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黄分离器、高智能蛋卷机、自动化流水线,创新带来了生意的火爆,卢汝滔的事业进入了快车道。
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经贸办经济信息部门 副主任 叶建勋:他是我们茶山镇重点的扶持企业,在我们经信部门拿到技改的基金98万。
到2004年,卢汝滔的年销售额突破了三百多万元。然而,接下来他在一次旅游途中又发现了一个商机,这个发现让他的销售额增长了十几倍。
流落街头的时候,卢汝滔被人收留当起学徒。他苦心学习,从一盆草里边发现卖点,开蛋糕店一年就赚到三百多万元。而记者调查发现,接下来卢汝滔在一次出国旅游时又得到启发,让他实现了财富的二次飞跃。他到底发现了什么呢?
2005年9月,卢汝滔去日本旅游,在日本的小摊上他看到很多人在排队买一种小吃,他也尝了一下,小吃是用糯米做的,口感很好。
职业的敏感让卢汝滔觉得这种小吃在中国也一定会很受欢迎。经过调查他发现这种小吃的保质期只有1个星期,当时在日本还没人把它工厂化生产。
卢汝滔:在日本吃到他是软软的,跟我想要的口感非常的接近。别人没做到如果我能做到这就是巨大的商机了。
回国以后卢汝滔研发了配方,2006年初,他花100多万建了一个小规模的加工厂,要把那个日本的小吃批量生产,这种小吃就是后来广东人熟知的糯米糍。
生产出来以后,卢汝滔首先从台湾找到了客户,客户一下子就要了好几吨货。
然而,期待的第一笔生意就遭遇了重大失败,没过几天对方就要求全部退货,说糯米糍全都变硬了,要求索赔。千辛万苦做出来的产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卢汝滔百思不得其解。
卢汝滔:以前的做法是包好了馅料以后拿去蒸,冷了以后很容易会变硬,结果搞得很麻烦,客户要退货一退就退了好几吨回来,而且又叫我们索赔。
老员工:当时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就觉得这个糯米糍就要下马了,他这个人比较钻研,因为他也是从这一行出身过来的,他一定搞出一个原因。
第一批生意赔了将近一百万元,问题出在哪呢?卢汝滔把原料拿去做了化验,他发现变硬的原因是糯米的淀粉含量低造成的。
卢汝滔在市场上到处寻找符合要求的稻米,却始终没有找到。在日本吃到的糯米糍不硬,为什么回到中国来就会变硬呢?带着这个疑问,卢汝滔决定到再去一趟日本。
2006年10月卢汝滔来到日本那个发现糯米小吃的地方,他仔细观察发现,当地有很多火山和温泉,卢汝滔突然意识到了一个关键问题。
卢汝滔:我突然有个灵感,这里遍地都是火山地,而且火山地里长满了稻米,为什么日本的产品这么软,我在中国怎么做都做不出来,火山和稻米到底有没有关系。
卢汝滔把日本的火山稻米带回国与国内的糯米进行配比,结果做出了和日本口感一样的糯米糍。
从日本到中国东北,2007年卢汝滔在黑龙江五大连池找到了理想的稻米。他承包了80亩带有火山灰土壤的稻田,稻米成熟以后他请技术人员进行配比,还将糯米糍的工艺进行了改良,以前是包好馅以后放到锅里蒸,他改成把面和馅料蒸熟以后再包,改进以后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卢汝滔:我剪开给你看里面的效果,这种是容易变硬的,这种很细腻很柔软。
幸运的是,与此同时国内食品保鲜技术已经有了大幅度的进步。他找到了一种办法使糯米糍的保鲜期从原来的几天延长到了半年。
卢汝滔:这是一台充氮气的包装机,氮气从管里面通过这台机器直接充到产品里,氮气起到什么作用呢,起到保鲜作用,而且不会黏住袋子。
改进之后的糯米滋在珠三角地区很受欢迎,2008年卢汝滔的销售额突破五千万元。然而,就在这个顺风顺水的时候,他却干了一件看起来与食品不太相干的事。
从小学徒到点心大师,从开小店到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卢汝滔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而记者调查了解到,就在生意蒸蒸日上的时候,他却干了一件看起来与蛋糕生意不沾边的事情,他要投资5000万建一个博物馆!这个举动中又隐藏着怎样的商机呢?
