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河北省内邱县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没有特殊情况是不让邻居们来串门的,夜幕降临之后,小院的主人王桂军开始工作了。
记者:“这为什么要在晚上抓呀?”
王桂军:“因为它晚上不爱活动,容易被抓住,白天不好抓,容易逃跑。”
记者:“抓了给谁呢?”
王桂军:“明天有一个老客户要来,我给他准备的,要20公斤,这个老客户可怠慢不得,因为他每年都要我不少货,最少两三吨吧,大概抓下来半小时吧,最快的时候,一小时抓过一万只。”
就在这个小院里,王桂军养了二十多万只蝈蝈,靠着这些小虫子,王桂军每年就能赚50多万元。
别看王桂军现在事业如日中天,七年前,还是养啥啥赔钱,一直想找点赚钱的行当。
2000年冬天,王桂军在天津的花鸟市场外面的汽车站等车,等了半天车也没来,他就跑到市场里面看热闹,没想到这一看,竟让自己今后的人生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在一个卖蝈蝈的摊位前,里三层外三层全是人,几个人还在大声地争执着什么。
王桂军:“后来我听别人说成交了,成交了,我就问旁边的人,我说卖了多少钱,人家说卖了3000元,当时我说这个东西能值3000,我小时候在老家经常玩,这个东西比老家的牛还值钱,比那个猪还值钱。”
王桂军没走出市场心里就打起了算盘,自己老家的地里到处都是蝈蝈,不说卖3000元,就是三块钱,那也是无本的买卖。
蝈蝈是一种昆虫,在我国北方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只有公蝈蝈才能鸣叫。
王桂军:“右手是公的,左手是母的。公蝈蝈它这个翅膀它是重叠的,左压右,这样的话才能发出声音来。左边这个翅膀碰它的话就发出声音了。”
母蝈蝈不具备这种生理结构,不能发声。
蝈蝈一般只能在夏秋两季存活,到了冬天,自然界的蝈蝈基本上就销声匿迹了。
第二年一入夏,王桂军就赶紧找人逮了一袋子公蝈蝈全部放在一起,准备带到天津的花鸟市场赚一笔。没想到还没运到市场,蝈蝈在袋子里互相撕咬死了一大半。第二次,王桂军借钱买了五六百个芦苇编的小笼子把蝈蝈分开装,本来以为这次能赚钱了,刚到市场,就傻了眼。
王桂军:“人家那些行家一看咱这个蝈蝈的话,人家说咱这个品种比较杂,你这个颜色不纯正,铁的不像铁的,绿的不像绿的,很少有人问。”
原来市场上卖的并不是自己老家的草白蝈蝈,一个小蝈蝈还有这么多门道,他到市场上打听,想拜师学习养蝈蝈的技术。
王桂军:“我听旁边的人说,他们就是专门份蝈蝈,北京、天津说份蝈蝈,份蝈蝈的意思就是孵化,当时人家说我给人家万两人家人也不教我,把我气坏了。”
自古我国民间就有养蝈蝈的传统,但是只有极少数人掌握蝈蝈的孵化技术,而且从不外传。
冬天的蝈蝈都是人工养殖的,十分稀少,所以价格也比较高,王桂军想尝试反季节养殖蝈蝈。他从北京的密云引进了500对品种纯正的蝈蝈,开始了长达四年的试验。
直到2004年的5月,王桂军终于看到了希望。
王桂军:“第二年春天,没有挖的这些卵,突然小蝈蝈给出来了,当时我就为之一振。”
王桂军豁然开朗,蝈蝈的卵只有经过高温,低温,高温三个阶段才能孵化,头年在地里没挖的卵竟然孵出了5,6万只蝈蝈。
