鲑鳟鱼类常见疾病咋预防
时间:2009-09-07 13:51 来源: 责任编辑:
核心提示:鲑鳟鱼类是世界性的主要养殖冷水鱼类,一般均采用较密集的集约化养殖方式养殖,因而各种鱼病容易流行,一般主要包括病毒性鱼
鲑鳟鱼类是世界性的主要养殖冷水鱼类,一般均采用较密集的集约化养殖方式养殖,因而各种鱼病容易流行,一般主要包括病毒性鱼病、细菌及真菌性鱼病、寄生虫性鱼病这几大类。
一、病毒性疾病
1.传染性胰脏坏死病
病原病原体为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病毒。
传播途径垂直传播:带病毒亲鱼的卵,精液;水平传播:病鱼的粪便、尿、分泌物将病毒带入水中,感染途径为鳃和口。
症状体重5克以上幼鱼多为慢性,死亡速度较慢,外观腹部膨胀,体色变黑,眼球突出,鳍基部和腹部充血发红,肛门大多拖线状粪便,游动缓慢,摄食不良。体重5克以下鱼苗多为急性,死亡速度快,病鱼活动迟缓,侧游或缓慢旋转游动后沉底,腹部膨胀,体色变黑。
流行及危害该病主要危害鲑科鱼类的鱼苗及幼鱼。开食2月龄的苗种常引起急性批量死亡,一般开食后7周开始出现死亡,较大鱼苗首先发病,20周龄以上幼鱼一般不再发病。发病水温为10℃~15℃,水温在10℃~12℃时死亡率可达80%~100%,该病潜伏期与鱼大小及水温有关,鱼越大潜伏期越长,水温越高潜伏期越短。
预防不使用带病原的亲鱼繁殖幼体;不从发病区运输鱼及卵;采用独立水体进行产卵、鱼苗孵化、培养;鱼苗、鱼种应放置于渔场最上游,以防止水平传播;防止水源污染;病鱼及死鱼应及时销毁;养殖设施及工具用高浓度氯制剂彻底消毒;鱼卵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50毫克/升消毒15分钟。
治疗发病池一般通过提高水温的方法来控制病情发展。
2.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
病原病原为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
传播途径垂直传播:带病毒亲鱼的卵和精液,由卵传播几率更大;水平传播:水源受污染等。病毒主要经鳃和消化道入侵鱼体。
症状该病往往在鱼苗及幼鱼期引起突发性批量死亡,一般感染后7天~14天发病。病鱼游动迟钝,旋转活动,有时沉底,体色变黑,腹部膨大,鳍基充血,肛门悬挂不透明、粘液状粪便,体侧肌肉呈“V”形出血。慢性病鱼眼球往往突出。
流行及危害主要危害鲑科鱼类如虹鳟、大麻哈鱼、河鳟等鱼苗及当年鱼种,发病水温4℃~13℃,8℃~10℃时发病率最高,15℃以上停止发病,2月龄以下鱼苗在水温10℃时死亡率达100%,2月~6月龄鱼种死亡率大于50%,大于7月龄鱼种死亡率约为10%左右,近年发现7克~100克虹鳟也有发病案例。
预防养殖设施及工具严格消毒;鱼卵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含1%有效碘)50毫克/升浸洗15分钟,但当pH显碱性时可将浓度提高至60毫克/升,因为在碱性条件下聚乙烯吡咯烷酮碘效用降低;病鱼彻底销毁;鱼苗池设在孵化场最上游。
治疗将病鱼池水温提高至17℃~20℃可控制病情严重恶化。另外患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病鱼肛门所拖粪便较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病鱼所拖粪便更粗、更长。
3.病毒性出血败血病
病原病原体为弹状病毒科中的艾格特维德病毒。
