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平泉农民刘立峰用勤劳奏响创业曲

发布时间:2015-02-23  来源:中国网
摘要:他,曾经以5分之差与大学梦失之交臂,但他却用勤劳的双手和汗水,开创了用日光温室大棚种植蔬菜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他,是千百万农村党员中普通的一员,但他却用真情和智慧,引领群众走上致富之路。 他,没有规模庞大的企业和雄资百万的家产,但他却勇立市场经济改革

  他,曾经以5分之差与大学梦失之交臂,但他却用勤劳的双手和汗水,开创了用日光温室大棚种植蔬菜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他,是千百万农村党员中普通的一员,但他却用真情和智慧,引领群众走上致富之路。

  他,没有规模庞大的企业和雄资百万的家产,但他却勇立市场经济改革的潮头,建立为农民搭建起增产增收平台。

  他,就是平泉县榆树林子镇郑杖子村共产党员刘立峰。

  名落孙山 创业发展

  当年刘立峰仅以5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但是他没有因此而气馁,他相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自己有一双勤劳的手,就一定能干出一番事业来。10多年来,他先后学过木匠、开过饮料厂、卖过蔬菜。虽然中间的过程不尽如人意,但创业的热情之火在他心里一刻也没有熄灭过。在经营蔬菜过程中,他发现无公害大棚蔬菜特别受到市场青睐,而且价格也格外的高,于是他便产生了在郑杖子发展大棚的想法。当时邻村也有搞大棚的,但由于管理不善都赔了钱,有人为此还编了一个顺口溜:“要想穷扣大棚,要败家扣两仨。”但是刘立峰偏不信邪,他相信自己的眼光,也相信大棚蔬菜一定会有光明的前景。

  当时附近辽宁省凌源市的蔬菜大棚已发展了好久,有丰富的种植经验和技术。他打听到凌源宋杖子镇有亲戚在种植大棚蔬菜,马上赶到亲戚家考察、学习,经了解他的亲戚已建设了3个大棚,年收入3万多元,靠大棚蔬菜致了富,这更加坚定了他发展大棚的决心。经过多次学习和琢磨种植技术、考察蔬菜市场,他意识到:只要种植技术过硬、蔬菜质量过关,就一定会得到群众和市场的认可。说干就干,他带领一家人起早贪晚,通过两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建成了当时榆树林子镇第一个蔬菜大棚,主营黄瓜,并喊出了“无公害”的口号。当时村里很多人不理解,认为设施菜大棚投入大、风险高,很难收回成本,更别说赚钱了。有的人甚至说风凉话:“你看着吧,非赔不可。”面对各方面的压力,他暗下决心,一定要闯出一条致富路来。他到书店购买了大量的相关科技书籍和技术资料,白天在棚里干活,晚上回到家里便不休不眠的学习,仔细钻研设施菜种植技术。同时他经多方努力从县农业局请到了技术人员,定期到大棚给予技术指导,并虛心的向技术人员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精心呵护和管理下,他的暖棚黄瓜质、量俱佳,并以质优价廉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当年除收回成本外,还纯获利3000多元,这不但让他尝到了收获的喜悦,而且也打消了当地群众对设施菜大棚种植的顾虑。

  在刘立峰先锋模范的带动下,许多群众对大棚蔬菜有了新的认识,发展大棚蔬菜的热情也像火一样在全村蔓延开来。许多群众在刘立峰无私的帮助下建起了大棚,镇、村两级班子也把发展设施蔬菜大棚确定为强村富民的主导产业,在全村推广开来。

  致富思源 真情回报

  2001年,经过党组织的认真考察,他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结合全县开展的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村里成立了大棚蔬菜推广小组,刘立峰被群众全票推荐为组长。资金、地块、水电设施是支撑大棚的“顶梁柱”,刘立峰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为群众服务。为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他多次与县直部门和当地信用社联系,为建棚户协调小额信用贷款500多万元,争取各方资金支持50万元;为了解决地块分散问题,他挨家挨户做工作,设计调地方案;为解决缺水缺电问题,他多次找到水利局、电力部门,先后争取资金20多万元,自筹资金30万元,安装50千伏变压器2个, 打围膜井500多眼,铺设地下管路5000多米,解决了全村设施菜用水用电问题;为解决群众的技术问题,他除自己无私的奉献外,还从县里请来了专家和技术员,定期为菜农进行知识讲座和指导。这些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夯实,为以后特色产业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解决了全村农业基础设施问题之后,刘立峰还对村里的贫困户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村民宋英华,想建棚却苦于缺少资金,他得知情况后,主动找到他,亳不犹豫地借给他1万元钱,并积极找其它农户为其调整地块,当年宋英华就建起了 80米长的暖棚,在生产过程中,刘立峰定期到他的大棚进行指导,尤其是在育苗,嫁接、施肥等关键时期,都放下自己手里的活,去帮助他。如今,宋英华已建起暖棚2个,冷棚1个,年收入超8万多元,靠设施菜产业走上了致富路。村民姜景新建起了大棚,但技术不过关,产量低。于是他手把手地教姜景新管理技术,亳不保留地把自已的技术和经验传授给他。现在,姜景新不但早已脱贫,而且成了当地有名的技术能手。

  经过短短十年的发展,现在全村已发展冷暖棚700多个,实现户均一棚,仅此一项人均增收5000多元,郑杖子村成了全县典型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范村、党员带头致富示范基地,他也被评为县级党员带头致富能手。

  踏足商海 搭建桥梁

  随着该村设施菜产业的蓬勃发展,品种由单一的黄瓜向花卉、青椒等高科技、高效益品种发展,品质也由无公害逐步向绿色有机发展。郑杖子村的大棚蔬菜以口感好、形状好、色泽好,深受当地消费者欢迎。可是怎样才能打响郑杖子村本地品牌,通过品牌效应把郑杖子村及至榆树林子镇大棚蔬菜推向周边省份是他在一直琢磨的问题。

  2005年,刘立峰自行购买了一辆农用双排座汽车,多次到内蒙、辽宁、北京等地宣传郑杖子村大棚蔬菜,免费请客户品尝,.并自费邀请客户来郑杖子村实地考察。通过刘立峰的不懈努力,郑杖子村大棚蔬菜在内蒙、北京、辽宁等地打开了销路,许多客商还专程赶到郑杖子村与村民签订长期购销合同。只要客商听到是郑杖子村的蔬菜,都以每巿斤高出巿场1—2角钱的价格收购,群众的收入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同时,他还义务为菜农运送蔬菜,每天定时到帮扶户装运蔬菜,定时到批发巿场进行交易,老百姓把刘立峰的双排汽车亲切称为“义务通勤车”。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几年来,刘立峰先后被评为承德巿劳动模范、承德巿优秀共产党员、平泉县致富示范能手。一个个鲜红的荣誉证书,将永远激励着他脚踏实地,奋勇争先,不断向更高更远的目标奋进。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