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新农网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玉米

高温高湿天气条件下 警惕玉米褐斑病发生

时间:2008-09-10 09:29  来源:河北科技报  责任编辑:刘琳
核心提示:玉米褐斑病是近几年在玉米上危害程度有加重趋势的一种病害。今年玉米播种偏晚,自6月下旬玉米出苗以来,降雨频繁并出现了高温、高湿天气,气候条件非常利于该病发生,需警惕玉米褐斑病的发生、为害和流行。 一、玉米褐斑病的发生和症状玉米褐斑病病原菌为鞭毛菌,萌发

  玉米褐斑病是近几年在玉米上危害程度有加重趋势的一种病害。今年玉米播种偏晚,自6月下旬玉米出苗以来,降雨频繁并出现了高温、高湿天气,气候条件非常利于该病发生,需警惕玉米褐斑病的发生、为害和流行。

  一、玉米褐斑病的发生和症状玉米褐斑病病原菌为鞭毛菌,萌发和侵染均需要有水滴存在。该病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和叶鞘上。最初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为密集的黄褐色小斑点,病斑为圆形或椭圆形,随着病程的发展,小病斑汇集在一起形成黄色病斑带,叶片上出现黄绿相间的条带,并在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块,隆起成疱状。玉米成株期发病,病斑主要出现在叶鞘上、为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紫褐色,细胞组织呈坏死状。

  二、影响玉米褐斑病发生的因素

  1.品种的抗病性是影响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亲本中含有唐四平头血缘的玉米品种易感病。

  2.连续秸秆还田地块,土壤中病残体增加,使田间褐斑病的初侵染菌源不断增加。

  3.玉米5~8片叶期,土壤肥力不够,玉米叶色变黄,出现脱肥现象,玉米抗病性降低,如遇合适的气候条件,病原菌容易造成侵染。玉米12片叶以后的抗性逐渐增强。

  4.偏施氮肥,造成玉米植株磷、钾元素的缺乏,植株抗病性降低易发生褐斑病。土壤瘠薄的地块,玉米叶色发黄,病害发生严重,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玉米健壮、叶色深绿,病害较轻甚至不发病。

  5.在玉米定苗至喇叭口期,阴雨日较多,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原菌的萌发和侵染

  三、防治方法

  1.合理施肥,施足底肥,注意氮、磷、钾肥的合理搭配,防止偏施氮肥,增强植株抗病性。

  2.提早预防。在玉米4~5片叶期,每亩用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叶面喷雾,可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

  2.药剂防治。在玉米喇叭口期喷施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药液中加施磷酸二氢钾,促进玉米健壮,提高抗病能力。如果有连续阴雨天,喷杀菌药剂后间隔7天再补喷一次,以保证防效。为保证用药效果,应在上午10点以前,下午4点以后用药,避开高温时间施药。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查看所有评论新农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