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斌在俄罗斯犹太州列宁区种植的大豆面积今年“蹦了一个高”。去年还是200公顷,今年蹿升到了300公顷。每每有人问到他这几年在俄罗斯种地,到底赚了多少钱,他总是笑着说,赚钱了,但从没有告诉别人他究竟赚了多少。
在俄罗斯的其他家庭农场主,数着他家不断添置的耕种设备,很是羡慕:2005年刚来俄罗斯时,只有一台小型拖拉机,还是跟别人合伙使用的;第二年,张洪斌买下来这台拖拉机;第三年他的农场又添置了一台收割机,每天能承担20公顷大豆收割任务;到了第四年,张洪斌又买了一些小型机械,是用来装运粮食的设备;而去年年初,他又购置了一台大马力拖拉机,无疑给他明年增加面积又打基础了。
有人给张洪斌粗粗的算了一笔账,他们的家庭农场,每年平均应该能赚到40万元以上。而这些年机械设备投入也至少在150万元左右。
东北粮食主产区黑龙江农垦下属农场的很多职工,近年开始尝试去俄罗斯种地。垦荒者的队伍在不断扩大,种植规模也在不断延伸,形成一股潮流。
张洪斌所属的宝泉岭农垦远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已有51个家庭农场,今年垦荒者总计106人。耕种面积明年计划增幅1000公顷。而东宁华信集
团与北大荒集团牡丹江农垦局合作设立的俄罗斯“新友谊农场”,目前也有下属200个大小家庭农场,过境垦荒者400多人。他们计划未来3年耕种面积由眼下4万公顷增加到20万公顷。
家庭农场
54岁的张洪斌是黑龙江垦区宝泉岭管局下属二九零农场职工。几年前,他所在的二九零农场,土地就已经很缺乏,按人头分下来的耕地,平均每人也就是1公顷。张洪斌想扩大种植规模,却无地可种,而且每亩1000多元的土地租金也让他感觉很吃力。
张洪斌决定迈出新的一步。他和妻子商量,“别跟大家抢地种了。干脆出去种吧。现在农场有政策,鼓励走出去。先趟趟路子,到俄罗斯种种地看看情形。”
于是张洪斌和妻子带着好奇和垦荒的梦想,来到远东公司租地,在俄罗斯成立了家庭农场。夫妻两个人当起了农场主。加上从国内带过去的雇工,家庭农场一共5个人,主要种植大豆。
目前赴俄的远东公司家庭农场,主要种植大豆和玉米。俄罗斯更多鼓励种植玉米,而对于大豆比较淡漠。当地食用葵花籽油而不是豆油。但是由于玉米没有烘干设备很难保存,所以更多种植户选择种植大豆,种植占比90%,玉米则占10%。
带张洪斌来俄罗斯垦荒的总负责人、宝泉岭农垦远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勇说,按照家庭农场主的要求,明年远东公司耕地面积将扩大1000公顷,将达到总计6128公顷。而2004年他们刚来时,只有1400公顷土地,已经翻了将近4倍。
在俄罗斯米哈伊尔洛夫卡地区种地两年的另一个家庭农场负责人孙茂玲,明年则打算把土地种植面积扩大到1500公顷,今年的耕种面积是800公顷。孙茂玲是与别人合伙,向东宁华信集团承租的土地。
他说,俄罗斯的闲置土地多、土地质量好,更吸引人的是土地租金很低。在俄罗斯种地,很好的地块,土地租金也仅是在北大荒农场地租的1/4,其他的租金更低。
据陈勇透露,政府租金还是比较低的,土地租金在每公顷1000-2600卢布(合人民币200-500多元)之间。如果一块地俄罗斯本地农场主和中国农民都想要,就会通过招标竞拍方式解决。招标会把土地租金抬高,最高时抬到每公顷2600卢布(合人民币500多元),但跟国内农场比还是很低。耕种面积也没有太多限制。
东宁华信集团目前在俄罗斯农业开发规模是中国垦荒者中最大的。他们在对俄农业方面,有个快速扩张计划。目前在俄的耕地面积是60万亩,未来3年的目标是300万亩。
两年前,张英山从牡丹江市经济合作促进局被派到了东宁华信工贸集团有限公司,担任副总经理,负责项目对外合作、项目申报等。东宁县对俄农业,能占黑龙江省对俄农业总量的半壁江山。目前东宁华信集团在俄大小家庭农场有200多个。华信今年去俄罗斯从事农业开发的,有400人,在俄当地招用人员200人。
劳动力壁垒
今年1月,俄罗斯向多个邻国提出投资方案,计划吸引东南亚投资者在远东地区发展农业。俄政府计划总共向投资者提供100万公顷土地。
