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至2004年1月,我县华澳水产养殖公司在县水技站的指导下,开展了池塘乌鳢养殖高产试验,获得成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池塘条件 试验池塘5口,编号为1#、2#、3#、4#、5#,面积共6.8亩,每口塘面积为1.1~1.6亩,池深1.8~2.0米,池底为沙壤土,塘底平坦、少淤泥。水源为溪流水,水质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
2.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苗种放养前半个月排干池水,清除过多淤泥,每亩用125千克生石灰对水全池泼洒。在池四周移植水葫芦、水花生等水生植物,作为乌鳢的隐蔽物,约占池塘面积的1/6~1/5。
3.鱼种放养 2003年6月13日和6月17日先后两次从漳州市引进乌鳢鱼种1.627万尾,其中第一次为人工繁育鱼种,数量0.947万尾,规格为64~67尾/千克,第二次为野生鱼种,数量 0.68万尾,规格为58~65尾/千克。1#、2#、3#试验塘投放人工繁育鱼种,4#、5#试验塘投放野生鱼种。投放同一池的乌鳢鱼种要求规格均匀、体质健壮、无伤无病,下塘前用3%的食盐水浸洗鱼体5~10分钟。为改善池塘水质,6月25日每口池塘搭配放养本场预留的大规格鲢、鳙、鲫鱼种140尾,其中规格为105~110克的鳙鱼80尾,115~125克的鲢鱼30尾,35~50克的高背鲫30尾。乌鳢放养情况详见表1。
表1 乌鳢鱼种投放情况池塘
编号 面积(亩) 规格(尾/千克) 放养量(尾) 密度(尾/亩)
1 1.1 64~67 2750 2500
2 1.3 64~67 3120 2400
3 1.5 64~67 3600 2400
4 1.3 58~65 3120 2400
5 1.6 58~65 3680 2300
4.饲料投喂 1#、2#、3#试验塘投放的乌鳢鱼种,在苗种培育期间已经驯化可食颗粒料,因此下塘后可直接投喂品牌乌鳢颗粒料。4#、5#试验塘投放的野生乌鳢种,必须经驯化,才会摄食颗粒饲料。野生鱼种下塘后,将市场收购的野杂鱼、虾切成乌鳢适口大小投喂,7天后,用野杂鱼制成鱼糜与颗粒饲料混合均匀投喂在食台上,3天后逐步调整鱼糜和颗粒饲料的比例,逐渐减少鱼糜的量,增加颗粒饲料的量,半个月后可完全吃食颗粒饲料。驯化必须坚持定时定点,开始驯化的一周内,每天投喂3~4次,以后控制在每天2次。7~9月乌鳢生长速度快,此时要加强投喂,满足饲料供应,促进生产,提高产量。每天的投喂量要视季节、天气、乌鳢的摄食和活动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4%~8%,并设固定的食场。食场用竹竿围住,在水下25厘米处做一个食台。饲料采取逐步抛投的方法。投喂的颗粒饲料粒径须与乌鳢的口径相一致,乌鳢体重为50~150克时投喂乌鳢3号料,150~300克时投4号料,300~500克时投5号料,500克以上投喂6号料。
5.水质管理管理 乌鳢养殖中由于放养密度大,饲料残渣和乌鳢排泄物多,很容易污染水质,影响乌鳢的生长或诱发鱼病,因此必须经常调节水位和水质。高温季节每7~10天需注一次新水,每次加水15~20厘米。其它时间每半月注一次新水,始终保持池水透明度25~30厘米。同时定期使用EM菌,维持池塘微生态平衡。
6.日常管理 坚持早晚巡塘,做好记录。注意观察乌鳢生长、摄食、活动及水质等情况,防止逃鱼和敌害侵袭,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水草管理,防止水草蔓延至整个池塘和后期水草腐烂污染水质。
7.病害防治 乌鳢抗病力较强,但也要做好预防工作。6~9月每15天定期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对水全池泼洒消毒。试验期间未发生鱼病。
二、试验结果
1.养殖产量 从2003年12月23日至2004年1月19日共进行9次捕捞、干塘,共收获乌鳢商品鱼14711尾,10264.6千克,平均成活率90.42%,平均规格0.698千克/尾,平均亩产乌鳢1509.5千克,亩产最高的是1#池塘1745.45千克,最低是5#池塘1293.13千克。此外,5口塘还收获620.6千克的鲢、鳙和43.2千克的高背鲫。
2.经济效益 乌鳢以平均12元/千克售价计,5口池塘总收入12.82万元。生产总支出9.251万元,其中鱼种支出0.584万元,饲料支出为7.528万元,雇工工资为 0.544万元,其它支出0.595万元。纯收入3.569万元,平均亩产值1.885万元,平均亩纯收入0.525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1.39。
3.饲料系数 投放配合颗粒料12335千克,新鲜野杂鱼虾280千克,以4千克野杂鱼虾长1千克乌鳢计,配合颗粒饲料系数1.21,每千克乌鳢饲料成本7.32元。
三、分析与讨论
1.试验用人工配合颗粒料替代鲜冻动物饲料,取得了成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乌鳢养殖高密度放养、长时间投饵,水质易变肥变坏,因此套养适当数量的肥水性和杂食性鱼类,可充分利用池塘中大量的浮游生物、残饵及排泄物,起到净化水质和增加效益作用。由于投料充足,加上套养的鱼种规格大,生长快,不必担心套养鱼被乌鳢吃掉。
3.设置隐蔽物,创造适宜乌鳢生长的自然环境。乌鳢不耐高温,常隐蔽于水草中伺机偷袭食物。所以在养殖过程中,应在池塘中人工移植水葫芦、水花生等隐蔽物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养殖开始阶段,隐蔽物占水面 10%,随着气温升高,隐蔽物要扩大覆盖面积,7月份占水面20%,8~10月占水面30%,进入10月气温下降,占水面10%。
4.人工繁育鱼种比野生鱼种成活率高4.8%~6.6%。
池塘乌鳢养殖高产试验
发布时间:2008-12-12 来源:
摘要:2003年6月至2004年1月,我县华澳水产养殖公司在县水技站的指导下,开展了池塘乌鳢养殖高产试验,获得成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池塘条件试验池塘5口,编号为1#、2#、3#、4#、5#,面积共6.8亩,每口塘面积为1.1~1.6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