这年7月,王桂军还没来得及卖公蝈蝈,就打听到了一个让他兴奋不已的消息。他听说山东有吃蚂蚱的传统,肚里有籽的母蝈蝈在市场更受欢迎,如果能找到这样的食用市场,连用来喂鸡的母蝈蝈都能派上用场,他到济南找了个小旅店住了下来。
王桂军:“在小旅馆里边住,然后那个老板告诉我说,你去章丘看看吧,因为章丘有一个老板也在他们这儿住过,有他的电话。”
这个老板就是章丘市普吉镇的李胜让,他从1996年就开始养蝈蝈,在当地有一个稳定的销售渠道。章丘市近千家饭店每年能吃掉上百吨母蝈蝈。当地的昆虫经销主要集中在水产市场,李胜让把王桂军介绍给当地几家水产市场的收购商。
李胜让:“非常高兴了,说一看我们那边的行情太好了,就是说,30几元钱一斤,养蝈蝈很有帐算了,蝈蝈成本,一斤蝈蝈的成本,也值不过几块钱。”
王桂军盘算着养十几万只蝈蝈每天只用花费不到十元的饲料成本,李胜让从每斤30元的收购价上多收5元的介绍费自己也没少赚,两个人开始建立了合作关系。一年下来,王桂军在蝈蝈行业里的名气也大了起来。
2005年的一天,王桂军在网上发布关于蝈蝈的信息被一个叫王艳萍的人看到了,王艳萍一直在山东做小买卖,想到当地有吃昆虫的传统,也想尝试一下。2005年7月,王艳萍到河北找到了王桂军。
王桂军:“卖过冷饮,卖过服装,都没赚到钱,不是上当就是受骗。”
王艳萍说自己想来拜师学习蝈蝈的养殖技术。王桂军当然不乐意,好不容易摸索出来的方法,怎么能这么轻易的就传给别人,他找个借口回绝了。
王艳萍:“他说你一个女的养这个,是不是没有正事,说家里虽然说你看做买卖这么多年,赔得经济条件都不好了,然后你再这么折腾。”
王艳萍不甘心,她带着礼品三次登门拜师,王桂军出于同情把技术交给了王艳萍。
王桂军:“我看她又带着孩子,另外又三次来,我感觉她真正学技术来的,确实把我打动了,我就手把手的教,一点也没有保留。”
王艳萍学到了技术,赶紧回到山东老家建了两个大棚,背靠山东巨大的昆虫消费市场,她很快找到了一个叫刘强的水产市场老板帮自己销售,刘强一开口就要她供500斤,王艳萍赶紧到自己棚里抓蝈蝈,但是数量远远不够,她马上给王桂军打了个电话。
王桂军:“她给我打电话,我没说啥,我就给她挂了,我说明天打吧。”
王艳萍:“我说这个人怎么这样呢,那么不通情达理。”
平时王艳萍有不懂的技术就给王桂军打电话,有时候一天能打十几次,这次已经是晚上12点多了,王艳萍着急报信,王桂军以为又是咨询技术上面的问题,心一烦,一下子就把电话挂了。
王桂军:“结果她挺受打击,后来第二天打电话,我看想哭了,说遇到困难了,给你打电话,你把电话挂断了。”
王艳萍索性把刘强直接带到了河北,就这样,本来是学生的王艳萍无意中给老师王桂军打开了母蝈蝈的销售市场。从那之后,刘强开始大批量收购王桂军的母蝈蝈,他把蝈蝈放到冷藏车卖往东北,成了王桂军最大的收购商,每年能帮他销掉3吨母蝈蝈。
有了这次差点错失客户的经验,王桂军不愿再错过任何机会,他把母蝈蝈直接拿到当地一家饭店推销。经过试销,内邱县已经有三,四家餐馆推出了特色菜油炸蝈蝈。
饭店厨师长 杨爱学:“用盐水直接煮一下,煮一下直接炸,炸完了以后,就是炸成酥脆吧,炸酥脆以后放一点椒盐。”
在北方农村,很多人小时候都会抓蝈蝈烤着吃,现代人吃蝈蝈多少还有一些怀旧的情结。
记者:“以前吃过这个东西吗?”
顾客 王风林:“从小这么吃生的,那个时候没条件。”
记者:“生的能吃吗?我不太相信。”
顾客 王风林:“能吃,特别香,更好吃。拿过来,我给你试试,特别好吃。”
记者:“怎么吃呀?”