传播途径水为传播媒介,通过亲鱼垂直传播,另外池底淤泥及无脊椎动物为其水平传播途径。
症状分为急性、慢性和神经型三种。一般由急性转为慢性,最后转为神经型。但三种表现型不易明确区分,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大量死亡,皮肤出血。急性期鱼体表现为体色发黑,死亡量大,鳃苍白有出血点,眼周可见出血点,体内脂肪组织、生殖腺、肌肉、肠系膜有出血点,肝脏色淡,肾脏变薄充血。转为慢性后,死亡下降,体色更黑,眼球严重外突,贫血更加严重,尤其是鳃及肝脏显示严重贫血,鳔及肾脏肿大,腹腔充满积液,使病鱼外观呈腹腔膨胀样。转为神经型后,病鱼作旋转运动,有时急剧挣扎后沉底。内脏严重贫血,体表出血症状不明显。
流行及危害主要危害鱼种及5龄以上幼鱼,一般鱼体大于9厘米才发病。流行于冬末春初,水温6℃~12℃发病多,14℃~15℃发病少,累计死亡率可达80%,当水温变化或移动鱼体后易发生。
预防禁止从发病区运出鱼与卵,一旦发病,将全场鱼销毁,池塘消毒3个月后,再重新放养健康鱼。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细菌及真菌性疾病
1.水霉病该病是鲑鳟鱼类养殖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病
病原该病病原为藻菌纲内的水霉、绵霉、丝囊霉、腐霉等霉菌,它们都具有细长的菌丝,其菌丝的一端着生于鱼的皮肤组织里,吸取营养,另一端大部分伸出体表,形成灰白色棉纤维状绒毛。其无性生殖是由菌丝形成厚垣孢子或由动袍子囊产出游动孢子。有性生殖则由菌丝生出藏卵器、藏精器,精子与卵球结合产生卵袍子。
症状霉菌最初寄生时一般看不出病鱼有何异常,动孢子从鱼体伤口侵入,吸收皮肤养料,向外长出棉毛状菌丝,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使组织坏死,病鱼食欲减退,瘦弱而死。孵化中的鱼卵也常感染霉菌,绒毛状的菌丝会把鱼卵粘成一团,造成鱼卵大批死亡。鲑鳟鱼类的卵孵化时间较长,更易遭受其危害。
防治水霉菌基本上属于腐生性,在鱼的伤口寄生,多数情况下是继发性病原体,健康鱼体通常不被侵染。在鱼卵孵化中,也是首先侵入死卵及未授精卵,然后波及好卵。因此在捕捞搬运和放养操作中要尽量仔细,勿使鱼体受伤。注意放养密度,改善鱼的生活环境,提高鱼的活力是预防水霉病的重要条件。在鲑鳟鱼类孵化过程中需先剔除死卵,采卵后一周内用4ppm~5ppm孔雀石绿溶液药浴两次,每次30分钟~60分钟,隔3日~4日反复进行。对病鱼也可采用上述方法,因一次处理难以痊愈,需隔3日~4日反复处理。或用60ppm~70ppm孔雀石绿溶液药浴10秒钟也有效果。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渤海试验站采用每5天用1/30万孔雀石绿溶液流水浴40分钟的办法孵化虹鳟,效果很好。
2.烂鳃病
病原由粘细菌侵入鱼的鳃部而引起鳃丝出血、腐烂。
症状病鱼常离群独自漂游,多在水面或出水口处缓游,行动缓慢,严重者赶也不走,食欲减退或不吃食。体色发黑,严重时身体失衡,腹部翻转向上。肉眼检查,发现病鱼鳃丝腐烂或鳃小瓣缺损,粘液明显增多,鳃色变浅,严重时菌体覆盖鳃表面,使鳃丝粘结成棒状,丧失正常呼吸能力而死亡。
防治“强氯精”0.3ppm~0.4ppm全池泼洒;1.5ppm的硫氰酸红霉素全池泼洒;3ppm~4ppm的土霉素全池泼洒;1ppm~2ppm的呋喃唑酮全池泼洒;用适量的硫氰酸红霉素或土霉素、呋喃唑酮拌药饵投喂,如内外结合效果会更好;用2%的食盐水浸洗病鱼10分钟;1/2000硫酸铜溶液洗浴30秒;1/10000硫酸铜溶液洗浴5分钟;1毫克/升呋喃剂洗浴1小时。严重时以上方法3天~4天重复1次。
