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是福建省的红菇主产区之一,12个县(市、区)均有丰富的红菇资源。采摘并销售野生红菇,是我市农民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怎样让山上的红菇高产、稳产?这不仅是食用菌科研人员长期感兴趣的课题,更是广大老百姓迫切想知道的答案。上星期末,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到大田县著名的“红菇村”——大田县桃源镇东风农场盂坂村,采访该村村干部、大田八峰天然菌业合作社理事长苏光地,向他详细了解红菇管护经验。
据苏光地介绍,盂坂村这几年红菇持续高产、稳产主要得益于合作社的统一管理模式、村民的齐心协力和长期积累的红菇管护经验。
统一管理模式是基础。盂坂村盛产红菇由来已久,但先前村民们各自为政,村里林区没管好,红菇产量不高,每年大多只能采收干菇200多公斤。自2007年7月成立合作社,对红菇林区进行实行“六统一”管理(统一管护、统一采摘、统一烘烤、统一包装、统一商标、统一分配)以来,红菇产量明显高于周边村庄,品质也有很大提升。盂坂村共有红菇林区2600亩,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的红菇产量分别达到3000斤、1300斤、700斤、2400斤。统一管理的效果十分显著,例如2013年,由于气候异常等原因,本省的建宁、明溪、寿宁,外省的贵州、广西等地红菇产量急剧下降,盂板村的红菇仍然喜获丰收,共收获红菇2400斤。
齐心协力是根本。再好的制度如果执行不力,一切都将等于零。村民能够做到齐心协力发展红菇产业的主要原因有三个:其一是盂坂村“以生态养生态”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村民已经深刻认识到统一行动、保护森林多产红菇的重要性;其二是合作社采取利益均等的分配方式,全体社员(村民)都从合作社统一管理中获得了比以往更多的经济效益;第三,离不开合作社工作人员的高度责任心与奉献精神。
红菇管护经验是财富。红菇是共生真菌,目前还无法实现人工栽培。盂坂村村民的实践证明,采取一定的管护措施可以显著增加红菇产量。主要经验有以下三点:(1)及时清杂。农历芒种开始林下清杂,将高度1.5米以下的小树、树枝、杂草清理掉,使林下通风透气、荫蔽度达到60%-70%。其中芒萁对红菇生长影响较大,要特别注意清除;(2)合理去除老树。据多年观察,树龄10-15年的壳头科树木最有利于红菇发生,太老的树要采取环剥树皮的方式让其慢慢死亡。不能采取砍树方式去除,那样会破坏红菇生长的小环境;(3)保护腐殖层。林下的腐殖质有利于红菇生长,在林下进行清杂、采菇等活动要小心谨慎,保护好腐殖层。
据了解,大田县桃源镇的赤头坂国有林场即将借鉴盂坂村的经验,对林场拥有的1万多亩阔叶林区进行管护,预计今年可采收包括梨红菇在内的各种红菇5000多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