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清晨,江夏鲁湖烟波浩渺。就在这武汉境内第三大湖的岸边,一座近300亩的家庭农场生机盎然。袁以洲是农场的主人,每天7点他都会召集农场的工人开会,布置一天的工作。“我主要养殖鳜鱼,这可是一个技术活,不盯紧了可是会血本无归的。”15年前,他是远近闻名的粮油商,如今在这片乡土上,他梦想把鳜鱼产值发展到百万元。
养鳜鱼之初
10万元打了水漂
1998年,袁以洲结束了自己的粮油生意。当时做粮油的人越来越多,利润下滑很快。回到金口街白衣庵村,袁以洲并没有闲着,看着因为村民外出打工而逐渐增多的荒地,他动起了务农的脑筋。
村子紧挨着鲁湖,袁以洲一边在鱼塘里养鱼,一边耕种农作物。开始主要养殖四大家鱼,虽然产量可观,但利润不高。2004年,袁以洲改养价格较高的鳜鱼。由于没有经验和技术,鱼苗存活率低,产量上不去,2006年一次翻塘,更让他近10万元投入血本无归。
赴广东取经
年产值接近50万元
就在2006年那次翻塘之后,袁以洲不仅没有退缩,反而越挫越勇,孤身一人跑到广东学习鳜鱼养殖技术,而且连续去了3次。袁以洲告诉记者,鳜鱼有“三高”:成本高、风险高、利润高。“鳜鱼投入产出比能达到1:2,但本身很娇贵,过去那种不管不问的放养根本行不通。”从广东学成归来,袁以洲的鳜鱼产业立马进入了快车道。
技术,让袁以洲打开了鳜鱼饲养的致富之门,现在他的鳜鱼鱼苗成活率从30%提高到90%,亩产从300多斤提高到近1000斤,年产值接近50万元。“下一步,我要把所有的鱼塘都硬化处理,再完善一下养护环节,亩产量还能进一步提高。产值达到100万元也不是梦。”
个头一般大
鳜鱼游进专卖店
看到鳜鱼在围栏里活蹦乱跳。记者问他,“你养的鳜鱼在武汉哪里能买到啊?”袁以洲笑着说:“一般的菜场可买不到,要到专卖店去才有。”
袁以洲介绍,鳜鱼一般按大中小来区分品相,1斤为小,1.5斤为中,2.5斤为大,符合相应重量标准的鳜鱼称作“标鳜”。老袁说:“我的鳜鱼,吃的饵料鱼都是一般大小,所以长势也很整齐,到了8、9月份,基本都达到1.5斤重左右,都被专营鳜鱼的大型专卖行收购。华南海鲜、起义门等多家大型水产市场的专卖行都有我的鳜鱼。”
如今老袁的鳜鱼生意越做越红火,他计划未来两年扩大养殖规模。而在他的带动下,村里许多人也开始加入到他的农场里,或者合作搞养殖。
专家点评
标准化养殖锁定市场
□武汉市农业学校校长罗志军
鳜鱼又被叫做“桂鱼”,肉美味佳,颇受人们喜爱。与“四大家鱼”相比,鳜鱼属于养殖成本高、风险高、利润高的“三高”农产品。袁以洲养殖鳜鱼有两条经验可借鉴:一个是肯下工夫钻研养殖技术,另一个是专养1.5斤左右的标准鳜鱼,锁定了市场。
鳜鱼的利润是“四大家鱼”3到5倍。高利润伴随的是高风险,鳜鱼养殖对水温、水质、饵料的要求比较高。例如,投苗最好选在气温15℃以上的晴天,雨天鱼塘易缺氧;遇到极端高温天气时,需要彻夜蹲守鱼塘,否则极易翻塘等等。如果决定养殖鳜鱼,一定要先学习相关技术,“磨刀不误砍柴工”。
另外,标准化养殖也是打开销路的一个好方法。许多农户养鱼是粗养,一塘鱼里个头有大有小,质量有好有坏,坏鱼淹没了好鱼的价值。如果采取标准化养殖,更容易锁定客户,形成个人的品牌效应,将产品打入超市、专卖店等,扩大利润的同时也稳定了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