3.烂鳍病
病原主要是由屈挠杆菌引起的。
症状水温15℃以上时容易发生,发病时先是背鳍或尾鳍外缘的上皮组织增生呈灰色,随后向基部扩展,最后鳍条分散,残缺不齐,严重者影响吃食,甚至死亡。
预防在饲料中添加VA和VD(每百公斤饲料VA70万、VD5万国际单位);在饲料中混和0.1%的呋喃唑酮,连续给药4天;在饲料中加喂1%左右磷脂;1/2000硫酸铜溶液洗浴30秒;1毫克/升呋喃剂洗浴1小时。
4.弧菌病
症状眼球突出、出血等,肌肉出现出血呈火烧伤状,患部肿胀、糜烂、坏死。鳍基部、体表、口腔、肛门出血。肠管充血、发炎、无弹性。肝脏出现血斑,脾脏肥大,肾脏肿胀。
预防磺胺类药物拌饵投喂,每公斤体重给药75毫克~100毫克,连续1周,第1天药量加倍;呋喃唑酮在饲料中按0.1%混合投喂,连续1周。
5.内脏真菌病
病原水霉。
症状病鱼一般腹部膨满,腹部体表具红斑,解剖腹部可见内脏团表面覆盖细的菌丝,胃、鳔、肝有红斑。最初感染胃部,在胃内充分发育,菌丝穿越胃壁,在腹腔内发育,引起腹水,并侵入附近器官以及腹膜、肌肉。病鱼死后,菌丝伸出腹壁。
预防100ppm亚甲兰能够阻止其发育,用其消毒鱼池可以减少感染。
6.肠道真菌病
病原为接合菌纲,虫霉目,蛙粪霉科,蛙粪霉。
症状病鱼前腹部及肛门前部明显膨胀,形成两处白色突出,病鱼因肛门堵塞不能排便,不久便死亡。死后腹壁很快烂穿,露出粘滞的内脏。解剖检查病鱼,可见到胃肠外包有一条白色粘稠的脂肪状物质,肠道变粗、色白,肠壁变薄,内部充满菌丝及其分生孢子,肠道末端尤为密集,少数病鱼胃内也有菌丝分布,但未见侵染腹腔及其他器官。
预防曾采用土霉素、呋喃类抗菌药及灰黄霉素、克霉唑、克念菌素、洗必泰等抗真菌药物拌饵投喂均未奏效。经药物筛选试验,筛选出制霉菌素、大黄、孔雀石绿三种药物对蛙粪霉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近年在鱼苗生产中定期用孔雀石绿消毒鱼池,发病率明显降低。
7.鳔真菌病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腔孢纲,草茎点霉。其菌丝具分枝及隔膜,长约50微米~100微米,宽2微米~3微米。萨布罗琼脂上的新培养物呈浅黄色,随着菌体老化逐渐变为浅粉红色,终至黑色,生成分生孢子器,并由其产生无色透明的分生孢子。
症状患病鱼多为鱼苗和鱼种,病鱼游泳失去平衡,肛门肿胀,鳍出血,皮肤损伤。早期仅损伤鱼鳔,在鳔前端出现一些l毫米~2毫米大的白色区,最初感染部位在鳔管一带,继而鳔腔充满菌丝,鳔壁上皮增生,不久鳔壁被破坏,从而侵染附近内脏器官,有急性炎症反应或慢性肉芽肿,受害内脏有淤血点和坏死区发生。
8.鱼醉菌病
病原为藻菌纲的霍弗鱼霉,也有少数学者将其归入微孢子虫类。寄生于鱼体的鱼霉有两种形态,一种为直径几微米至200微米大小不等的多核球状体,另一种则是由其萌发出的粗而短的菌丝体。
症状该菌宿主范围较广,海、淡水鱼都可感染,大都寄生于心、肝、肾、脾等内脏器官,也有寄生于肌肉皮肤者,据寄生部位不同,症状多有差异。在欧洲,往往寄生于虹鳟鱼的神经系统,病鱼失去平衡,游泳失常,故得名鱼醉菌病。也有寄生于雌鳟卵巢,而形成不孕症。日本报道的虹鳟鱼醉菌病,则大都寄生于肝、肾脏,在肝、肾上形成无数大大小小的灰白色结节,肝脏肿大,达正常肝的1.5倍~2.5倍,肝色变浅,日本静岗县发生的鱼醉菌病,肾脏显著肿大,并有密集的结节,而且引起腹水、腹部膨胀。
