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致富新希望景泰县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纪实
红枣种植
渠道衬砌
肉牛养殖
温棚一角
出白银北行,公路两侧不时出现一片片规划整齐的农田、一道道水流清澈的沟渠和一座座洁净宽敞的院落,白色的地膜,绿色的庄稼,黑色的柏油路交相辉映,把一个个村庄连起来,俨然一幅画中美景。这里就是景泰。近年来,景泰县通过基础设施、产业开发、整村推进、劳务输转、科技扶贫、灾后重建、易地搬迁等扶贫开发路子,使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谱写了一曲曲扶贫开发的幸福乐章。
整村推进推出农村新天地
景泰县地处甘、宁、蒙三省(区)交界处,位于河西走廊东端,为古丝绸之路重镇。自西汉以来,曾三次设县,五置县城。包兰铁路、甘武铁路穿境而过,省道201线、217线、308线等级公路连接数条国道,黄河流经县境112公里,境内有景电一、二期高扬程大型提灌工程,最高扬程达713米。历史文化悠久,区位优势明显。但由于紧邻腾格里沙漠,景泰的自然条件严酷,属甘肃中部18个极度干旱县之一,境内干旱山区、风沙区、盐碱区多,人们生活条件艰苦。所以景泰也是国家六盘山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重点县、“三西”专项资金扶持县。
为了帮助贫困区人民尽快脱贫,景泰县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以改善基础条件、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为核心,全县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贫困人口明显减少。
但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流域性、片带性问题进一步凸现。特别是有限的扶贫资金被分散到各个方面,结果成了“撒胡椒面”,听起来许多地方都有扶贫资金,但因量太小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只有发挥贫困地区的区域资源优势,进行开发性建设,才能逐步形成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民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才能依靠自身力量解决温饱、脱贫致富。”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景泰县借鉴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开始尝试整村推进与相应流域、片带整体推进的扶贫模式,在连片区域内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和“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有效整合相关财力、物力、人力资源,实现了项目效益最大化,并逐渐形成了“大扶贫”工作格局。
整村推进整合了各类涉农资金,使原本分散的资金形成了“拳头效应”,合力攻坚,办成了许多以往想办没钱办的大事。五佛乡兴水村由车木峡、水车、新庄三个自然村组成,以前是典型的贫困村,群众居住分散,种植结构单一,人均收入低下,交通不便,缺水少地。如今,通过县乡政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在广泛征求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从群众最迫切、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将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等措施,充分发挥整村推进在引导群众参与、综合开发、集中攻坚等方面的优势,为贫困乡村新农村建设走出了一条成功路子。目前,该村大部分群众已住进了整齐划一、宽敞明亮的新房,水泥路通到家门口,自来水接进百姓家,昔日主要依靠劳力过日子的群众,如今大部分都成了种植、养殖方面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为今后的致富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仅是五佛乡兴水村,景泰全县的绝大部分乡镇,在整村推进与相应流域、片带整体推进的扶贫模式带动下,正在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输血变造血产业铺就“致富路”
脱贫致富,最终要依靠贫困地区的自身发展来解决;景泰实现稳定脱贫、持续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产业的“造血式”发展来支撑。
