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甘草店镇马铃薯基地工人们正在机械化分拣洋芋。
■产业培育篇
冬日的南部二阴山区永远是单调的“颜色”——茫茫白雪盖住黄土盖不住青松。1月11日,记者再次来到去年全市91个脱贫村中“变化”最大的榆中县马坡乡太平沟村。“近两年靠着蔬菜种植,家里房子翻新了,旧的农用车也换成了新的,还用上了太阳能的卫生间,我还是蔬菜种植科技示范户,明年还要扩大规模呢。”说起2015年收成时,太平沟村赵希雄笑得合不拢嘴的告诉记者,去年扩大种植的5亩蔬菜卖了4.8万元!他说,每年这个时间是他们最开心的,因为菜都卖了好价钱,口袋都变鼓了。
永登县通远乡临坪村的马文玉在春节来临之际更是高兴异常:“羊年,我沾羊气发了‘羊财’。希望新的一年里收入更多些,早日过上小康生活。”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有着养羊传统的临平村村民正发着“羊财”奔小康,马文玉就是他们中的一个。该村位于永登县西部,共有733户人家,平均海拔2600米,常年干旱少雨,种植业基础条件薄弱。和马文玉一样,羊产业成为大伙告别贫困走向富裕的法宝。
自“双联帮扶”行动开展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发展产业助农增收”做为脱贫致富的突破口,全力以赴深化
拓展“1236”扶贫攻坚行动,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通过帮扶,目前,我市300个贫困村都有了不同程度、因地制宜发展了自己的支柱致富产业,榆中北山中药材、南山冷凉型蔬菜,永登西北片特色养殖等产业基地初步形成。围绕特色农产品,一批深加工企业正在落地,贫困山区出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好势头,农民通过就地打工,收入大幅增加,观念也在日益更新。”市委农工办主任朱宗诚坦言,富民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
富民产业“特别”给力
自精准扶贫行动开展以来,榆中县根据南、北山区的地理和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以全膜玉米、脱毒马铃薯为主的旱作农业;以牛、羊为主的舍饲养殖业;以北部干旱山区种植中药材、百合,南部二阴山区种植冷凉型蔬菜为主的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新格局,初步实现了产业化、规模化、精细化、标准化。
同时,记者从皋兰县政府了解到,在富民产业培育方面,皋兰以项目为抓手,重点通过培育兰州白兰瓜首位产业,高原夏菜、旱砂西瓜、红砂洋芋等三大主导产业和草食畜优势产业,加快实现露地向设施、一茬向多茬、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散养向舍饲养殖或养殖小区的“五个转变”,促农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农业富民增长极。
据了解,2015年是实现全市稳定脱贫的攻坚之年,按照精准到村到户的要求,市农委在实现稳定脱贫的91个贫困村,组织完成种植冷凉型高原夏菜2.47万亩、百合0.7万亩、中药材1.9万亩、玫瑰0.54万亩、马铃薯8万亩、地膜玉米6.58万亩,养殖肉羊21.3万只、生猪3.45万头。其中:蔬菜产业,主要在武胜驿三庄村、向阳村,民乐卜洞村,马坡上庄村、马滩村,新营八门寺、红土坡、刘家湾等脱贫村,推广高原夏菜全膜双垄三沟栽培技术,建立蔬菜品种试验、示范点,开展绿色防控等作物植保统防统治工程,完成种植冷凉型蔬菜2.47万亩,贫困农户人均从种植蔬菜产业中获得收入940元。玫瑰产业,主要在红城野泉村、上川苗联村等脱贫村,建设高效、高产、高标准的种植示范基地,对相对集中连片的标准化示范基地进行扶持,种植玫瑰5350亩,贫困农户人均从种植玫瑰产业中获得收入190元。百合产业,重点在园子岔乡万羊、金营,银山乡斜路屲、旋马滩,马坡乡太平沟,新营乡刘家湾村等脱贫村,建立1至2个百亩繁育母籽基地,创建百合种植标准园,并对规模标准园进行扶持,完成种植百合7018亩,贫困农户人均从种植百合产业中获得收入228元。中药材产业,重点在园子岔万羊、金营,中连川鞑靼窑、陡泉湾,韦营黄家岔,武胜驿石家滩等脱贫村,建立1至2个相对集中连片的标准化种植基地,建立1至2个中药材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基地,完成种植中药材种植1.9万亩,贫困农户人均从种植中药材产业中获得收入218元。马铃薯产业,重点在中连川乡、武胜驿镇、民乐乡等脱贫乡镇马铃薯重要种植村,建立马铃薯标准化种植示范点,完成种植马铃薯8万亩,贫困农户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收入487元。地膜玉米产业,重点整合省、市双垄沟播技术补助地膜向91个脱贫村倾斜,完成种植地膜玉米6.6万亩,贫困农户人均从地膜玉米产业中获得收入267元。肉羊产业,重点在榆中龙泉、韦营、中连川、贡井、哈岘、上花岔、园子岔、清水驿、甘草店、高崖;永登民乐、武胜驿、坪城、上川、七山、通远等乡镇新改扩建30个肉羊养殖场,完成肉羊饲养量21.3万只,贫困农户人均从肉羊产业中获得收入350元。生猪产业,重点在永登河桥、大同,榆中青城、三角城等乡镇,新改扩建5个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完成生猪养殖3.45万头,贫困户人均从生猪产业中获得收入15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