2009年卢汝滔要投资五千万元建一个博物馆,博物馆里专门陈列糕点。消息一出,一片嘘声。
朋友 张明:建博物馆很多人讲,他好大喜功,关键是志向太大了,志向不仅在东莞,他还胸怀全国,你一个普通的农民你想干这么大的事,你有这个能力吗,可能吗?
同行 曾凡德:不相信,因为这个不赚钱,认为这样搞不划算。
员工 徐勇:他刚开始做的时候,我都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心里犯嘀咕,这件事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但是他后来做成功以后我仔细慢慢回想,这件事是他一开始布局好的。
2010年博物馆建好后,而卢汝滔干的第一件事是把一些破破烂烂的东西搬到了里面,还说他要靠这些东西赚钱。采访时卢汝滔就带记者来到了一个古老的村落,他说要给博物馆找宝贝。
卢汝滔:好多宝贝在这里,这么有历史的火柴还在这里,这种火柴我都很久都没见到了,这件是宝贝,人家不要的东西,而我拿回去却会创造价值。
这些破破烂烂的东西怎么帮卢汝滔赚钱呢?
2010年中秋节前夕,卢汝滔找到东莞日报社,他告诉报纸的副社长谭军浪他有一个非常好的新闻点。
卢汝滔:看报纸的人,来这里品尝月饼,我们就共同把东莞的,本土的最喜欢吃的,最爱吃的月饼把他评出来,这是一个很好的新闻点。
卢汝滔的提议是让读者去他那里免费品尝月饼,然后评选出大家最欢迎的月饼投放市场。
报社副社长 谭军浪:这本身就是具有新闻性,中秋的时候,现在的月饼多如牛毛,对读者来说是提供一种选择的服务。
东莞日报对相关的内容进行了一系列及时的报道,卢汝滔的博物馆也趁机开门营业。果然如卢汝滔所料,新闻效应得到了显现,中秋节前后博物馆迎来了数以万计顾客。
报社副社长 谭军浪:因为媒体可以把这种活动放大,让更多的人知道,所以我觉得最后为什么他的博物馆人气这么旺,说明他对渠道的选择非常聪明,他非常知道跟媒体合作可以放大这种影响力。
卢汝滔赶制了几十款不同口味的月饼,让顾客免费品尝并投票。最终把最受大众欢迎的两款月饼推向市场。之后他如法炮制了多次活动,记者采访时正值端午节前夕,正好赶上游客为卢汝滔新推出的粽子投票。
顾客:这个好吃。
记者:这个什么口味的?
顾客:碱水味的粽子好吃。
记者:你喜欢吃哪种?
顾客:豆沙味比较好一点,我个人比较喜欢吃甜的。
副总 陈玲:我们做饼的人觉得款款都好吃,款款都不错,其实做市场来讲,还是要迎合大众消费口味,这样的试吃活动我们经常都有。你看这里有一些珍珠红豆,这是甜的,这里有一些蛋黄咸肉粽,按我们投票的结果,工作人员给我们反馈,一个是蛋黄咸肉粽是大家比较喜欢的咸的口味,珍珠红豆这个粽子是甜的口味,大家比较喜欢,现在投票这两种票数是最高的。
卢汝滔把食品加工车间全部做成了旅游项目。这里是手工粽子坊,游客可以亲眼目睹传统的粽子是怎样做出来的。
这里是手工蛋卷加工车间,这种工作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记者做了几次都没能做出一个标准的蛋卷。
记者 林玉红:不行了,这活干不了,不行都弄糊了。
这里是博物馆人气最高的DIY蛋糕工作室。
游客:觉得挺好玩的,还偷吃呢,边做边偷吃。
活动引来了如潮的人流,渐渐的他的工厂变成了一个景点。2012年卢汝滔的产品和旅游销售收入达到了两亿多元。
中国烘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 秘书长 周广军:他妙就妙在把博物馆跟自己的生产,跟自己的品牌联系在一起,形成观光的工业,给人看到一个放心的加工过程,一举两得的事,很有创意。
报社副社长 谭军浪:把生产车间注入一种旅游的元素,这种就是所谓工厂旅游的概念,我觉得很值得在国内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