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新农网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玉米

可持续控制:“围剿”玉米病虫害

时间:2007-11-08 09:42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欣欣
核心提示:■攻关正酣 记者:李禾课题描述:黄淮海地区玉米重大病虫害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 点评专家:王素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研究员) 玉米是我国主栽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几乎覆盖所有省份,但玉米病虫害在玉米种植地区每年都发生严重,给玉米产量和品
  ■攻关正酣

  记者:李禾课题描述:黄淮海地区玉米重大病虫害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

  点评专家:王素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研究员)

  “玉米是我国主栽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几乎覆盖所有省份,但玉米病虫害在玉米种植地区每年都发生严重,给玉米产量和品质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王素琴言简意赅地告诉记者。为了防治玉米病虫害,目前,我国农民乱用化学农药,不但造成对环境的污染,人畜中毒事件也屡屡发生。

  因此,进行玉米重大病虫害可持续控制技术的研究,既科学又安全地控制病虫害势在必行。

  摸清病虫害发生情况

  课题组经过5年时间的田间调查和研究,摸清了害虫发生情况。比如在玉米生长的前期,由于天气干旱,100%的玉米株苗都患有红蜘蛛虫害。随着玉米生长,红蜘蛛数量也在增加,但是经过一场大雨的“洗礼”,红蜘蛛数量明显下降,不需要进行药剂防治。另一种玉米的主要害虫是蚜虫,在7月初,虽然天气干旱,但蚜虫量不大———60%左右的玉米被蚜虫危害。当玉米进入抽雄吐丝期,有蚜虫的株率有所上升,达到75%左右,但是蚜量仍然保持较低的水平,真正造成玉米危害的只在0.1%—0.2%,而且蚜虫主要集中在雄穗上。因此,课题组建议当地农民,用剪刀剪下带有蚜虫的雄穗,装入塑料袋带出田外集中处理,不需要打药。

  此外,课题组还对棉铃虫、耕葵粉蚧、金龟子类、桃蛀螟、粘虫等有关玉米害虫的发生规律、有效防治对策进行了调查和实践。

  除了病虫外,课题组同时进行了杂草的综合治理。在田间实验点期间,农民们反映使用除草剂效果不好,课题组经过仔细调查了解发现,问题出在除草剂的使用浓度和兑水量不够上,一亩地一般用药液15kg,但是由于免耕播种麦茬较高,水量太少药液不能渗到土中,也就不能达到“封闭”治草的作用。专家点评:

  使用农药来防治病虫确实非常方便,但是过量或缺乏目标性地使用农药不但造成巨大的浪费,还将危害食品安全、农民本人的身体健康等。我们研究中发现上述害虫发生在玉米苗期,有的地块被害虫危害得非常严重。我们建议农民可以有针对性地使用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喷雾。另外,我们还向农民反复强调不要随意加大浓度,以免害虫产生抗性或出现药害。但是,在苗期害虫防治中,还是有农户不听指导胡乱用药,结果造成了农药的药害。

  对于杂草,课题组掌握了情况后,建议农民适当增加药量。另外课题组观察发现玉米田中除田埂外,其它地方很少有大片的杂草,如果整块田都用“克无踪”等灭生性药剂是个浪费,因此,我们建议农民只在喷撒田埂时添加,以降低成本。

  由于种子大部分没有进行包衣,地下害虫发生较重。建议农民在除草剂中添加辛硫磷等药剂杀地下害虫,以达到消灭地下害虫保全苗的目的。让我们很高兴的是,通过这些防治技巧的实施,整个玉米生育期田间杂草极少,防治效果显著。

  寻找最佳玉米品种

  现在我国优良的玉米品种很多,但是每个品种的具体情况都不相同。课题组在河北省深州市大冯营乡付家庄村对50个玉米品种进行了产量、抗病虫性、适应性及农艺性状比较,以选择适合种植的高产抗病虫玉米品种。调查结果表明:农华338、京科519、农华046等抗虫性较好;永研1号、农华302、邢抗2号、金海5号、先玉335等品种对小斑病抗性较差等。