预防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在美国对感染初期的病鱼,有用2-苯氧基乙醇进行防治的报道,方法是在每升养鱼用水中加入1%浓度的药液10毫升~20毫升,同时投喂用1%药液浸泡的饵料。此外,也有用青霉素腹腔注射或用氯霉素以1%的比例混合鱼饵投喂治疗的。
三、寄生虫性鱼病
1.小瓜虫病
症状病鱼体表有许多小白点,即脓泡。鱼群集进水口处,急躁不安,呼吸困难,食欲减退,大批死亡。
预防1/4000甲醛洗浴1小时,可连续1周,见好转就停用;孔雀石绿0.3毫克/升~0.4毫克/升停水泼洒,2小时后恢复流水,隔1天1次,连续3次效果好;2毫克/升孔雀石绿和1/4000甲醛合剂洗浴40分钟,每两天1次,连续3次。
2.车轮虫病
症状病鱼急躁不安,呼吸困难,在池底或池角集群,食欲减退,可大批死亡。
预防孔雀石绿0.3毫克/升~0.4毫克/升洗浴2小时,隔1天1次,连续3次;0.4毫克/升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二者比例3∶2)浸洗20分钟~30分钟,不能全池泼洒,这样不安全。
一、病毒性疾病
1.传染性胰脏坏死病
病原病原体为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病毒。
传播途径垂直传播:带病毒亲鱼的卵,精液;水平传播:病鱼的粪便、尿、分泌物将病毒带入水中,感染途径为鳃和口。
症状体重5克以上幼鱼多为慢性,死亡速度较慢,外观腹部膨胀,体色变黑,眼球突出,鳍基部和腹部充血发红,肛门大多拖线状粪便,游动缓慢,摄食不良。体重5克以下鱼苗多为急性,死亡速度快,病鱼活动迟缓,侧游或缓慢旋转游动后沉底,腹部膨胀,体色变黑。
流行及危害该病主要危害鲑科鱼类的鱼苗及幼鱼。开食2月龄的苗种常引起急性批量死亡,一般开食后7周开始出现死亡,较大鱼苗首先发病,20周龄以上幼鱼一般不再发病。发病水温为10℃~15℃,水温在10℃~12℃时死亡率可达80%~100%,该病潜伏期与鱼大小及水温有关,鱼越大潜伏期越长,水温越高潜伏期越短。
预防不使用带病原的亲鱼繁殖幼体;不从发病区运输鱼及卵;采用独立水体进行产卵、鱼苗孵化、培养;鱼苗、鱼种应放置于渔场最上游,以防止水平传播;防止水源污染;病鱼及死鱼应及时销毁;养殖设施及工具用高浓度氯制剂彻底消毒;鱼卵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50毫克/升消毒15分钟。
治疗发病池一般通过提高水温的方法来控制病情发展。
2.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
病原病原为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
传播途径垂直传播:带病毒亲鱼的卵和精液,由卵传播几率更大;水平传播:水源受污染等。病毒主要经鳃和消化道入侵鱼体。
症状该病往往在鱼苗及幼鱼期引起突发性批量死亡,一般感染后7天~14天发病。病鱼游动迟钝,旋转活动,有时沉底,体色变黑,腹部膨大,鳍基充血,肛门悬挂不透明、粘液状粪便,体侧肌肉呈“V”形出血。慢性病鱼眼球往往突出。
流行及危害主要危害鲑科鱼类如虹鳟、大麻哈鱼、河鳟等鱼苗及当年鱼种,发病水温4℃~13℃,8℃~10℃时发病率最高,15℃以上停止发病,2月龄以下鱼苗在水温10℃时死亡率达100%,2月~6月龄鱼种死亡率大于50%,大于7月龄鱼种死亡率约为10%左右,近年发现7克~100克虹鳟也有发病案例。
