如今的麦客今非昔比,辛苦劳累虽属难免,但程度比之先辈麦客实乃天壤之别。辛劳之中有了尊严,贡献之外多了潇洒。

  而前来河南的麦客似乎更显潇洒、更觉便捷。

  出行前订单预约,接洽时政府组织,出行时警车护驾,高速路免费通过,劳作时箪食壶浆。这个麦收,记者多次看到他们机队行进和工作时的撼人场面。

  来自山东郯城县郯城街育新农机合作社的范加江、赵琴兰夫妇就是众多麦客中的一对。30多岁的范加江已有5年麦龄。去年买了一台小麦收割机,成为他们村里的第一对夫妻麦客。

  小夫妻的首战之地在著名的粮仓南阳。范加江驾机收割,赵琴兰量地收钱。虽然也有饥一顿饱一顿的时候,但一天能割60多亩,不到一月就挣两三万,比窝在家里强多了。范加江说,光他们郯城县,就出来200多对夫妻麦客。这种“夫妻档”在河南麦收一线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尽管麦期紧促,分秒必争,但快乐的麦客们时不时也要来个小节目,调谐一下节奏。

  6月4日下午,在临颍县南街村的一片麦地上,8台收割机一字排开。随着裁判长一声令下,“运动会”精彩开台:机手们驾驶着收割机,一头扎进无际的麦田,机声隆隆,好不壮观。

  组织者河南省农业机械管理局、中国石化河南石油分公司负责人介绍说,一个技术熟练的农机手,不仅要收割速度快,割后麦茬齐,麦粒损失少,麦秸抛撒匀,还要体现节油、环保、效能三种技能。

  “选择好油是前提,保持匀速是关键,快到地头时提前减速是技巧,保持最小转弯半径是功夫。”获得收割优胜奖的农机手深有体会。有人算了一笔账:如果全省收割机都达到这次比赛综合水平的话,油耗就能平均降低6%,也就是每亩地少用1元的油钱。这个数字放到全省就是8000多万元。

  最为潇洒的要数既是麦农,又是麦客的赵保献。作为许昌县五女店镇保献农机合作社理事长,他不仅拥有29台收割机,还有一架专业的植保飞机,他还给每台收割机安装了GPS定位系统。由于“家伙什”先进,作为“土著”麦客,他不用出远门,周边的活儿都干不及。

  收割机上简单的红蓝按钮,背后链接的却是河南农机部门的信息数字平台,它把机器调度、天气信息、加油服务、机器维修、收割进度等各种信息融合在一起,机收时常见的找车、找油、找维修服务等问题可一并解决。老赵对此感慨不已:“方便到家了!昨天一台收割机皮带出了问题,一摁按钮,半个小时,服务车就来到地头。”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