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贵州遵义市湄潭县农民的致富“经”

发布时间:2012-12-13  来源:国际在线
摘要:中国西南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就是这样一个“老区”。在遵义市引导农民开展的“四在农家”即“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活动中,湄潭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半个多世纪前,中国经历了长达数年的内战及抗日战争。这期间,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军队曾经走过和活动过的地区,就被称作“革命老区”。老区,曾经为中国革命做出过巨大贡献。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中,老区也曾经历贫穷和落后;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老区人民也同样享受到国家建设与发展的成果,过上了富足美满的新生活。

  中国西南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就是这样一个“老区”。在遵义市引导农民开展的“四在农家”即“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活动中,湄潭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久前,记者深入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采写了系列报道“老区新故事”。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首先为您播出这组报道的第一篇、本台记者程轶潇采写的报道:湄潭农民的致富“经”。

  “九谢共产党,致富把你想,以前种粮要上税,现在免税还补偿。”

  在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田家沟,村民们正在演唱他们集体编撰的花灯戏《十谢共产党》。自从在政府的带领下,田家沟村民开始种植茶叶并走上了致富之路后,每有外人到村里来,村民们都会唱起这首歌,向外来者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

  谈到种植茶叶给自己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41岁的茶农谭世华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他家共有五口人,三个孩子都在上学。本来家庭负担挺重的,但种了茶叶之后,他的家庭收入一下子增加了好几倍。

  谭世华说:“(我家的)茶园有五、六亩地吧,还种一些稻谷,种一些玉米。(一年的)收入也就几万块钱吧。当时我们没种茶园的时候一年也就是几千块钱吧。(增加了)七、八倍吧。”

  跟谭世华一样,田家沟村民的收入原先主要依靠种地、养鸡、养猪和外出打工,人均收入每年不足800元人民币。为了改变贫困的局面,村里邀请县茶桑局专家对村里的土质和气候作了详细分析,然后引导村民开始栽种适合当地生长的叶形长(chang)大、易于采摘的茶叶(“黔湄601”型茶)。如今,田家沟42户村民人均拥有茶园2亩,每亩年产值达到了5000元人民币,茶园收入占到家庭总收入的百分之九十。

  “政策鼓励”、“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特色农业”,在对外界介绍政府如何帮助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时,贵州省发改委总经济师张平总是提到这几个字眼。

  张平说:“在稳定粮食生产的情况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比如说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的气候、利用我们的地理地貌的环境,大力发展蔬菜、茶叶、金果林等等,通过调整农业的种植结构,提高农民的经营收入。”

  在政府的技术扶持、科学引导和政策鼓励之下,龙凤村附近的湄江镇核桃坝村农民也过上了日渐宽裕的日子。在这里,除了种植茶叶,扩大茶园种植规模,一些农民还搞起了副业。潘朝贵就是这样一个有经济头脑的农民,他将自家的茶园承包出去,在村里又经营起了一家小超市。谈到资金来源,他一点儿都不发愁。

  潘朝贵说:“可以贷款,以前贷款的人少,现在的政府支持,贷几万、十几万都可以。我们的儿子在外头工地,贷的汽车。”

  农户信贷不仅促进了农民的消费和再就业,还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湄潭县的很多村民都像潘朝贵一样申请了小额信贷,有的用于茶肥、种植、加工、销售等扩大再生产,有的则用于汽车、住房等生活条件的改善。

  谭世华说:“旧房的时候是茅草房,两三间(房间)吧,差得多了。那是2003年,开始建这种新村房子。当时就是在我们这个地方搞“四在农家”,大家就想房间不够住了,很挤啊。当时我们就想建一种什么样的房子好一点,能够十年二十年都会很好的这种,后来就建的现在这种建房。”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