预防养殖设施及工具严格消毒;鱼卵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含1%有效碘)50毫克/升浸洗15分钟,但当pH显碱性时可将浓度提高至60毫克/升,因为在碱性条件下聚乙烯吡咯烷酮碘效用降低;病鱼彻底销毁;鱼苗池设在孵化场最上游。
治疗将病鱼池水温提高至17℃~20℃可控制病情严重恶化。另外患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病鱼肛门所拖粪便较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病鱼所拖粪便更粗、更长。
3.病毒性出血败血病
病原病原体为弹状病毒科中的艾格特维德病毒。
传播途径水为传播媒介,通过亲鱼垂直传播,另外池底淤泥及无脊椎动物为其水平传播途径。
症状分为急性、慢性和神经型三种。一般由急性转为慢性,最后转为神经型。但三种表现型不易明确区分,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大量死亡,皮肤出血。急性期鱼体表现为体色发黑,死亡量大,鳃苍白有出血点,眼周可见出血点,体内脂肪组织、生殖腺、肌肉、肠系膜有出血点,肝脏色淡,肾脏变薄充血。转为慢性后,死亡下降,体色更黑,眼球严重外突,贫血更加严重,尤其是鳃及肝脏显示严重贫血,鳔及肾脏肿大,腹腔充满积液,使病鱼外观呈腹腔膨胀样。转为神经型后,病鱼作旋转运动,有时急剧挣扎后沉底。内脏严重贫血,体表出血症状不明显。
流行及危害主要危害鱼种及5龄以上幼鱼,一般鱼体大于9厘米才发病。流行于冬末春初,水温6℃~12℃发病多,14℃~15℃发病少,累计死亡率可达80%,当水温变化或移动鱼体后易发生。
预防禁止从发病区运出鱼与卵,一旦发病,将全场鱼销毁,池塘消毒3个月后,再重新放养健康鱼。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细菌及真菌性疾病
1.水霉病该病是鲑鳟鱼类养殖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病
病原该病病原为藻菌纲内的水霉、绵霉、丝囊霉、腐霉等霉菌,它们都具有细长的菌丝,其菌丝的一端着生于鱼的皮肤组织里,吸取营养,另一端大部分伸出体表,形成灰白色棉纤维状绒毛。其无性生殖是由菌丝形成厚垣孢子或由动袍子囊产出游动孢子。有性生殖则由菌丝生出藏卵器、藏精器,精子与卵球结合产生卵袍子。
症状霉菌最初寄生时一般看不出病鱼有何异常,动孢子从鱼体伤口侵入,吸收皮肤养料,向外长出棉毛状菌丝,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使组织坏死,病鱼食欲减退,瘦弱而死。孵化中的鱼卵也常感染霉菌,绒毛状的菌丝会把鱼卵粘成一团,造成鱼卵大批死亡。鲑鳟鱼类的卵孵化时间较长,更易遭受其危害。
防治水霉菌基本上属于腐生性,在鱼的伤口寄生,多数情况下是继发性病原体,健康鱼体通常不被侵染。在鱼卵孵化中,也是首先侵入死卵及未授精卵,然后波及好卵。因此在捕捞搬运和放养操作中要尽量仔细,勿使鱼体受伤。注意放养密度,改善鱼的生活环境,提高鱼的活力是预防水霉病的重要条件。在鲑鳟鱼类孵化过程中需先剔除死卵,采卵后一周内用4ppm~5ppm孔雀石绿溶液药浴两次,每次30分钟~60分钟,隔3日~4日反复进行。对病鱼也可采用上述方法,因一次处理难以痊愈,需隔3日~4日反复处理。或用60ppm~70ppm孔雀石绿溶液药浴10秒钟也有效果。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渤海试验站采用每5天用1/30万孔雀石绿溶液流水浴40分钟的办法孵化虹鳟,效果很好。
