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东县佛罗镇小额信贷技术员邢芳丹,向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林日云介绍小额贷款。
“给农民放款,教农民技术,帮农民经营,促农民增收,保农民还款。”在海南205个乡镇,活跃着这样一群大学生:
每天一大早,他们就穿上工装挎上水壶,骑上自行车,穿行在海南的黎村苗寨、田间地头。他们被农民亲切地称为“小鹅(额)”,听上去很质朴。他们也有一个“洋”一点的称呼:“海南尤努斯”。尤努斯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被称为“穷人银行家”。在中国“草根金融”实践中,他们留下了重要一笔。他们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大学生小额信贷技术员。
截至2013年9月底,海南农信社“一小通”小额信贷累计发放贷款118.7亿元,惠及全省28.7万多农户,很多农户“因得渔而有余”,“因贷而致富”。
从“拉钩约定”到“自行车银行”
如何以金融为杠杆,扶持农民立足当地特色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这是海南省委、省政府长期以来关注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2007年4月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时任海南省省长(现任省委书记)罗保铭与孟加拉“穷人银行家”尤努斯“拉钩”约定,将格莱珉银行模式引入海南,并专门指示,“学习尤努斯精神,借鉴格莱珉方法,探索海南新模式”。
正是这次“拉钩约定”,拉开了海南农信社以小额信贷撬动农村金融改革的序幕。
2008年1月,格莱珉银行专家海德尔·阿里等正式进驻琼中,展开市场调研、摸底,并于当年4月建立小额信贷试点项目总部。省农信社准备了3000万元的项目资金,成功摸索出“2万以下,不需审批,7天到位”的小额信贷“琼中”模式。
在琼中小额信贷模式试点中,一支优秀的大学生小额信贷技术员队伍开始走上前台。
这些专职小额信贷技术员,都是面向全国公开招聘的大学毕业生。省农信社还为他们创立专门文化,如行为准则是“不喝客户一口水、不抽客户一支烟、不拿客户一分钱”。“走千山万水、访千家万户、道千言万语、理千头万绪、吃千辛万苦”成为他们的工作精神。
2008年9月,格莱珉模式小额信贷试点工作由琼中延伸到屯昌,形成了完善的培训流程,开发了丰富的小额信贷产品,为在全省推广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支队伍后来扩大到500人,分布在全省205个乡镇,年轻的小额信贷技术员,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拜访农民,送“贷”上门,“自行车银行”的美名不胫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