景泰县与宁夏接壤,历来有种植枸杞、红枣的传统。但由于多年来都是分散种植,没有形成规模,不易吸引客商,加上交通条件限制,不少农民基本上是靠天吃饭,靠运气增收,收成好、客商多的一年,就能多点收入,收成不好、客商少了就只能白辛苦一年,增收难、增收渠道少、增收不稳定是这里农民面对的很现实的问题。“只有引导扶持贫困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让农民群众有增收的支柱产业,才可能真正实现脱贫。”为此,在调查摸底认真分析致贫因素的基础上,景泰县分区域按不同类型制定出了开发规划,明确了目标任务,抓点带面。在正路、中泉、寺滩、喜泉等乡镇的干旱山区,走开发小水资源的路子,实施挖井掏泉、兴修塘坝、整修渠道、改造维修小提灌等增强抵卸自然灾害的能力。在二期风沙沿线以沙化地改造、产业化发展、畜牧养殖为重点,发展规模养殖。在盐碱危害区采取工程治碱与生物治碱相结合,大力扶持发展枸杞产业,在沿黄灌区大力发展林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带动了贫困户的脱贫步伐。现在,枸杞、红枣等已经成了景泰县的优势产业,面积达到15.2万亩,年产果品7万多吨,产值2.3亿元。
同时,景泰县还把扶贫开发与全县产业化项目相结合,把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和关键举措,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多方培育和壮大草食畜牧、沙漠洋芋、林果、瓜菜、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走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在全县百万只养羊基地、枸杞、红枣、大棚蔬菜等产业建设中,把整村推进项目安排在典型村社,通过产业扶持,带动贫困户脱贫。2011年、2012年确定的整村推进项目村贫困户参与产业化项目扶持率达到100%,到户贷款贴息资金的80%主要用于扶持贫困户发展以草食畜牧业为主的种植业和养殖业项目。共投入产业化项目发展资金372万元,扶持贫困户6300多户。围绕发展主导产业,集中扶持培育了麦芽生产、枸杞红枣深加工、肉牛养殖等一批规模大、技术先进、品牌优势明显、带动力强的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特色产业产品竞争力,有效增加了贫困群众经济收入。
创新机制激发致富“聚合能量”
扶贫开发,政府是服务指导,群众是参与主体,只有把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调动起来,产业扶贫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现在着急用钱的时候不用再发愁了。”这是景泰上沙沃镇大桥村村民最高兴的一件事了,因为借钱他们可以找村上的扶贫互助协会。大桥村扶贫互助协会成立于2010年6月,是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导,村民自愿按一定比例缴纳互助金为依托,以社会捐赠资金为补充,坚持“民有、民管、民用、民受益”的原则,运用“农户申请、五户联保、管理机构审批、签订合同、放款”的运行程序,采取小额、短期、快速运转的借款方式。协会不仅能有效缓解贫困户资金短缺问题,调动贫困农民致富的积极性,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更能凝聚人心,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建立农村扶贫互助协会,是景泰县积极探索出的一种新的开发式扶贫模式,目的是通过为贫困户融资开辟绿色通道,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借鉴上沙沃镇大桥村扶贫互助协会的成功经验,现在,全县已建立扶贫互助协会38家,涉及38个行政村15140户,入会会员4891户,投入资金总额682.95万元,其中省级扶贫资金285万元,县级财政资金210万元,入会资金151.75万元,其他资金36.2万元。在农村发展养殖业、种植业、林果业、运输业、加工业诸方面提供了金融支持,惠及农户1000余户。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几年来的积极探索,景泰县探索出适合本地区的金融扶贫模式,形成了农户小额贷款贴息、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扶贫互助协会、景泰县农户自立服务社四位一体的金融扶贫格局,有效弥补了农村金融服务网点不全、贫困农户发展生产资金短缺等问题,培育了贫困户的协作、诚信、市场意识,架起了一座农民致富新桥梁。
馈人一金,不如授人以技。在创新扶贫模式的同时,景泰县还把解放贫困户思想,提高贫困户知识和技能水平作为扶贫工作的根本举措,大力开展技能扶贫、就业扶贫、励志扶贫,重点实施科技培训、“雨露计划”、带头人培训和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扶持。结合企业用工需求,以各类职业学校为基地,实行校校联合、乡校联合、校企联合,对贫困村剩余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保证了定向培训输出效果。“十二五”期间,每年完成技能培训1000人;贫困户“两后生”培训输转400人(每年30名大学生村官),输转率达到90%以上,稳定就业率达到80%以上。
扶贫花开幸福来,景泰大地充满了希望的曙光。贫困不除,扶贫不止,但是扶贫之路依旧遥远,景泰人必会铆足劲,迈上扶贫开发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