2.烂鳃病
病原由粘细菌侵入鱼的鳃部而引起鳃丝出血、腐烂。
症状病鱼常离群独自漂游,多在水面或出水口处缓游,行动缓慢,严重者赶也不走,食欲减退或不吃食。体色发黑,严重时身体失衡,腹部翻转向上。肉眼检查,发现病鱼鳃丝腐烂或鳃小瓣缺损,粘液明显增多,鳃色变浅,严重时菌体覆盖鳃表面,使鳃丝粘结成棒状,丧失正常呼吸能力而死亡。
防治“强氯精”0.3ppm~0.4ppm全池泼洒;1.5ppm的硫氰酸红霉素全池泼洒;3ppm~4ppm的土霉素全池泼洒;1ppm~2ppm的呋喃唑酮全池泼洒;用适量的硫氰酸红霉素或土霉素、呋喃唑酮拌药饵投喂,如内外结合效果会更好;用2%的食盐水浸洗病鱼10分钟;1/2000硫酸铜溶液洗浴30秒;1/10000硫酸铜溶液洗浴5分钟;1毫克/升呋喃剂洗浴1小时。严重时以上方法3天~4天重复1次。
3.烂鳍病
病原主要是由屈挠杆菌引起的。
症状水温15℃以上时容易发生,发病时先是背鳍或尾鳍外缘的上皮组织增生呈灰色,随后向基部扩展,最后鳍条分散,残缺不齐,严重者影响吃食,甚至死亡。
预防在饲料中添加VA和VD(每百公斤饲料VA70万、VD5万国际单位);在饲料中混和0.1%的呋喃唑酮,连续给药4天;在饲料中加喂1%左右磷脂;1/2000硫酸铜溶液洗浴30秒;1毫克/升呋喃剂洗浴1小时。
4.弧菌病
症状眼球突出、出血等,肌肉出现出血呈火烧伤状,患部肿胀、糜烂、坏死。鳍基部、体表、口腔、肛门出血。肠管充血、发炎、无弹性。肝脏出现血斑,脾脏肥大,肾脏肿胀。
预防磺胺类药物拌饵投喂,每公斤体重给药75毫克~100毫克,连续1周,第1天药量加倍;呋喃唑酮在饲料中按0.1%混合投喂,连续1周。
5.内脏真菌病
病原水霉。
症状病鱼一般腹部膨满,腹部体表具红斑,解剖腹部可见内脏团表面覆盖细的菌丝,胃、鳔、肝有红斑。最初感染胃部,在胃内充分发育,菌丝穿越胃壁,在腹腔内发育,引起腹水,并侵入附近器官以及腹膜、肌肉。病鱼死后,菌丝伸出腹壁。
预防100ppm亚甲兰能够阻止其发育,用其消毒鱼池可以减少感染。
6.肠道真菌病
病原为接合菌纲,虫霉目,蛙粪霉科,蛙粪霉。
症状病鱼前腹部及肛门前部明显膨胀,形成两处白色突出,病鱼因肛门堵塞不能排便,不久便死亡。死后腹壁很快烂穿,露出粘滞的内脏。解剖检查病鱼,可见到胃肠外包有一条白色粘稠的脂肪状物质,肠道变粗、色白,肠壁变薄,内部充满菌丝及其分生孢子,肠道末端尤为密集,少数病鱼胃内也有菌丝分布,但未见侵染腹腔及其他器官。
预防曾采用土霉素、呋喃类抗菌药及灰黄霉素、克霉唑、克念菌素、洗必泰等抗真菌药物拌饵投喂均未奏效。经药物筛选试验,筛选出制霉菌素、大黄、孔雀石绿三种药物对蛙粪霉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近年在鱼苗生产中定期用孔雀石绿消毒鱼池,发病率明显降低。
7.鳔真菌病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腔孢纲,草茎点霉。其菌丝具分枝及隔膜,长约50微米~100微米,宽2微米~3微米。萨布罗琼脂上的新培养物呈浅黄色,随着菌体老化逐渐变为浅粉红色,终至黑色,生成分生孢子器,并由其产生无色透明的分生孢子。
症状患病鱼多为鱼苗和鱼种,病鱼游泳失去平衡,肛门肿胀,鳍出血,皮肤损伤。早期仅损伤鱼鳔,在鳔前端出现一些l毫米~2毫米大的白色区,最初感染部位在鳔管一带,继而鳔腔充满菌丝,鳔壁上皮增生,不久鳔壁被破坏,从而侵染附近内脏器官,有急性炎症反应或慢性肉芽肿,受害内脏有淤血点和坏死区发生。
8.鱼醉菌病