顾客 王风林:“头一薅,刺一去,籽往嘴里一挤,吃着嘎嘣嘎嘣的特别好吃。”
母蝈蝈市场基本有了着落,王桂军开始想法子给公蝈蝈找销路。
王桂军:好蝈蝈的话,翅膀长的话,它可以发出三种声音,啯啯啯啯啯啯啯啯啯。好的卖1000多,像这种蝈蝈翅膀比较短,它只能发出一种声音,就是两三块钱,三四块钱。
翅膀的长短,宽窄,开度决定了蝈蝈鸣叫的声音,一只好蝈蝈的翅膀可以长到与身体平齐,但是这种机会可遇不可求,完全由生理结构决定。
2006年的2月,王桂军在大棚里巡视,一只造型奇特的蝈蝈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觉得这和自己六年前在天津花鸟市场上看到的那只卖价3000元的蝈蝈非常相像。
王桂军:“我感觉已经是珍品了,因为它当时那个翅膀比较长,个头也比较大,振翅的话挺快,还挺高。当时那心情特别激动,就是好像,中状元一样了。”
他找了一个像样的笼子把蝈蝈装起来当天就赶到了天津。没想到在花鸟市场刚一亮相,很多人就围了上来,懂行的人在一边指指点点。这时候,一个中年人开口询问了价钱。
王桂军:“当时我心里挺紧张的,我也不知道要多少钱,我就瞎要吧,我说1500元。”
没想到中年人还真接了腔,还到1000元,最后两个人以1080元成交了。
王桂军:“成交当时把我激动的都不行,当时蹭就给跳起来了。他们走了以后,我还感觉,还怕人家后悔呢。”
虽然这种珍品是万里挑一的,但也给了王桂军启发,公蝈蝈有一批忠实的购买者,他们有买回去解闷的,也有拿回家当艺术品珍藏的,如果能把公蝈蝈的销路打开,这样公母蝈蝈两个市场就能齐头并进了。因为野生蝈蝈的大量减少,王桂军没费什么事,一些邢台的蝈蝈收购商就主动找上门来了。
蝈蝈收购商 蒲立明:“最早我们这儿,拿他的也有1.5元的,1.5元的时候,这个也是资源稀缺了吧,资源肯定是减少的趋势。”
蝈蝈收购商 孟朝辉:“头几年养蝈蝈比较少,你看现在,你看老人小孩,刚才蒲师傅说的这个,现在需求量增大,自然环境减少,所以说,这个人工繁殖的这个需求量越来越大。”
单单邢台的花鸟市场,每年就能卖掉四五万只公蝈蝈,平均每只2块钱,到了冬天,价格还会升到二十元多元。因为王桂军不用和消费者直接交易,我们跟着收购商孟朝辉寻访到了蝈蝈的爱好者。
记者:“他在这个商场是干什么的?”
蝈蝈收购商 孟朝辉:“他是在这个地方作餐饮的。”
记者:“他都从你这里买吗?”
蝈蝈收购商 孟朝辉:“他一年四季都喜欢蝈蝈。”
记者:“你把蝈蝈放哪儿了?”
蝈蝈爱好者 赵杰靓:“一直放身上,全天候的。”
记者:“这个东西看起来不太像装蝈蝈的?”
蝈蝈爱好者 赵杰靓:“我拿这种调料盒,因为它在身上方便夏天使这种盒透气,到冬天了,还有的用葫芦,就是冬天喂,揣在怀里头,起到保温,还可以加强这个蝈蝈的叫唤的声音,特别好听。”
还有一些老年人退休之后,买蝈蝈回去解闷。
蝈蝈爱好者:现在有卖的了,不用自己去捉了。”
蝈蝈爱好者:就喜欢听它的叫声呗。”
蝈蝈爱好者:喜欢听它的声音,像听音乐的感觉一样。”
现在王桂军基本上有两个稳定的销售渠道,一个是卖往山东的母蝈蝈市场,每年3吨的销量能赚十几万元,今年,陕西,新疆,上海等地花鸟市场的经销商也向王桂军订购公蝈蝈,全年总收入能达到五十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