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7《致富经》栏目1月15日节目《愤怒的“鸟叔”》,主人公是被称为“好乡贤”的青年企业家梁华坤。梁华坤在2010年回到广东珠海金湾区三板村发展生态农业。他先是投入300多万元打造湿地生态系统,承包2200亩撂荒地,去年销售草鲩等八个品种的淡水鱼2000多吨,2013年实现 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2014年产值将近1亿元,带领当地300多农户致富。
梁华坤养殖的小林草鲩可不一般。普通草鱼零售价10元/斤左右,小林草鲩在珠海的零售价高达16元/斤。小林草鲩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可以卖到如此高的价格?去年,梁华坤向《海洋与渔业》记者道出了小林草鲩的个中“秘笈”,一起来了解一下:
普通草鱼零售价10元/斤左右,小林草鲩在珠海的零售价高达16元/斤。小林草鲩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可以卖到如此高的价格?梁华坤向《海洋与渔业》记者道出了小林草鲩的个中“秘笈”:“小林村特殊的地质条件和三级养殖模式成就了小林草鲩今天的美誉。”
“独门秘笈”
行走在井然有序的小林村塘基小路上,眺望远处,满眼是整齐分布的鱼塘,旁边的湿地树林里不时有鹭鸟飞过,俨然一幅水乡泼墨画。这就是小林草鲩生长的环境。
也许你想不到,五年前,这里荒凉一片。2009年,梁华坤带着他的梦想回到三板村,从一棵棵树种起,借助幸福村居这样一个好的平台,才有了今天的美丽景 象。虽然创业过程中亲朋不理解,但是梁华坤还是坚持下来,将自己返乡带动村民致富这样一个梦想脚踏实地付诸于实践,终于让小林草鲩走出“深闺”为世人所熟 知。
据梁华坤介绍,养殖小林草鲩的独门秘笈,总结起来,主要有四方面:
第一,小林草鲩所生长的地方土质特殊,当地人 将这种泥质叫做“油泥”。在油泥池塘中养出来的小林草鲩,外表通体近银白色,天然瘦身。跟其他一般的草鱼相比,小林草鲩不用吊水,直接从池塘中捕捞出来时 就没有泥腥味。据了解油泥碱性大,使池塘不容易生成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小林村的池塘每天的水位会随外面的江水升高或降低,再加上池塘自配的进出水口,使 整个池塘犹如活水池,养殖全过程池塘都可保持较好的水质。
第二,整个小林片区位于咸淡水交界处,最大的优势为盐度较别的地方稳定,常年保持在1.5‰~1.8‰左右。
第三,在塘基种了一种土名叫做“臭草”的植物,将这种植物割下捆成一捆,放到池塘的四个角落,可以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鱼健康生长,不仅省去了渔药钱,还避免了药残,可谓一举两得。
第四,为了使小林草鲩味道达到鲜美的效果,三板农业配制了自己的独门饲料——乳料。乳料由豆粕、鱼骨粉、乳酸菌、食盐等组成,含有足量的蛋白质,饲料中无抗生素和激素。
“我们正着手制定小林草鲩统一的养殖标准,准备申报‘国家地理标识’产品。”梁华坤说。
三级养殖
为了更好地提高鱼的品质,同时也为农民创造更多的收入,合作社养鱼采用“笨拙”的三级生态养殖模式。
第一级为鱼苗培育,在三板农业公司进行,时间为两个多月。当鱼苗规格培育到0.3斤/尾时,运到斗门片区,进行二级养殖。
第二级为鱼种养殖,在斗门下栏村合作社进行。斗门下栏村地处国家一类水水库边,以幸福村居项目为契机,与三板合作社形成养殖联盟。经过6个月的养殖,鱼种规格达到1.5~2斤/尾左右,再运回小林片区进行成鱼养殖。
第三级为成鱼养殖,养殖约4个月后便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出售不同规格的成品鱼。养殖期间喂养草料和三板农业自主研发的乳料。
“加入合作社之后,每条鱼利润平均增加1-2元/斤,管理费用随之增加10%,但是利润总计增加了30%左右,由于卖价大幅提高,所以利润还是相当可观。”三板合作社社员、珠海信源水产公司总经理徐兴校介绍说。
合作社负责人表示,合作社争取早日实现割草机械化,使社员不用再蹲在塘头割草,大幅度地降低人工费用,最终达到6.5元/斤最佳养殖成本,塘头价达到10元/斤。
村民梁华坤三年守护终于等来千鸟翔集 三板村建成“鸟天堂”
夕阳西下,芦苇摇曳,千鸟翔集,欢鸣盈空。每到黄昏,这美丽的一幕都在三板村的一片湿地上空上演。为了打造这片“鸟的天堂”,三板村民梁华坤在近三年的时间里,投入了300多万元。其背后,是以打造良好生态环境助力幸福村居建设的巨大决心。
昨日下午,记者慕名来到位于三板村广生一围的三板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基地。只见夕阳下,近百只各种各样的鸟类乘风飞翔,如天籁般的鸟鸣声充盈在基地上空。
“初步统计,这里的鸟约有1200只,包括夜游、水鸡、毛鸡、野鸭、鹩哥等十五六种,其中很多种我们还不知道名字,只是凭肉眼分辨出与其他种类不同。”三板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梁华坤说,虽然现今鸟群规模不小,但在三年前,这里的鸟类寥寥无几。
作为三板村第一批大学生,梁华坤在2009年怀着回乡创业、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美好愿望回到故土,掏出全部身家承包下三板村约2000亩当时“荒得不 能再荒”的荒地。最开始,梁华坤只知道闷头挖鱼塘、填路基以养鱼。由于是刚开始创业,日子颇为艰难。2011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他在尚未开发的承包 土地中发现了一只夜游鸟。
“我当时灵机一动:鸟喜欢的东西,人肯定会喜欢,我何不按鸟的喜好来确定发展方向呢?”尽管这个逻辑在旁人看来可能会有匪夷所思之感,但梁华坤的的确确将之付诸实践,从此踏上了被周围人视为胡闹的湿地建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