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兴:拉线面比赛现在开始。
陈华兴是线面合作社的社长,这场线面比赛就是他组织的。他之所以举办这次拉线面比赛,就是要比试比试谁的手艺好。对于冠军,他会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其一年的线面,这可是不小的奖励。
为了能拿到第一,师傅们各个摩拳擦掌。他们拿出头天忙活一夜发酵好的面。比赛开始,师傅们把面的一端挂到架子上,另一端凭借木条拉面。线面拉的粗细,长短,全靠手的力度。这不,就有一个师傅由于用力过猛,把架子拉倒了。
记者:这个架子怎么一拽就拽倒了?
福建省福安市穆阳镇苏堤村合作社成员:太用力,太用力了,太紧张了。
拉线面是一门技术活,用的是巧劲。可不是随便谁都能把面条拉好的。
为了检测师傅们拉出来的线面,他们还使用了一个专业的工具——游标卡尺。
陈华兴:刚好5丝,中间就是5丝,这边上下就达到7到10丝。
记者:你说的丝是什么意思。
陈华兴:10丝1毫米。
记者:10丝一毫米。那这个面有5丝就是说只有0.5毫米。
陈华兴:0.5毫米没错。
其实肉眼看上去,师傅们拉出来的线面,差别并不大,实际上,线面的粗细差一点点都是天壤之别。好的线面,两头的粗细不超过1毫米,中间的不超过0.5毫米,总长度不能低于7米。
经过评选,最终一个叫吴友忠的人获得了冠军。
他拉出来的线面长度达到了7.8米,而且每根线面的中间部位直径都不超过0.5毫米。
记者:今天发挥得怎么样?
吴友忠:还可以。
记者:这个手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的?
吴友忠:手艺是从我14岁开始学。
师傅们拉的这些面叫线面,这个名字很形象,就是形容这些面和线一样细。
为了给记者展示0.5毫米的线面到底有多细,陈华兴现场做了一个实验。他说他的线面能够穿过绣花针。
这四根针的针眼一个比一个小,陈华兴真的能让一根面条,同时穿过这四根针吗?
陈华兴:这边手会顺手一点。
记者:第一个穿过来了。好轻松的。第二个呢?第二个也很轻松。下一个呢?这个穿得也很轻松。好,我们穿穿最小的这个看能不能穿进去。
陈华兴:恐怕我眼镜戴起来都看不见,试一下。
这个最小的针眼,陈华兴的线面能顺利穿过去吗?
记者:这个也穿进去了?这个针眼应该就是我们平时缝衣服的针眼。
陈华兴:是。我们的线面就像线一样。
陈华兴用一跟线面,分别穿过了大小不同的四个针眼。陈华兴要求每一根线面都要达到这个标准。
线面是福安的一种传统面食,有着六七百年的历史。苏堤村是为数不多的,保留着制作工艺的地方。
和面。开条。搓小条。上条。最后一步,就是把它们挂在架子上拉出线一样细的面条。
在以前,线面都是手工作坊式生产,人们做了换点零花钱。谁也不会想到靠线面发财。是陈华兴在2010年时用了一个办法,实现了手工线面的规模化生产。三年时间,销售额突破了3000多万元,让原来只是手工作坊的线面发展成了一项产业。
而这一切,还要从有一年的大年三十,陈华兴只能吃得起的一碗面说起。
2004年是陈华兴命运转折的一年。他初中毕业后,做过面粉加工,也贩卖过水果,因为生意做得好,在当地小有名气。2004年,他看好当年桔子行情,拿 出全部积蓄200万,承包了一片桔子园。可他没想到判断失误,当年橘子数量供大于求,价格降到几毛钱一斤都没人要,陈华兴几乎亏了个精光。
2004年,陈华兴正好40岁。很多人都说他这次肯定翻不了身了。
为了糊口饭吃,陈华兴就一个人跑到河边去挖笋换点零用钱。挖笋本不用多大力,但那时候他却用力地挥着锄头,使尽全身的力气发泄。
陈华兴:挖下去的时候,特别要用力气一样,重一点,喊一下,人就感觉到很轻松那样子。不是被人家说不行就不行,我肯定要争一口气,我一定要,自己要坚强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