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驱车穿行在丰润区北部山区,虽然草木凋零,却仍然可见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杨家铺村经济园区内,搭帮结伙的菜农们正忙着给蔬菜大棚更换塑料布,额头上沁出幸福的汗水;西尖山峪村的“?阳红”桃种植基地里,三五成群的果农正忙着给果树松土、堆肥,爽朗的笑声里充满了对来年丰收的信心;蜿蜒曲折的丰董公路上,一辆辆载着打工农民的摩托车,由农村向城区奔驰……
近年来,丰润区以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为目标,不断拓宽北部山区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形成了以设施农业、特色林果和劳务输出为支撑的增收体系,带动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5年保持了10%以上的高速增长,在北部山区奏响了增收富民曲。
设施农业变成“聚宝盆”
在丰润区火石营镇霍庄村通村公路两侧,100多座蔬菜大棚格外醒目,嫩生生的香菜、红通通的西红柿、绿莹莹的黄瓜十分喜人。正在收拾香菜的村民霍永海欣喜地说:“我们村生产的都是无公害蔬菜,不愁卖。今年我这一茬香菜收入1万多块钱,比起种植小麦、玉米强多了!”据了解,为帮助农民拓展市场,这村成立了蔬菜生产合作社,注册了“环香翠”“冀东”牌商标,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村民一半以上的收入来源于设施蔬菜种植。霍庄村每年外销的蔬菜在十几万公斤以上,销售收入达到了300多万元。
在丰润北部山区,像霍庄一样,依靠蔬菜大棚富起来的村庄数不胜数,并形成了一批大棚蔬菜特色村。杨家铺“水果”黄瓜、霍庄“以色列”黄瓜、皈依寨西红柿已成为优质蔬菜的代名词,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为帮助山区农民致富,这区多次组织村民代表远赴山东寿光和乐亭等地学习考察,帮助他们开阔了眼界,转变了思想观念。这区老促会充分发挥作用,积极申请资金,对16个老区村800余亩蔬菜大棚进行补贴,累计发放补贴资金160余万元,有效破解了山区农民发展设施蔬菜的资金难题。为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科学组织农民与大型超市开展“农超对接”,既开拓了市场,又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目前,北部山区大棚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1.35万亩,设施农业真正成了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特色林果结出“金疙瘩”
“潘家峪龙眼葡萄,十块钱三斤!”顺着吆喝的方向,笔者走进了位于丰润城区端明路的一家果蔬超市。店主王立群一边给前来购买葡萄的顾客挑选、称重,一边向笔者介绍说:“我家就是潘家峪的,今年葡萄大丰收,保证货真价实!”潘家峪村既是老区村,又以盛产葡萄远近闻名,全村葡萄种植面积达1200亩,产量300万公斤,到了采摘季节葡萄全部被东北、内蒙古、北京的客商抢购一空,农民人均增收5000多元。这只是丰润北部山区发展特色林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缩影。
目前,丰润北部山区共栽植各种特色果树4万多亩,政府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助、技术指导等有效措施,科学引导山区农民嫁接、培育和引进“?阳红”桃、“牛妈妈”枣、“龙眼”葡萄、“绿岭”和“清香”薄皮核桃等10多种特色林果。重点乡镇、村还成立了果树协会,组织果农生产、销售,实现了村村有林业技术骨干,家家有果树管理能手。其中,“?阳红”桃出口到俄罗斯、乌克兰等国,“牛妈妈”枣还通过了省级新品种的审定。
就业创业捧起“金饭碗”
“噼里啪啦……”在一阵清脆的鞭炮声中,这区姜家营乡村民姚建军喜迁新居,一家三口高高兴兴地告别了居住多年的平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原来,姚建军这几年一直在一家钢铁物流企业打工,每年收入都在5万元左右。以前眼热别人住新房的他,如今自己也像城里人一样住上了楼房。
和姚建军一样,丰润许多山区农民在政府的帮助下,外出务工和创业,不仅闯出了自己的致富之路,捧起了“金饭碗”,还为北部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一片天地。
近年来,这区针对北部山区农民的就业创业难的问题,创造性开展工作,帮助他们增收。抓培训,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充分利用特有的培训网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北部山区累计培训各类人员近5万人;抓输出,依托“?城技工”劳务品牌,1万多名山区农民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抓创业,完善创业辅导基地和孵化基地建设,共为山区600多名创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000多万元;抓帮扶,以专场招聘、送岗位下乡等形式,为北部山区贫困群众提供6000多个就业岗位。据统计,在山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中,外出打工等工资性收入占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