然而,张洪斌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兴奋,他反而变得不安,担心这件事情长久不了。每次见到陈勇,张洪斌总要问一句,“咱们在俄罗斯开发农业没什么变化吧,还能干几年吧,可别一下子黄了啊,黄了可咋整呢。”
陈勇说,在国外经营,公司一定要规范、合法经营,按时纳税,不能想着占小便宜,要保证运作正常,才不会出现公司解体、树倒猢狲散的情形。这就是对种植户最好的保护方式。远东公司去年给当地缴纳税收541万卢布(合人民币100万元左右)。
近年,俄罗斯减少了中国劳务名额。去俄罗斯种地的农民也在担心政策的变化。
陈勇报上去的2013年出境的165个劳务名额申请,只批准了一半,只有75人准许过境。俄方根据中国企业纳税、经营好中差等指标等级,评出一类公司,给予申报数额的一半过境名额,第二类公司减去2/3名额。第三类欠税违规的则不给名额。名额申报是按照耕地面积等经营规模总量划定的。而名额总量,则是按照俄罗斯分配的名额分解的。
陈勇说,到俄罗斯种地有它的瓶颈,劳务输出就是很大问题。想去种地,要获得劳务名额才行。远东地区的开发,不仅仅面向中国,目前正在分散给韩国、新加坡、越南、朝鲜等国的垦荒者。
陈勇感觉很为难,当地人口稀少,合适的劳动力很难招募到。他开始筹划从乌兹别克斯坦招聘工人,他们过来工作不用签证,那里的工资收入又相对较低,如果跟他们签订长期合同,可以长期聘用。陈勇初步打算引进40多人。
另外,种植回运也是一大难题。相比黑龙江大豆价格,家庭农场在俄罗斯种植的大豆如果回运,成本账和盈利总账包括,俄方大豆市场价格加上海关出口通关成本。除了关税成本,宝泉岭母公司接货后,转售给加工企业比如大酱厂,还要交增值税。成本压力不小。
陈勇说,今年收成不错,原来预算每公顷产出1.48吨大豆,正好盈亏平衡点。现在产量是每公顷1.8-1.9吨,就有了利润空间。加上今年大豆售价提升,收入会提高,汽油、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也在增长,但收入指数预计高于成本指数。
亟需政策支持
东宁华信工贸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英山说,国家提倡“走出去,拿回来”。现在走是走出去了,国家政策上是支持的,但拿回来就难了,目前政策还不配套。比如大豆回来还要收进口关、要有许可证、要配额限制,这些都还没放开。“农业合作,在俄自产的粮食回运是应该有特殊政策的,应该列入资源类进口。国内农业,农机种子都有补助,但出国农业就没有国家补贴。”张英山说。
据陈勇回忆,对俄农业当年的发起,是在2004年俄罗斯一次经贸洽谈会上,国家相关部门支持下,黑龙江农垦总局签下来一笔在俄土地种植合同,由农场具体执行。“远东公司刚到俄罗斯,只有一个120平米的民房,挂个牌子,成立宝泉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金融危机时,投300万卢布(约合人民币60万元),买下了一个当地破产公司的院落,包括1万平方米土地,9000平米仓库,还有办公设备和厂区等。迄今为止,公司已经累计投入700多万元人民币。都是靠自己积累投入的。”陈勇说。
黑龙江省商务局和黑龙江省农委对俄农业示范园区有一定支持,已有的政策包括中小企业境外市场开拓资金、出国劳务人员境外保险费用补贴、域外农业以奖代酬资金等。
黑龙江省农委外经处处长姜怀连说,除了以奖代酬鼓励政策之外,还有帮助企业走出去牵线搭桥,寻找合作伙伴。在粮食返销时,协调政策指导和检验检疫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帮助维权等。
但在陈勇看来,比较给力的支持措施是给予境外开发示范园区的“以奖代酬”资金。远东公司已经连续4年获得这个支持。每年奖励不同,最多时候获得40万元。他们用这些资金,建起了示范基地,进行育种试验。
陈勇很希望国家从三个角度支持,一是鼓励人走出去,劳务签证下来后,给予一定贷款或补贴。二是固定资产方面,机械从国内买到,发到俄罗斯,通关成本太高。农场职工买一台收割机,售价26万元,国内农民买,国家补贴5万。但是出国的农民买,就是26万,不但没有补贴,而且发到俄罗斯,加上通关等全程费用就要再加20万。三是中介部门搞些对口培训,出国务农人员素质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