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网讯:(记者桂华生 见习记者包艳波武汉报道)春风吹拂原野,大地生机勃勃。素有“千湖之省” 美称的湖北处处春潮涌动。每年4月,渔业可说是市场最旺、价格最好、渔民增收最多的黄金时期。水产业是湖北具有明显资源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大力发展水产业,实现湖北省由水产大省向水产强省的新跨越,对于加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都具有战略性意义。水产养殖面积稳步扩大,水产品总量稳定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水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快速提升。
作为鱼米之乡,湖北是名副其实的水产大省。全省养殖面积实现放养面积970万亩,同比增145万亩,增17.6%,连续27年全国第一。湖北淡水水产品总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农民通过种养业增收的三分之一来自水产业。据了解,2008年湖北省水产品总量达到370万吨;养殖面积1067万亩;水产总产值达到330亿元;水产品加工能力70万吨,水产品出口创汇2.5亿美元;以休闲、观光为主要内容的多元渔业建设新增投入近3亿元,水面超过80万亩;无公害水产养殖认定面积达710万亩;省级板块建设达到33个;渔民人均收入达到5900元,同比增收800元。
据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队对3300个农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渔业人均纯收入为198.36元,增50.27元,增34%。渔业增长幅度在第一产业中位居第一,是第一产业纯收入平均增长幅度的3倍,是大农业中为农民增收贡献增幅最大的产业,实现了近年来水产业为农民增收年年增、越增越多的发展态势。
湖北省水产部门介绍,近几年来,水产养殖发展势头迅猛,现已初步形成了以小龙虾、河蟹、斑点叉尾、黄鳝、黄颡、武昌鱼、龟鳖、鳜鱼等品种为龙头的优势产业。小龙虾由过去的小品种发展成为湖北省的龙头产品。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小龙虾野生寄养模式遍地开花,2008年达到160万亩,同比增加 113万亩,产量达16.8万吨,实现产值20多亿元,居全国第一。湖北省河蟹放养面积超过240万亩,产量可达6.2万吨,比2006年增57%,占全国河蟹养殖产量近10%。探索了单养、混养和池塘养殖、湖泊放养等多种模式,河蟹品质进一步提高,梁子湖、洪湖、汈汊湖、茅山大闸蟹等品牌开始走向全国。鳝鱼养殖区域从江汉平原辐射到全省各地,全年产量10万吨,比2006年增28%,产量占全国50%。武昌鱼产业主要以鄂州武昌鱼国家级原种场为核心,辐射带动梁子湖水系和江汉平原,形成了年产10万吨的规模。
板块渔业初具规模, 2008年省委、省政府推出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新举措。鄂州、仙桃两大水产板块率先启动,并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应。鄂州板块为农民增收80元,仙桃板块为农民增收110元。今年,洪湖、监利、石首、江夏、阳新、黄梅、江陵、汉川、应城等10个水产板块联袂启动,完成投资3.57亿元,新建鱼池 12.38万亩,改造旧池20万亩。洪湖市建设60万亩名特优基地,其中连片示范发展河蟹3.7万亩。黄梅县经过两年努力,青虾生产已经形成规模,今年新建一处工厂化青虾繁育基地,为大面积养殖提供苗种。全省水产板块建设已基本形成“一块一品”的规模化、专业化养殖格局。
节本渔业显效益种青养鱼,不仅维护了国家的粮食安全,节约饲料开支,而且能降低养鱼成本,提高养殖收入,同时又是发展生态渔业、促进无公害生产的重要举措。今年上半年,全省各地推广种青养鱼150万亩。鄂州市杜山10公里水产走廊,在池埂、池坡上种植营养价值较高的黑麦草、苏丹草3万亩。通过效益算账,种青养鱼养殖成本比常规养殖可节约30%,养殖效益提高10%。全省种青养鱼一项就可节约渔业生产成本2亿多元,节约粮食2亿公斤以上,间接为全省农民人均增收5元多。
加工历来是水产业的薄弱环节,是渔业产业化发展的重点,也是水产业拓宽领域、纵深发展的潜力所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全省水产加工从无到有,由粗到精,规模由小到大,产品由少到多,档次由低到高。在鱼糜及其系列制品、烘烤品、各种冷冻分割包装制品、鱼皮制革、水生植物制品、保健品、珍珠饰品、贝雕等方面有了较大突破。初步形成了水产品综合加工、饲料加工、渔机具生产、鱼药开发等加工系列。水产品加工企业按照优势产业带划分,以特色化养殖生产、区域化集中加工的原则分布,实现资源、市场、效益的优化组合。如在武汉建设水产品综合加工区;在江汉平原建设以克氏螯虾加工出口基地、名特优水产品深加工基地;在鄂州建设以武昌鱼为主的综合开发基地,在宜昌建设以鲟鱼、鱼回鱼、罗非鱼为主的深加工出口基地。