  课题组还从50个品种试验中,筛选出适宜河北衡水地区种植的15个玉米品种。其中,沈3005、中科11、纪元1号等抗性和产量表现均比较好,建议下一年度适当扩大面积继续种植;先玉335的小斑病和瘤黑粉病较重,但是产量表现比较突出,建议下一年度继续进行试验;而农华301、奥试3111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倒伏,承241等病害较重,建议不再种植。专家点评:

  我们在课题实施的基础上,在2004—2005年间,在河北和北京共同建立试验示范基地,扩大示范面积,推广优良品种。另外,根据最近几年特优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课题组在进行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同时,针对特种玉米病虫害发生严重现象,对特种玉米病虫害进行治理,取得了非常好的防治成效。

  利用赤眼蜂防治害虫

  根据玉米病虫害发生的规律,除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外,利用赤眼蜂这样的虫害天敌,也是进行虫害防治的一个重要方法。课题组针对二、三代玉米螟和同期发生的棉铃虫、桃蛀螟等害虫,在河北省付家庄村进行了首次大面积放蜂治虫示范推广。

  “我们使用的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提供的螟黄赤眼蜂、玉米螟品系的松毛虫赤眼蜂。”王素琴说。放蜂的地方选择在付家庄村国家粮食工程高产田实验地。实验田前茬作物为小麦,夏季主要为玉米,周边还有零星棉花地和花生地。课题组将蜂袋悬挂于玉米植株中部叶片的叶脊下,每亩有2个放蜂点,蜂量1万头,放蜂时间选择在傍晚。此后,应全村农民的要求,将放蜂面积由原来计划的400亩扩大到全村所有的3250亩农田。这三次连续放蜂主要防治二代玉米螟。此后,课题组再次放蜂3250亩,累计放蜂量2万头,主要用于防治三代玉米螟和穗期棉铃虫。

  王素琴笑容满面地说:“放蜂效果非常好。”调查发现,放蜂区的平均卵寄生率比对照区高出了16.67%。此外,由于放蜂的原因减少了农药对天敌的杀伤,放蜂区天敌数量与对照田相比有明显上升,主要是以捕食性天敌蜘蛛、瓢虫、草蛉、小花蝽等为主,田间优势天敌瓢虫、草蛉和蜘蛛在田间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在放蜂田前期调查中发现,由于农民们经常使用大量的化学农药,田间几乎很难见到天敌的踪影。在利用赤眼蜂对二代玉米螟进行防治以后,田间农药的味道少了,农民们不再整天泡在田里背着药桶打药了,天敌数量明显增多。”王素琴说。专家点评:

  在进行第三次放蜂前,我们进行了田间农民技术学校培训,由专家向全体村民讲解了赤眼蜂在田间如何消灭害虫,田间放蜂技术要求等。付家庄村以及附近村的群众到场听讲的人有300—400人,场面非常壮观。我们深受感动的同时,也发现当前农民缺乏科学种田的知识,十分迫切需要农业科技知识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此外,通过课题组的研究,根据黄淮海地区目前大面积应用的免耕和秸秆还田的耕作措施,提出玉米病虫害综合治理措施为:选用抗病品种防治主要病害,种子包衣防治苗期病虫害和地下害虫保全苗,穗期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和棉铃虫降低产量损失。该措施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进行验证。

  ■图说攻关

  课题组在河北省深州市大冯营乡付家庄村科技示范园内,进行了玉米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天敌系统调查,初步摸清了玉米病虫害发生情况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田间防治效果明显。

  在付家庄村首次利用赤眼蜂大面积防治二、三代玉米螟及三、四代棉铃虫和桃蛀螟的试验示范工作。探索出不同的放蜂处理对防治效果的影响,为下一步研究与示范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付家庄村驻点安排实习学生为农民解决在生产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防治玉米、棉花害虫使用什么农药,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如何科学使用等,同时开展田间农民学校,向农民传授科学种田知识,提高农民对病虫害的识别及防治水平,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

  “天敌昆虫工厂化生产与生防技术研究”获2005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天敌昆虫优势种/品系田间应用技术”获2005年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申报专利2项,分别是“赤眼蜂人工繁殖生产方法”、“一种包装盒”;发表论文4篇。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查看所有评论新农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