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上午,来到迁安市日月明牧业有限公司,正赶上来自丁官营办事处的参观者。这家掩映在密林中的养殖场,诞生虽然只有短短半年时间,但在迁安滦河两畔声名鹊起。 “来——来——来!”饲养员一声吆喝,上万只鹅犹千军万马蜂拥而起,蔚为壮观。
砖厂老板变身养殖场主
这家养殖场的主人叫马印明,迁安市迁安镇杨团堡村人。2006年,马印明在村里建起了一个年产2000万块的机制砖厂,年销售收入400万元,利润也颇为丰厚。但砖厂消耗资源,干了两年后,他决定“转行”。早在2003年,国家鼓励退耕还林,马印明慧眼独具,一下承包了村北500亩沙滩地,栽上了万余株速生杨。5年过去,棵棵杨树已有碗口粗,风吹过来,树叶沙沙作响,即使盛夏,站在林中凉爽犹如秋日,甭提有多惬意。爱琢磨的马印明开始寻思,能否在林阴地上做些文章?一天他看电视,了解到养鹅是一朝阳产业:广东省素有“无鹅不成席”之说,鹅肥肝更是餐桌上的高档佳肴珍品,鹅绒制品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马印明怦然心动:利用林阴地,发展养鹅业。
2007年,“122富民工程”在迁安兴起,市政府大力鼓励农民发展养殖业,这更坚定了马印明养鹅致富的决心。说干就干,马印明把这一想法跟镇里一说,立即得到了镇领导和迁安市畜牧专家的支持。这年9月,在镇领导的陪同下,马印明三下辽宁、山东、天津,考察鹅的品种,最后,驯养周期短、产蛋率高的辽宁昌图豁鹅进入了视野。他决定成立孵化、育雏、屠宰、饲料产供销一条龙养殖公司,规模化、产业化养殖昌图豁鹅,9月10日,迁安市日月明牧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门外汉变为行家里手
鹅未进场,技术先行。为掌握养鹅技术,马印明从书店买来了养鹅技术书籍、光盘,挤出时间潜心研究。去年10月,他选派了4名工作人员到北京农业大学系统学习养鹅技术。垒砌围墙,搭建遮荫棚与鹅舍,建设饲料车间……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准备,今年4月15日、27日,以每只12元的价格分两批购进1万只雏鹅,从此,马印明把行李搬到了鹅场。为尽快掌握养鹅技术要领,今年5月,两次从“鹅乡”重庆请来专家现场指导。从万只雏鹅进场那天起,他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从天气、气温、所喂配比饲料、防疫药品及剂量,所有细节一一明细。“一旦出现异常,以便有案可查,及时补救,二来也好总结经验。”面对这“ 千军万马”,马印明可不敢有半点马虎。
“一切都要打提前量,雏鹅出壳前20天是防疫关键期,过了这危险期,以后只需做好常规防疫,基本没有什么问题。”经过半年多的学习观察,马印明俨然养鹅行家。“这家伙长得飞快,不到两个月,大部分鹅已长到2千克,再有三个月,这批鹅就进入产蛋期了。”看着成群结队、鸣叫声声的鹅群,马印明向参观者介绍,满脸充满自豪。
从公司养殖到“公司+农户”模式
驱车往北行使不到5分钟来到北山,一个占地200亩,集养殖、孵化、放牧的养殖场呈现眼前。为了实现养殖产业规模化,去年,马印明又在距离养殖场不远的北山,建立了另一个分场。容积4000立方米的池塘即将蓄水,总投资28万元的两套钢构孵化车间正在上顶,初春播种的玉米草、黑麦草、苦苣草已没过脚面。“再有三个月,万只鹅就要产蛋,鹅蛋全部自己孵化,年底存栏达到30万羽,来年启动‘公司+农户’模式,3年后出栏100万羽,出售种蛋7.2亿枚,加工鹅鸭300万羽,实现销售收入6750万元。”从马印明充满激情的描绘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集“产、加、销一条龙”现代化养殖新星闪耀在滦河岸边。
迁安有20余万亩退耕还林林下地,低效沙地荒坡山地更多,这为放牧养鹅、种草养鹅创造了先天优势。“要实现养殖业最大效益,必须走规模化养殖道路。”马印明登高放眼,他把自己的鹅业定位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