目前,在建的几个大项目如梁子湖水产品公司的多肽蛋白粉加工项目、鄂州正源氨基酸提取项目、汉川博安生物制品公司的鱼蛋白生产项目、东西湖鱼奶、天峡水产品等都在加速建设。
在抓规模渔业和板块建设的基础上,湖北省大力实施“品牌渔业”战略,积极推进“三品”认证,加大水产品牌创建,狠抓品牌整合,鼓励武昌鱼、清江鱼、德炎水产、梁子湖、外婆家、天峡、刁汊湖、多福等品牌进行整合,实施强强联合,全省品牌渔业创建工作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名牌数量、品牌数量、三品认证数量为历史之最。
目前,全省有“德炎”小龙虾、长阳“清江鱼”、“武昌鱼”等国家级名牌3个;有省级名牌10个,比2008年增加8个,翻二番多。其中省级出口名牌有德炎、华山、莱克等3家,居大农业出口产品品牌数之首,占75%。在全省农业系统评选10大品牌中,水产业申报公示的有3个,约占三分之一。另外,这两年湖北还开始着手研究和挖掘笔架鱼肚、桐梓湖黄鳝、茅山大闸蟹等地方名品。
据鄂州市水产局统计,2008年鄂州市水产业水产品产量达27.3万吨,渔业产值达到27.8亿元,水产品加工量达到8.3万吨,渔民年收入达到8800 元,同比分别增长20.8%、39.9%、9.1%和9.3%,水产业为农民纯收入增收贡献219元。该市有低洼湖田,新建精养鱼池7.6万亩;改造老精养鱼池18万亩、中小湖泊6.5万亩;实施“吨鱼工程”,提高单产,增加总产5.47万吨,新增产值6.56亿元;实施“名优种苗工程”和“两鱼两虾工程 ”,增加产量5.5万吨,新增产值8.6亿元;开发丘岗渔业、水库渔业、河港渔业,通过深入挖潜实现增产1万吨,增值1.2亿元;新建和扩建水产加工厂,实现加工转化增值10 亿元;拓展武昌鱼、河蟹、珍珠等我市传统优势水产品,增产5.6万吨,增值6.8万元;优化水产业内外贸易渠道、发展水生蔬菜、休闲渔业增值5.6亿元。
武穴地处大别山南蔍,长江中游北岸,境内河港纵横交错,湖塘星罗棋布,历史上就有“三山六水一分田”之说。全市现有水面22万亩,其中可养水面15万亩,宜渔低洼湖田20万亩,水产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该市抢抓机遇谋发展,再借东风促创建,先后在《关于加快发展水产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创建全省畜牧水产大市的意见》中,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虾稻连作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该市力争2009年全市实现养殖水面达18万亩,扩大小龙虾养殖面积达8万亩,实现水产品生产总量6万吨,渔业产值8亿元,水产品加工转化7000吨,创汇800万美元,力争渔业产值占全市大农业33%以上,使水产业真正成为农业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朝阳产业和为农民增收作贡献的亮点产业。
梁子湖是鄂东第一大湖,水面3.2万公顷,跨武汉、鄂州、黄石三市。十年前,梁子湖螃蟹还无人问津。那时候,武汉市民消费的是从沿海运来的大闸蟹。梁子湖渔民发现,自己产的螃蟹常常被外地人买走,贴牌后高价销售。近年来,梁子湖的螃蟹名气越来越大。现在,在武汉凡出售螃蟹的地方,很多打出“产地梁子湖”的招牌。记者看到,市场里、超市里盛装螃蟹的水箱标签上,产地一栏很多写着“梁子湖”。
梁子湖的螃蟹已经成为一个大产业。2008年,仅在江夏,该区依托梁子湖水区形成35万亩螃蟹养殖基地,去年产量达3200吨,产值2亿元。养蟹农户达4000余户,蟹农每年通过外销螃蟹人均收入达3万多元。
山区库区和丘岗渔业作为渔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现代渔业的重要一环,在近几年的持续推动下,取得一定成效,以水库渔业为主的标准化生产路子越走越宽,高标准高起点的池塘小水面精养效益凸显,银鱼、对虾、鲌鱼、鳡鱼、鲈鱼、鳜鱼、大鲵等高价值名特品种的引进和养殖渐成规模。
大鲵、鲟鱼、胭脂鱼等本地特殊品种已有一定发展基础,各地在深入开发的同时,做大温水和冷水渔业,充分利用山泉、温泉、溪流、冷水资源大力发展适宜的热带鱼、冷水性鱼类养殖。使“小水面”精养、山溪流水养鱼等模式和澳州龙鱼、罗非鱼等热带鱼和虹鳟鱼、金鳟鱼、三文鱼等冷水性鱼类养殖得到长足发展。
各地还充分利用丘岗地区的山、水、林资源,在城郊、县郊条件好的地方,发展观光渔业、休闲渔业、垂钓渔业,大建现代渔庄、新渔村、渔家乐等项目,丘岗休闲渔业成为一道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