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竹荪飘香 茅草变钱——张伟发展竹荪带动村民致富记

发布时间:2015-05-11  来源:中国黔西南
摘要:走进茅草覆盖的大棚,在散落的光点里,可以看到薄薄的松针下面,已经有很多圆圆的竹蛋冒出来了,大棚的主人张伟告诉笔者:“预计一个月后,就可以采到竹荪上市去卖了。”

 

  走进茅草覆盖的大棚,在散落的光点里,可以看到薄薄的松针下面,已经有很多圆圆的竹蛋冒出来了,大棚的主人张伟告诉笔者:“预计一个月后,就可以采到竹荪上市去卖了。”

  日前,笔者在兴义市周壁国有林场看到,茅草覆盖的竹荪大棚一个挨着一个,连成了一片。“合计是60亩,也就是60个大棚……”张伟解释说。

  张伟,1983年出生于兴义市乌沙镇岔江村,初中没有毕业就开始了创业之路,种植过花卉、蔬菜等,但都没有取得好效益。2014年,他开始在岔江种植竹荪,当年种了11亩,纯收入33万元,这让他看到了竹荪种植的大好前景。但由于岔江山多平地少,不适宜大面积种植,于是他2014年9月,来到兴义市周壁国有林场,租下了80亩空地,种下了60亩竹荪,剩余的20亩地用于修建办公室和干荪加工场等。同时与他的朋友张清武等联合注册了“黔西南州丰晟竹荪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自合作社成立以来,给周壁国有林场附近的村民带来了实惠。搭建大棚需要茅草,张伟就为当地村民提供割草机,而后又以600元一顿收购茅草。周围的山坡上有的是茅草,部分农民仅卖茅草就收入上万元。松针是覆盖菌床的最佳材料,老人、小孩在闲暇时到松林里捡来的松针也卖成了钱。种植竹荪的主要原料是各种竹、木、枝桠的碎屑,以及谷壳、野草、蔗渣、棉籽壳、玉米芯、玉米杆、黄豆秆、花生秆、油菜秆等,这些东西在张伟那儿,全都变成了钱。此外,在发展过程中,当地村民也就成了合作社的产业工人。平整土地、搭建大棚、播种和管理都需要人。今年2月竹荪播种期间,87个工人就忙了27天才种完。据张伟介绍,到采收期间,由于从竹蛋到长成竹荪,只需要3到4个小时,而成熟的竹荪保质期只有7个小时左右,因此必须及时采收和加工,采收期每天至少需要60个人,最忙的时候每天要100人左右,一个采收期约2个月时间,停1个月后又可以采收第二期,而竹荪种一次可以采收4期,一年都在采收,所需要的劳力必须满足且随喊随到。因此当地的许多村民都成了签约工人,他们的收入也得到了很好的保障,平均每户村民可获得约3万元的收入。

  张伟说,他的竹荪销量不愁,全部按订单销往昆明、北京、上海等地,60亩竹荪,毛收入约480万元,除去菌种和原料等成本费约230万元,工人工资约80万元,其它费用约20万元,纯利润还有150万元。他说,准备明年扩种到200亩。

  张伟的竹荪种植,不仅让自己赚了钱,也带动当地村民增加收入,真是一条致富奔小康的好路子。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