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许多农村娃跳出“农门”,在城市里打拼一片天地的时候,毕业于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刘洋,却一头扎回农村当起了“猪倌”。
从小与猪结缘,毕业后返乡养猪
刘洋自记事时起就经常看母亲养猪。受母亲影响,刘洋放学回家常常帮母亲喂猪,但由于采用祖祖辈辈流传的土法养猪,猪生长慢,生产效益低,而且病死率高。喜欢养猪的刘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高中毕业后,刘洋选择了报考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兽医专业,想为家乡养殖业出一份力。
2012年,从市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刘洋,经过在外一年专业实习实践后,放弃了在城市里工作生活的机会,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涞水县水东村,和母亲共同经营猪场,当起了“猪倌”。
从那以后,人们每天都可以在猪场看到刘洋忙碌的身影。无论是拌饲料、喂猪、清猪粪,还是母猪配种、仔猪接产、疾病防疫、猪场消毒,他都亲力亲为,从早晨4点钟一直忙到晚上9点多才能结束。在刘洋的辛苦打拼下,猪场的母猪已有33头,存栏生猪达到400多头。
规避养殖风险,科学养猪出效益
刘洋对科学养殖很有信心,“我相信科学养猪能致富,只要我们运用好科学技术,就一定能规避养殖风险,实现养殖利润最大化。”他回乡养猪,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造猪舍,提高猪的“福利待遇”。他将猪舍划分为配种室、怀孕室、产房、保育室、育成室五个不同的功能区域,半自动喂养,污净道分离,这样既卫生又能实现规范化管理。同时,他改造监控设备,利用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几个摄像头,就可坐在电脑面前将整个养殖场“尽收眼底”,再在手机里下载个远程智能监控系统同步app,只要有网络,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对养殖场的情况了如指掌,省时省力,方便快捷。自监控设备投入使用以来,仔猪成活率提升到90%以上。
在养猪业,流传着“赚一年,亏一年,平三年”的说法,除生猪肉的价格随市场波动外,给养猪户带来最大损失的是猪疫。刘洋回家养猪伊始,就把“防疫”放在首位。2015年12月,我国大部分地区遭遇“世纪寒潮”,温度大幅下降,刘洋家乡周边养猪场爆发“腹泻”疫情,导致仔猪大批死亡,有的养猪户一次就亏损几十万。由于提前防疫,管理得当,刘洋家的猪场成功躲过了这场“劫难”,并且实现了当年出栏生猪600多头,净利润60余万元的好行情。
壮大养殖规模,做大做强产业
刘洋认为,没有过硬的技术和现代化的设备,在养殖行业中是坚持不下去的;只有走适度规模化养殖的路子,才能在融资、收购价格、疫病控制、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优势,有效抵御市场风险,最大限度保证养猪户的利益。
自2013年起,刘洋开始扩建自家养猪场,为此,他跑遍了周边的大规模养殖场,回母校请教老师,流转了30亩土地,开始了猪场扩建工程,并制定了科学可行的标准化猪场建设方案。
“扩建的猪场分为管理区、生产区、隔离区和粪污储存处理区,安装全自动送料和清粪系统,实施人工调控猪舍气候,确保实现健康养殖。”谈起新猪场建设,这个皮肤黝黑、不善言辞的小伙子脸上泛起了红光,“猪场还将建设生态型、环保型、能源型的污水处理系统,猪排泄物通过管道集中收集后,通过沼气池内发酵处理,利用沼气取暖、发电,固体物可以加工成有机肥,液态物可浇地施肥,真正实现零排放。”在理想的激励下,2015年6月,刘洋注册成立了“涞水县东扬饲养场”。
“几年后,我的饲养场里每年至少要出栏5000头猪,成为涞水县规模最大的山前养猪场。”对于未来的规划,刘洋显得十分有信心。他说自己是个“愿意吃苦的养猪农民”,在科学养猪的路上越干越有劲头,越干越有信心,虽然创业小有成绩,但创业梦始终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