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口胭脂鱼常见疾病及防治
时间:2009-09-08 13:43 来源: 责任编辑:
核心提示:一、赤皮病 (一)病因 鱼体表受伤后,因细菌感染而发病,病原为荧光假单胞菌。 (二)症状及危害 病鱼体表尤其是两侧的部分鳞片脱落,表皮发炎充血呈淡红色,鳍基充血,鳍末端腐烂,常与烂鳃病并发。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夏季为多发季节,危害鱼种和成鱼,可导致
一、赤皮病
(一)病因
鱼体表受伤后,因细菌感染而发病,病原为荧光假单胞菌。
(二)症状及危害
病鱼体表尤其是两侧的部分鳞片脱落,表皮发炎充血呈淡红色,鳍基充血,鳍末端腐烂,常与烂鳃病并发。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夏季为多发季节,危害鱼种和成鱼,可导致鱼死亡。
(三)预防
1、养殖池应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2、鱼种下池前采用5%的食盐水浸浴10分钟~15分钟。
3、在该病多发季节,每月用0.2ppm~0.3ppm三氯异氰尿酸全池泼洒一次,一周后再用15ppm~20ppm生石灰泼洒。
(四)治疗
1、用0.3ppm三氯异氰尿酸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用3天;一周后再用20ppm的生石灰泼洒一次。
2、在水体消毒的同时,选择氯霉素或氟哌酸拌饵投喂,用药量分别为每千克鱼体重20毫克和30毫克。
二、打印病
(一)病因
因鱼体受伤后受细菌感染所致,病原主要为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
(二)症状及危害
病灶多在鱼体的后腹部和尾柄两侧。患病初期出现圆形红斑,似红色印章,随后病灶处鳞片脱落,表皮腐烂,周围皮肤有明显炎症;病重时,溃疡处深至见骨,病鱼浮于水面,游动迟缓,摄食下降,最后致死。发病对象以成鱼为多,但发病率相对较低,病程较长,通常不会引起鱼的大批死亡。此病多发生在夏、秋两季。
(三)预防治疗
同赤皮病。
三、烂鳃病
(一)病因
引发该病的病原菌为柱状屈桡杆菌。
(二)症状及危害
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水面,游动缓慢,呼吸困难。捕起病鱼,可见鳃上粘液增多,鳃丝肿胀,因部分缺血而呈灰白色,有时则因局部淤血而呈紫红色;病情严重时,鳃丝末端糜烂使软骨外露,可见鳃丝末端附着有大量污物。该病从鱼种到成鱼均可发生,水温15℃以上开始发病,在适温范围内,随水温升高,病情加剧。由于鳃丝糜烂,严重影响了鱼的正常呼吸,导致鱼的死亡。当池塘水质较差,放养密度过高时,更易暴发此病。
(三)预防
同赤皮病
(四)治疗
1、同赤皮病之1;
2、在水体消毒的同时,按每天每千克鱼20毫克“痢特灵”拌饲投喂,连用3天~5天。
四、细菌性出血病
(一)病因
鱼体因捕捞操作损伤后,受水体病菌感染所致。病原据有关资料称为嗜水气单胞菌。
(二)症状及危害
病鱼体表发白,失去光泽,粘液明显增多,尾鳍溃疡、缺损,腹部及臀鳍两侧有密集的充血点,肛门轻微红肿,部分病鱼尾柄部鳞片脱落,皮下充血。解剖可见腹腔内积有大量腹水,呈红色,有大量凝血块粘附于肠管及内脏的肝、脾、肾等,内脏失血呈土黄色或淡红色,肠内充气,内有大量黄色粘液,肌肉因失血而呈纯白色。该病多发于7月~10月,8月~9月为高发季节,尤其是混养在罗氏沼虾池内的美国大口胭脂鱼,因9月~10月是虾的起捕时间,虾起捕时易造成鱼体受伤,发生该病。专养池中发病则较少,该病可引起美国大口胭脂鱼死亡。