病原为藻菌纲的霍弗鱼霉,也有少数学者将其归入微孢子虫类。寄生于鱼体的鱼霉有两种形态,一种为直径几微米至200微米大小不等的多核球状体,另一种则是由其萌发出的粗而短的菌丝体。
症状该菌宿主范围较广,海、淡水鱼都可感染,大都寄生于心、肝、肾、脾等内脏器官,也有寄生于肌肉皮肤者,据寄生部位不同,症状多有差异。在欧洲,往往寄生于虹鳟鱼的神经系统,病鱼失去平衡,游泳失常,故得名鱼醉菌病。也有寄生于雌鳟卵巢,而形成不孕症。日本报道的虹鳟鱼醉菌病,则大都寄生于肝、肾脏,在肝、肾上形成无数大大小小的灰白色结节,肝脏肿大,达正常肝的1.5倍~2.5倍,肝色变浅,日本静岗县发生的鱼醉菌病,肾脏显著肿大,并有密集的结节,而且引起腹水、腹部膨胀。
预防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在美国对感染初期的病鱼,有用2-苯氧基乙醇进行防治的报道,方法是在每升养鱼用水中加入1%浓度的药液10毫升~20毫升,同时投喂用1%药液浸泡的饵料。此外,也有用青霉素腹腔注射或用氯霉素以1%的比例混合鱼饵投喂治疗的。
三、寄生虫性鱼病
1.小瓜虫病
症状病鱼体表有许多小白点,即脓泡。鱼群集进水口处,急躁不安,呼吸困难,食欲减退,大批死亡。
预防1/4000甲醛洗浴1小时,可连续1周,见好转就停用;孔雀石绿0.3毫克/升~0.4毫克/升停水泼洒,2小时后恢复流水,隔1天1次,连续3次效果好;2毫克/升孔雀石绿和1/4000甲醛合剂洗浴40分钟,每两天1次,连续3次。
2.车轮虫病
症状病鱼急躁不安,呼吸困难,在池底或池角集群,食欲减退,可大批死亡。
预防孔雀石绿0.3毫克/升~0.4毫克/升洗浴2小时,隔1天1次,连续3次;0.4毫克/升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二者比例3∶2)浸洗20分钟~30分钟,不能全池泼洒,这样不安全。
←浏览更多技术文章请点击左侧的导航条相关技术文章...
- 1.灾后死鱼无害化处理及疾病预防
- 2.欧鳗嗜水气单胞菌病的研究
- 3.海水鱼烂鳃病
- 4.网箱养鱼防病的一般方法
- 5.秋季鱼病综合的预防
- 6.福寿鱼的养殖及疾病防治技术
- 7.观赏鱼类疾病及其防治技术3
- 8.鹦鹉鱼水霉病的防治
- 9.防治甲鱼白底板病要抓三点
- 10.海水鱼常见病症(五)
- 11.金鱼气泡病
- 12.中国金鱼和日本锦鲤常见疾病防治
- 13.预防鳝病用药的原则与方法-口服法
- 14.鱼病防治十二忌
- 15.金鱼鱼体变态的防治
- 16.甘肃虹鳟鱼病害
- 17.金鱼冬春常见疾病的防治
- 18.鱼类“秋瘟”病的防治
- 19.夏秋谨防网箱养殖鲢鱼病
- 20.鱼波豆虫病因症状
更多案例...看看致富经验...
- 1.戴铭恒:娃娃鱼养出的大财
- 2.山东汉子缘何背井离乡养“
- 3.养殖“生态”甲鱼 特色是
- 4.姜宗祥:从种稻养鱼到养鸭
- 5.身残志坚的周良荣养鱼致富
- 6.赵勇:黑鱼养殖户的致富经
- 7.袁广照:利用山泉养鳖成致
- 8.李保林:养鱼致富的农家人
- 9.租海养鲍 年赚百万
- 10.广东大岗镇锦鲤养殖 养出
- 11.莱西农民靠养殖淡水鱼致富
- 12.中山渔农的养鱼致富故事
- 13.唐向荣:敢叫荒水变财源
- 14.高明:养殖女能手带领农村
- 15.文昌养殖罗非鱼致富
- 16.养鱼大王--孟令章
- 17.温占秀:致富有新招
- 18.cctv致富经:鲤鱼改名稻花
- 19.cctv致富经:亿万财富来自
- 20.孙叙江的鲟鱼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