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在九龙坡区西彭镇玉凤村,大多数村民都是靠养鱼为生,自从村里几位养殖骨干牵头成立“重庆团渡水产养殖股份合作社”后,大家开始“抱团取暖”,不仅收入大幅度提高,在养殖模式上也不断创新,其开创的“鱼菜共生”生态养殖技术,既能在水里养鱼,又能在水上种菜,低碳又环保。12月9日,记者前往玉凤村实地采访,感受这里的生态养殖为村民生活所带来的变化。
新技术
“鱼菜共生”为村民增收
12月9日,慕宗友带记者来到鱼塘边,几株绿油油的生菜浮在水面上,另一边的水架上,夏天栽种的藤菜梗还没有清理完。慕宗友告诉记者,重庆团渡水产养殖股份合作社实施了“鱼菜共生”项目后,在种植、养殖两大行业间找到了双向共赢发展的交叉带,冬夏鱼塘里也能见到一片绿油油的蔬菜。
鱼菜共生,就是将水产养殖和蔬菜种植两种不同的农业技术,通过科学的生态设计,达到协同共生。那么鱼塘里又是如何种菜的呢?慕宗友解释,池塘养鱼会产生大量排泄物,以这些排泄物代替肥料育肥蔬菜,又以水培蔬菜吸收水中有机物质,从而让鱼、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这也属于可持续循环型低碳渔业。
在采访中,玉凤村不少村民告诉记者,这样种出来的蔬菜新鲜又好吃,还能为村民增收。
新探索
“泥鳅网箱养殖”省成本
记者在现场还发现,养鱼的池塘里有不少绿色的网格,这些又是什么?慕宗友介绍,这也是合作社正在试验的泥鳅网箱养殖。这些网格每个约长3米,宽2米,预计6平方米的网箱能养泥鳅1000多条,村民粗略算了一下,一亩鱼塘里能放五六个网箱,如果用这种方法养殖泥鳅,在加大养殖密度的同时,还能节约养殖成本。
慕宗友表示,今年5月初第一次在泥鳅网箱下了5斤泥鳅苗,国庆期间就采收了25斤,对于正在试验的这种新型养殖模式,他和村民们都很有信心。
算账
每亩鱼塘能增收约10万元
事实上,用新的技术,实现生态养鱼,为村民所带来的实惠也是显而易见的。玉凤村村民袁祖林说,加入合作社之后的收入,同以前单打独斗相比增加了两三成。
在传统的养鱼模式中,每亩养鱼量大概在2000斤左右,如果按6.8元每斤鱼的市场批发价来计算,每亩鱼塘大概能为养殖户带来1.36万元的收入。
实现立体养殖后,可以为养殖户增加多少收入呢?慕宗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每亩鱼塘能养殖鲫鱼2000斤,除了鲫鱼之外,每100亩鱼塘还有3~5亩培育蔬菜,另外3~5亩网箱养殖泥鳅,以夏天为例,一亩藤菜有1万斤左右,每亩可以带来1000元左右的收入。另外,如果试验成功,一亩网箱泥鳅估计能有3000~4000斤,现在泥鳅的市场价格每斤约25元,一亩网箱泥鳅能带来近10万的收入。
慕宗友称,现在合作社有社员56户,村民参加后不仅技术上有保障,销售也有专业的团队帮忙。去年合作社的年利润已近300万元,户均增收3~10万元。
规划
建垂钓中心打造“渔家乐”
目前,团渡水产养殖股份合作社正在规划修建大型垂钓中心,在养鱼的同时还能打造具有休闲功能的“渔家乐”。
记者在玉凤村看到,一部挖掘机正在紧张作业,新开挖的鱼塘雏形已经形成。玉凤村村干部慕长华指着眼前这片地憧憬,将来大家可以坐在这里钓鱼,可以在这里吃到自己钓到的鱼,甚至可以自己烹饪……他说,建成后的垂钓中心总共有2000多亩地,第一阶段正在建设的有200多亩,预计明年年底就可以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