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前的李霞,是滦县一名普普通通的农妇,今天的李霞,是拥有大规模桑蚕实验农场的致富女状元。经过九年的艰苦创业,凭借勇气、勤奋和坚持不懈的毅力,李霞实现了精彩的人生跨越,用桑蚕产业为自己和乡亲们编织出了一条锦绣之路——
缘结蚕茧兴建桑蚕农场
1989年,19岁的李霞被招工到滦县丝绸厂当了一名缫丝女工。三班倒的工作虽然辛苦,但看到一根根晶莹的丝线从洁白的蚕茧中抽出,李霞的心里总是充满喜悦。然而这种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3年后,县丝绸厂经营不景气,李霞无奈地离开了。
生活沿着既定的轨道前行,李霞结了婚,先后生下两个女儿,不甘贫困的她在家乡开了一家小饭店,生意不错。虽然日子过得平静丰足,但李霞的心里却常常感觉空落落的,在丝绸厂工作的情景不时在她脑海中浮现,这种桑蚕情结使李霞一直想要从事和桑蚕有关的行业,却苦无良机。
1999年初,机会出现了,滦县东安各庄镇赤峰堡村东一片荒芜的桑园要对外承包。听到这个消息,李霞夫妇兴奋得一夜未眠,第二天一大早就骑上自行车去看那片离家十几里的桑园。
经营桑蚕农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投入大,见效慢。一时间,村民议论纷纷,“瞎折腾个啥,老老实实种点花生、玉米多好!”,“李霞两口子要败家咧!”但李霞决心已定,她和丈夫兑掉了饭店,拿出全部积蓄开始创业。李霞给桑园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绿叶桑蚕实验农场”,她相信,眼前这片荒芜的土地很快就会被碧绿的桑叶覆盖。
困难重重创业路历经坎坷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很残酷。
因为不懂技术,两年间,李霞连续6次从南方引进桑苗,可一株都没有成活,养的蚕也因为缺乏足够的桑叶而未能吐丝结茧,五十多万元的投入没有获得一分钱收益。为了维持农场的经营,李霞夫妇借遍了亲朋好友,欠下一屁股外债。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拿不出买盐的钱。
要债的堵上了门,没钱还债的李霞和丈夫带着不满周岁的小女儿住到了山上一个废旧的弹药库里,两年都没敢回家过年。巨大的压力使丈夫一度精神颓废,打起了退堂鼓,而倔强的李霞却认为,开弓没有回头箭,再难也要坚持下去。
多次失败的教训使李霞认识到专业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她开始了艰难的求师之旅。
2001年正月刚过,李霞夫妇带着东拼西凑来的一万多元钱远赴江苏镇江,向中科院蚕业研究所著名桑蚕专家潘一乐教授求教。但潘教授并不相信来自北方农村的个体农户有实力搞桑蚕养殖,因而拒绝接待。李霞夫妇在潘教授办公室的门口整整守侯了两天两夜,一遍遍向工作人员诉说自己发展桑蚕产业的决心和信心,程门立雪般的恭谨与执着,终于感动了这位老专家。潘教授破格从试验田里低价卖给李霞3000棵优良品种——金十桑苗,并派一名老师跟着她返回实验农场,手把手地教她技术和管理。由于改进了技术、采用了科学的管理方法,此次引进的桑苗全部嫁接成活,李霞的农场当年就实现了赢利。
第二年春天正是养蚕的好时节,李霞夫妻想大干一场,可是借来的钱早就用得精光。正在李霞为资金犯难时,一位好心人告诉她,可以到县妇联问问有没有扶持农家女创业的小额贷款。抱着一线希望,李霞向妇联领导讲述了自己的创业经历,妇联领导被她执着的创业精神打动了,通过积极协调、多方联系,先后为她争取到了3万元打井资金和5万元低息贷款。
有了技术和资金,农场的经营如鱼得水。李霞并没有满足现状,而是不断加大投入,进行桑园的扩建和厂房的改进,逐步建立起集育种、植桑、采叶、养蚕、烘干、储藏为一体的生产线。从2005年开始,李霞又陆续承包了耿庄子村和王官营村的2000多亩荒山,全部栽种了桑苗,农场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
