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巴南五步镇,刘涛和老乡清理鱼塘。
这几天,在巴南区二圣集体村的“农场主”梁荣,站在长满了桂花、香樟、海棠的地头,脑子里反复琢磨着中央一号文件里提到的家庭农场的内容。
梁荣经营农场已经13年,种植的苗木达到了3000亩。不过,一号文件的内容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这个在3000多亩土地里侍弄花草的“农场主”,现在开始考虑,怎样在周边搞度假村,打造一个生态养生农庄。不过,记者在多日的调查走访中也发现,这些“新农人”们对于农业投资,也有自己的烦恼。
养鸡户种菜一年亏100万
“当初想得很简单,觉得自己是农民出身,搞农业肯定是轻车熟路,没想到,一年下来就亏了100万。”昨天,朱先生对记者说。他在璧山丁家镇租用的100亩土地,去年春节开始种菜,没想到一年不到,这100亩的菜园就让他一大半投资打了“水漂”。
原本是养鸡出身的朱先生,说起这段种菜的经历有一肚子苦水。他告诉记者,种菜完全是靠天吃饭,去年七八月间,他就尝到了苦果。那两个月,重庆连续20多天都是阴雨连绵,他种的小白菜、瓢儿白、茄子等蔬菜全都被水泡烂了。“那两个月,我投入的人工、施肥等成本就花了10万元,但卖的菜却不到1万元。”
销路不畅让农场主头痛
在巴南东泉五步镇小桥村,搞了一年多现实版QQ农场的城里人刘涛也对前途有点迷茫。他站在长满莴瀑、包心菜、大白菜的田里对记者说,“我现在最头痛的,就是销售渠道不通畅。”
这个面积213亩的农场是去年刘涛以800元/亩的价格租下来的,实行的是会员制,市民只要缴1260元的年费,就能认领一块50平方米的土地,上面可以种满他想吃的时令蔬菜。
“种的菜没用农药,全是施的农家肥,菜的卖相就很不好。”刘涛说,比如说南瓜,自己种的就只有2-3斤,而使用化肥农药后,南瓜就能长到5-6斤,菜贩和超市来收时,看到这种蔬菜都连连摇头,说不好卖。“去年,200多亩菜园,投资花了272万,但收入只有70来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