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春以来,荠菜、马兰、苜蓿芽、蕨菜、马齿苋等各类山野菜在山坡上、田埂边迅速生长,并向市民的餐桌“进军”。在各个农贸市场,外观鲜嫩的山野菜获得家庭主妇们的青睐;超市里也出现了包装齐整的人工种植山野菜。
吃惯了鱼肉荤菜和常见的蔬菜,市民们对乡土味十足的山野菜情有独钟。尽管售价不菲,但是山野菜的销量相当不错。市场需求正在扩大,然而偏少的供应量和品种、太短的供应季节成为目前铜陵市山野菜市场的主要特征。在需求不足中,市民们发出疑问:能吃到更多品种吗?能够长年供应吗?
供需不平衡
4月23日,记者在市内几家大型超市的蔬菜销售区看到,包装整齐的菌菇、芦笋、鱼腥草、苦菊、蕨菜等人工种植山野菜售价不菲,每千克的零售价在12元至16元之间。超市导购员告诉记者,这些人工种植的山野菜大多来自外地,本地供应的为数不多。由于是人工种植的,能够保持长年供应,在本市拥有固定的顾客群。正在购买芦笋的刘女士抱怨说,超市里的山野菜品种不多,售价过高。“只能偶尔尝个鲜。想要天天吃,那就吃不起了。”
当天,记者在天桥农贸市场的农户自营区看到,来自铜陵县西联乡的王师傅正在销售一大袋野芹菜,与普通的水芹菜、西洋芹相比,野芹菜“身材”显瘦,但是香气更加浓郁。半天时间不到,10多千克的野芹菜就卖完了。王师傅说,他家里有一亩多菜地,种植着小白菜、辣椒、西红柿等常见蔬菜,不定期拿到农贸市场零售。在种菜、卖菜之余,他经常到山坡上、湿地边采摘天然的山野菜,拿到城里销售。“采摘山野菜的最好季节是每年的3月到8月,其余的季节就很难采到了。”
正在购买野芹菜的胡女士说,农贸市场里农户销售的山野菜种类比较多,基本上是天然生长的,生长期很短,吃不到几天,最多一个多月就没有了。“3月份的荠菜、马兰,销售期不到半个月。现在想包个荠菜饺子也找不到原料。”
人工种植规模小
记者调查了解到,与旺盛的市场需求相比,单纯依靠天然野生的山野菜很难保证供应,近年来外地兴起了人工种植山野菜。但是铜陵市蔬菜种植户在这方面的动作较小,批发户从外地运进的人工种植山野菜在数量和品种上也相当有限。
市农科部门工作人员介绍说,人工种植山野菜已在某些地区形成了气候,尤其是在山区。不少野菜种子科研部门已批量繁育,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等机构就掌握了相当数量的野菜种源。一些地域特征较强的山野菜还没有进入批量繁育种子阶段,需要农民自己到野外、田间采集种子,或通过分株、扦插的方式繁育。
山野菜农科人员介绍说,由于人工种植山野菜是一件新生事物,从小规模试种到大规模种植需要一个过程。此外,天然生长的山野菜季节性很强,人工种植山野菜,其目的不仅是扩大山野菜的供应量,更是要把山野菜的生长周期延长,这与种植反季节蔬菜类似,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购置生产设施。如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塑料小拱棚、地膜、遮阳网等,高级设施还包括电热温床等。除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外,种植户们还需要学习山野菜的种植技术,在实践中积累生产经验,这需要一个过程。
尽管大规模人工种植山野菜受到了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但市场决定供求关系,日益看涨的山野菜行情将带动生产环节的跟进。采访中,铜陵县不少种植大户表示,将在人工种植山野菜的领域逐步“试水”,利用已有的蔬菜大棚,生产常见品种如荠菜、蕨菜等,积累了生产经验后将从外地引进更多的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