如今,李霞夫妇不但拥有占地272亩的桑蚕养殖基地,2000余亩桑园,能够储备干茧100吨、鲜茧200吨的茧库,而且又在去年建成投产一家年产量3000条的蚕丝被服厂,建立起产、供、加工、销为一体的产业链,年纯收入超过60万元。
痛失爱女母亲永远的歉疚
自从开始建设农场,李霞夫妇一心扑在种桑、养蚕上,照顾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两个女儿就像没妈的孩子,渴了自己喝口凉水,饿了就胡乱找点吃的填填肚子。多少个深夜,当李霞拖着疲惫的身体从农场回到家,两个孩子已经在炕上睡熟了。望着女儿熟睡的脸,李霞在心里发誓,等到农场的经营有了起色,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好好陪陪两个孩子。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将李霞的愿望砸得粉碎。2006年的腊月二十六,正在家里准备年货的李霞,突然接到了一个陌生人的电话,告诉她马上到102国道坨子头段去一趟,李霞挺纳闷,但还是去了,远远的就看到那里围了很多人,李霞突然预感到了什么,疯了似的跑过去扒开了人群,只见七岁的小女儿躺在血泊之中,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小女儿下葬的那一刻,李霞抱着她幼小的身体死死不肯放手。对于小女儿,李霞有着太多的歉疚,小女儿刚出生不久,李霞就因为农场危机愁得没了奶水,女儿不仅没吃上母乳,还要跟着妈妈东躲西藏;农场建设初期没有人手,李霞晚上去采桑叶,怕女儿掉到地上,就用绳子将她栓在炕上,白天将女儿带到桑园,让她坐在竹匾中自己玩耍;由于资金一直紧张,李霞什么也舍不得给孩子买,一次,小女儿看到别的孩子在喝酸奶,也想喝,李霞赶紧拽着女儿走了,她对女儿说:“等妈妈挣了钱就给你买,让你喝个够。”如今,农场终于有了起色,李霞对女儿的承诺却再也无法实现。
痛失爱女让李霞万念俱灰,她无心吃饭、无心睡觉、无心经营农场。丈夫难过地说:“你整天这样,女儿在天堂也会伤心的。”是啊!女儿生前没有享福,绝不能再让她在天堂哭泣,在丈夫的劝慰下,李霞坚强地站了起来。
2007年的春天到来了,万物复苏,李霞新承包的山地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李霞将这片桑园命名为“润禾园”,女儿的小名叫“润禾”,这样一来,女儿的魂魄将永远和她一起,滋润这片青青的桑园。
带领乡亲共同迈上致富路
李霞的桑蚕农场不仅为近百名农村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而且带动周边十几个村庄的1500多户农民养蚕致富,致富效应辐射到了邻近的迁安、宽城、青龙等多个县区。
为了不让乡亲们走自己走过的弯路,李霞手把手地教他们种植、养殖技术;对于缺乏资金的贫困户,李霞让他们免费摘取桑叶,将蚕种带到自家的桑园养殖;参与养殖农户的所有产品,李霞都按保护价回收,保证他们赢利。2007年,李霞向周边农户外发蚕种3700余张,以保护价格收购鲜茧50多吨,社会效益高达500多万元。
伴随着事业的成功,荣誉接踵而来。“滦县绿叶桑蚕试验农场”被评为省级“双学双比”示范基地、市级“三八”绿色优质工程,李霞本人也荣获了省、市、县三级女能手称号,并被评选为县级农民科技致富女状元。
回望这条汗水与泪水交织的桑蚕路,李霞有着太多感慨,九年的创业经历让她更加成熟,也更加坚强。今年,李霞将为自己加工的蚕丝被注册品牌、设计包装,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未来,李霞希望扩大桑蚕产品的深加工规模,提高加工品质,争取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同时,她也希望有更多的农村姐妹能够开阔视野、增强自信,走上科技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