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邵武市洪墩镇王玢村的吴春东拿到了茯苓销售款1.6万多元。
吴春东是南武夷中药材合作社的社员,去年种下200多亩茯苓,6月上旬采收后由合作社统一收购。“今年11月份还可以再采收一批,听说下一批产量更高。”第一次种植茯苓的吴春东满怀笑容地说。
吴春东种茯苓的山场,是其他村民刚砍伐过的松树林场。“这些山场是免费给我使用的,他们很欢迎呢!”吴春东说。在一株砍伐后废弃的松木蔸旁,他挥着锄头小心地挖着,不一会儿就变戏法般挖出一个硕大的茯苓。
“早些年可不这么种。”南武夷中药材合作社理事长杨斌,有多年的种茯苓经验。他介绍说,传统的茯苓生产是窖种,需要选择坡度在25度以上、未开垦过的新鲜山地,开挖窖穴,每窖需要损耗10―15年生长期的松树段木1米,成本高不说,还影响生态环境,加快山地水土流失。因为这个原因,茯苓产业曾被一些地方政府限制发展。
“现在的种法,完全不用浪费林木资源了。”杨斌回忆,2004年起,直接在砍伐过的废弃松树蔸上种植茯苓的办法逐渐流行起来,但一直存在操作工艺复杂、结苓地点不稳定等问题。
2011年起,杨斌所在的合作社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等建立科研合作关系,开展茯苓规范化种植技术的研究。如今这一技术已成熟,合作社的1.7万亩茯苓基本采用这一新的种植办法。借助山地上砍伐后留下的松树蔸来种植,既不需要消耗木材,也不需要占地挖穴,使林木和茯苓种植实现双赢。
杨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新的种植方法每年每亩可产出茯苓500多公斤,按合作社种植面积1.7万亩茯苓计算,每年总产量高达850多万公斤。折算后,可节约木材使用量500万立方米以上,生态效益十分巨大。
好处还不止这些。茯苓生长过程中,会充分吸收松木蔸的营养成分,加速树蔸的腐烂速度。“一般情况下,采伐后松木蔸要三四年才会腐烂,而种植茯苓后,只要一年就全部腐烂,腐烂物质化解为营养成分,促进林地的良性循环。”
过去采伐后的林地,只能闲着等待下次造林。新的种植技术,让“闲地不闲”、变废为宝,造林也完全不受影响,平均每亩山地“平白无故”多增加3000多元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