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疾病:鱼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
时间:2009-09-01 12:27 来源: 责任编辑:
核心提示:[病原]鱼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的病原为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简写IHNV)。 [症状及病理变化]患病鱼开始表现为游动缓慢,顺流漂起,以后摇晃游动,继而浮起横转,往往在激烈游动后不久死亡。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大,鳍条基部充血,肛门处常拖一条长而粗的
[病原]鱼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的病原为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简写IHNV)。
[症状及病理变化]患病鱼开始表现为游动缓慢,顺流漂起,以后摇晃游动,继而浮起横转,往往在激烈游动后不久死亡。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大,鳍条基部充血,肛门处常拖一条长而粗的白色黏液便。剖解可见,腹腔内有大量积水,肝、脾、肾颜色变淡,肠道出血,口腔壁、骨骼肌、脂肪组织、腹膜、脑膜、鳔和心包膜有充血、出血点,造血组织坏死。病后残存的鱼脊椎往往出现弯曲。
[流行情况]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流行于美国、加拿大等国,由于口岸检疫不严,1985年传入我国。主要危害虹鳟、大鳞大麻哈鱼、红大麻哈鱼、马苏大麻哈鱼、河鳟等鲑科鱼类的鱼苗及当年鱼种。刚孵出的鱼苗到投食4周龄的鱼种尤其易患此病,死亡率高;1龄鱼种可患病,但死亡率不高;2龄以上鱼则不发此病。发病水温为10~14℃。该病潜伏期的长短随水温而变,水温10℃以下症状发展缓慢;10℃时,病鱼一般4~6天开始死亡,8~14天死亡率最高,死亡可持续数周;12.5℃时潜伏期为4天,15℃时自然发病现象消失。带病毒成鱼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可随粪、尿、性腺产物排入水中,并经鳃和消化道侵入鱼体,引起发病。
[防治方法]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的防治措施可参照鱼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的防治;也可用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病鱼的组织浆灭活苗浸泡免疫,据报道,保护率可达75%。
[症状及病理变化]患病鱼开始表现为游动缓慢,顺流漂起,以后摇晃游动,继而浮起横转,往往在激烈游动后不久死亡。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大,鳍条基部充血,肛门处常拖一条长而粗的白色黏液便。剖解可见,腹腔内有大量积水,肝、脾、肾颜色变淡,肠道出血,口腔壁、骨骼肌、脂肪组织、腹膜、脑膜、鳔和心包膜有充血、出血点,造血组织坏死。病后残存的鱼脊椎往往出现弯曲。
[流行情况]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流行于美国、加拿大等国,由于口岸检疫不严,1985年传入我国。主要危害虹鳟、大鳞大麻哈鱼、红大麻哈鱼、马苏大麻哈鱼、河鳟等鲑科鱼类的鱼苗及当年鱼种。刚孵出的鱼苗到投食4周龄的鱼种尤其易患此病,死亡率高;1龄鱼种可患病,但死亡率不高;2龄以上鱼则不发此病。发病水温为10~14℃。该病潜伏期的长短随水温而变,水温10℃以下症状发展缓慢;10℃时,病鱼一般4~6天开始死亡,8~14天死亡率最高,死亡可持续数周;12.5℃时潜伏期为4天,15℃时自然发病现象消失。带病毒成鱼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可随粪、尿、性腺产物排入水中,并经鳃和消化道侵入鱼体,引起发病。
[防治方法]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的防治措施可参照鱼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的防治;也可用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病鱼的组织浆灭活苗浸泡免疫,据报道,保护率可达75%。
←浏览更多技术文章请点击左侧的导航条相关技术文章...
- 1.遮目鱼成鱼养殖及病害防治
- 2.野外泥池塘春放秋捕式防病精养新技术操作规程
- 3.石斑鱼病害怎么防治
- 4.鱼鳔病
- 5.观赏鱼患病时的简单疗法
- 6.孔雀鱼常见病症一览
- 7.观赏鱼疾病治疗4例
- 8.鳗鱼红点病的防治
- 9.鳃指环虫引发鱼类暴发性出血病的防治
- 10.中草药防鳝病六法
- 11.七彩神仙鱼霉病
- 12.罗汉鱼常见疾病及治疗
- 13.如何使用中草药治鳝病
- 14.藕田养鳝重防二虫
- 15.常见鱼病的肉眼诊断方法
- 16.金鱼的气泡病
- 17.板蓝根可防治鱼病
- 18.孔雀鱼患病常见的四大因素
- 19.病毒性疾病:鳗鲡出血性开口病
- 20.提高鱼体抗病能力的6种有效方法
更多案例...看看致富经验...
- 1.养鱼大王--孟令章
- 2.温占秀:致富有新招
- 3.cctv致富经:鲤鱼改名稻花
- 4.cctv致富经:亿万财富来自
- 5.孙叙江的鲟鱼致富路
- 6.致富不忘本 教给乡亲“养
- 7.cctv致富经:性别能够变 每
- 8.养鱼状元--金兆坤
- 9.cctv致富经:捕大留小水中
- 10.一株台湾龙须菜带富福建东
- 11.小小弹涂鱼 引领致富路
- 12.山东汉子勇闯观赏鱼养殖致
- 13.cctv致富经:黄宏科藏着一
- 14.庭院养殖金鱼赚大钱
- 15.锦鲤老养殖户陈忠汉碉楼旁
- 16.李瑞伟养殖“罗非鱼” 成
- 17.隆有新:富“鱼”路上的坚
- 18.种泥鳅养殖户肖昌友
- 19.脆肉鲩养殖大户梁伟浩
- 20.cctv致富经:流动的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