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大学毕业去务农,房子未盖家未成,挖了南坑挖北坑,不知失败是成功。
这里是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马庄村。记者采访时听到了一句顺口溜,就连村口的小孩儿都会背。从2008年开始,家家户户就都在津津乐道地谈论着一个叫马伟国的人。
这个人正是马伟国。15岁就考上西安交通大学的他,竟然卖掉城里生意红火的公司,倾家荡产在村子里挖起了七个一百米长的大坑。
大伯马心连:南坑就是这个路以南,后来那又挖的,北坑是这个路以北边又挖的。
说他是不务正业,没有眼光,不如去南方拾个三千五千的。
二舅高养军:挖一个坑,挖一个坑,有的不知道干啥。好多的,就是一圈都跑过来看,你也没有什么出息,大学毕业你又回来了。本来想跳出农村的,你又跑到农村来了。
村子里到处都是对马伟国的猜测,有人怀疑他在外面犯了事儿逃回来躲债,更有人嘲笑他是要挖坑把自己给埋了。走到哪里都被人指指点点,难听的话无时无刻不萦绕在耳边,父母实在顶不住压力,他们只好举家搬迁,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村落,在与村子只有一条马路之隔的大坑旁边搭了个临时板房,直到现在也没有回去。
母亲高国凤:你不听不听,人家几个人都围着说你的闲话。搬过来,基本上他爸就没回过家。
原本是村子里最风光的一家人,现在却有家不能回。马伟国忍辱负重,仅用四年时间,就把这几个遭来非议的大坑变为了创造千万财富的聚宝盆。而那些从前笑话他的人,现在也主动上门请他挖坑。
马伟国:南坑北坑都赚到钱了,然后现在往东发展。
记者沈子莉:大家不都笑你吗?
马伟国:笑我,笑我现在他们也跟着挖了嘛。只要跟着我,他就能赚钱。
村民李军:我是大块头,他是大智慧,可以挣钱,这个我有信心。
村民马勇:看他赚了钱之后,跟着干的人也越来越多。
朋友刘玉东:不是那爱作秀的人,不是爱出风头的人,但是一不小心就把风头出了。感觉没挣钱啊,回头一看,钱到了,就感觉挺神奇的。
大学毕业,为何卖掉公司回村挖坑?这些土坑里到底蕴藏着什么样的商机,能让他仅用四年时间就实现上千万元的年销售额?随着记者采访时的深入了解,马伟国之所以能创造千万财富,跟他上小学时每天都要经过的一条路有关。
这里是周口市淮阳县城关镇贾庄小学,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在城里长大的马伟国,三年级时转学到了这里。每逢下雨,学校门前的积水就会多得漫过膝盖,马伟国每次光脚趟过这些污水时,心里都暗暗发誓,等将来赚到钱,一定要回来把这条下水道给疏通。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马伟国做什么都特别努力,他15岁就考上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不仅在西安找到一份月入近万元的工作,还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啤酒代理公司。特别是在爷爷七十大寿时,才刚毕业一年的他,就开着自己的车回到农村,让父母走到哪里都风光十足,令人羡慕不已。但就在大家都认定马伟国会留在大城市发展的时候,他却因为发现了一个商机,要辞去稳定的工作,回农村挖坑。
2008年,还在西安工作的时候,马伟国去山东出差,他看到路边的土地全被塑料布盖着,十分好奇,就向朋友打听。
马伟国:他说,那宝马就是种大棚的能买得起。种地能开宝马?当时我也表示感觉挺怀疑。
自己在外面跑业务,累死累活也赚不了几个钱,怎么这些人轻轻松松就能开上好车?马伟国了解到,这些塑料布盖着的是地下温室大棚。通过向地下挖1.5米的大坑,白天利用地温和墙体吸热,晚上靠棚上的棉被保暖,就算冬天也可以保证夏季蔬菜的正常生长,而常见的地上大棚不具备这个功能。当时,建一个一百米长的地下大棚需要五万元,虽然投资较大,但最多一年时间就可以回本。
马伟国:我就考虑,一个棚就能挣那么多,十个棚就是七八十万,一百个棚就是七八百万。
经过调查了解,马伟国发现家乡河南很少有这样的地下大棚,冬季的蔬菜也大多从外地引进,市场前景相当可观,这让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家大干一场。那时的马伟国万万没有想到,他发现的这个商机竟然会害得父母无家可归。
2008年时,建一个地下大棚要五万块钱,马伟国只有十万元积蓄,他只好回家找父亲帮忙。
马伟国:那时候,我手里那点钱根本不够干啥,没有我爸的支持,我是干不起来的,我知道。
看到马伟国一声不吭地卖掉公司,辞职回家,父亲气得拍桌子摔门而去,整整一个星期都没搭理他。
父亲马新生:感觉就是不中,谁说谁也不中。
二舅高养军:他说你干啥。搞温室大棚呢。啥是温室大棚呢?根本不知道啥是温室大棚。
当地人都没听说过地下温室大棚,想要得到父亲的认同,就得让他也亲自去山东寿光瞧一瞧。眼看马伟国呆在家里三个月了都没有一丁点儿要走的意思,母亲只好劝父亲跟他去山东寿光考察。就是这一趟寿光之行,让父亲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逆转,他决定卖掉支撑全家人生活的猪场,帮马伟国建棚。
然而,卖掉猪场也只有五万元钱,加上马伟国带回来的十万还是不够,父子俩就发动所有关系,到处找人借钱。本来村子里的人就对马伟国辞职回家的事议论纷纷,一看到父亲挨家挨户去借钱,所有人都围上来指指点点,流言蜚语铺天盖地,三个月前还是村里最风光的一家人,现在却沦为大家的笑柄,走到哪里都抬不起头。
母亲高国凤:说啥的都有,一个村的,那两口子也傻了,他要挖就让他挖。
一出门就要被人笑话,父亲实在被逼得受不了了,百般无奈之下,他做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这里是父亲生活了五十多年的家,为了躲避那些流言蜚语,他决定举家搬迁,到大坑旁边搭个临时板房居住,再也不愿踏进村子一步,而这个地方与村子只有一条马路之隔。
但为了帮儿子实现梦想,父亲又不得不放下面子,顶着巨大的压力,硬着头皮回去借钱。
母亲高国凤:这三四年回家基本上有数的,不是回家一趟就是回家两趟。
马伟国:就没有考虑到他们的感受,有时候我感觉,就是挺不孝的。
擦干眼泪,马伟国开始到处托关系借钱,只要能搭上话的人,他都找了个遍,就连挖大坑,也是找到朋友的朋友帮忙。靠着全家人的诚信和口碑,马伟国又赊来竹竿、棚膜,终于在欠了一身外债后,建起了七个大棚。
15岁就考上大学的马伟国要回家种菜,但第一年就让全家人只能吃馒头咸菜过年。就在他穷得叮当响的时候,却因为一件事在当地出了名。此后,他口出狂言,说要去银行贷款,免息,白借给别人一百万。
2008年11月,就在别人的蔬菜都抢在年前高价上市时,马伟国的地下大棚里却迟迟不见动静,种苗播下两个月了,还只有一尺多高。在当地种植地下大棚到底能不能成功,全家人的心都悬在半空中。
弟弟马伟阁:第一年,心里都有些后怕,你知道吧?
父亲马新生:平常过年俺杀猪,菜都吃到正月底。这一年咱吃的啥?钱都没有。
家里不仅没钱置办年货,还有好多人前来要债。
母亲高国凤:咿,不要提到那时候。
弟弟马伟阁:跟爷爷奶奶找点钱,买点年货,就那样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