(三)预防
1、发病季节用生石灰进行水体消毒,用量为20ppm;
2、对混养在虾池中的鱼,在捕虾前先将鱼捞出放入备用池塘,以免反复捕虾使鱼体受伤。
(四)治疗
1、发病鱼池用0.3ppm“强氯精”全池泼洒一次。
2、在水体消毒的同时,投喂氟哌酸药饵,投喂量为每千克鱼体重50毫克,连续投喂3天~5天。
五、锚头鳋病
(一)病因
该病由锚头鳋寄生引起。
(二)症状及危害
病鱼游动急躁不安,清晨时常在水面游动。捞取病鱼,在鱼体两侧及鳍条基部可见有寄生的锚头鳋。受锚头鳋寄生的通常为二龄大口胭脂鱼。此病多在春、夏季发生。病鱼消瘦厌食,体质明显下降,如不及时治疗,可引发出血病,导致鱼体死亡。
(三)预防
每年的4月~5月份用0.7ppm“晶体敌百虫”泼洒全池两次,两次间应间隔一周。
(四)治疗
发病池用“晶体敌百虫”1ppm全池泼洒,4天~5天后再用药一次,一周后再用20ppm生石灰全池泼洒一次。
(一)病因
鱼体表受伤后,因细菌感染而发病,病原为荧光假单胞菌。
(二)症状及危害
病鱼体表尤其是两侧的部分鳞片脱落,表皮发炎充血呈淡红色,鳍基充血,鳍末端腐烂,常与烂鳃病并发。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夏季为多发季节,危害鱼种和成鱼,可导致鱼死亡。
(三)预防
1、养殖池应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2、鱼种下池前采用5%的食盐水浸浴10分钟~15分钟。
3、在该病多发季节,每月用0.2ppm~0.3ppm三氯异氰尿酸全池泼洒一次,一周后再用15ppm~20ppm生石灰泼洒。
(四)治疗
1、用0.3ppm三氯异氰尿酸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用3天;一周后再用20ppm的生石灰泼洒一次。
2、在水体消毒的同时,选择氯霉素或氟哌酸拌饵投喂,用药量分别为每千克鱼体重20毫克和30毫克。
二、打印病
(一)病因
因鱼体受伤后受细菌感染所致,病原主要为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
(二)症状及危害
病灶多在鱼体的后腹部和尾柄两侧。患病初期出现圆形红斑,似红色印章,随后病灶处鳞片脱落,表皮腐烂,周围皮肤有明显炎症;病重时,溃疡处深至见骨,病鱼浮于水面,游动迟缓,摄食下降,最后致死。发病对象以成鱼为多,但发病率相对较低,病程较长,通常不会引起鱼的大批死亡。此病多发生在夏、秋两季。
(三)预防治疗
同赤皮病。
三、烂鳃病
(一)病因
引发该病的病原菌为柱状屈桡杆菌。
(二)症状及危害
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水面,游动缓慢,呼吸困难。捕起病鱼,可见鳃上粘液增多,鳃丝肿胀,因部分缺血而呈灰白色,有时则因局部淤血而呈紫红色;病情严重时,鳃丝末端糜烂使软骨外露,可见鳃丝末端附着有大量污物。该病从鱼种到成鱼均可发生,水温15℃以上开始发病,在适温范围内,随水温升高,病情加剧。由于鳃丝糜烂,严重影响了鱼的正常呼吸,导致鱼的死亡。当池塘水质较差,放养密度过高时,更易暴发此病。
(三)预防
同赤皮病
(四)治疗
1、同赤皮病之1;
2、在水体消毒的同时,按每天每千克鱼20毫克“痢特灵”拌饲投喂,连用3天~5天。
四、细菌性出血病
(一)病因
鱼体因捕捞操作损伤后,受水体病菌感染所致。病原据有关资料称为嗜水气单胞菌。
(二)症状及危害
病鱼体表发白,失去光泽,粘液明显增多,尾鳍溃疡、缺损,腹部及臀鳍两侧有密集的充血点,肛门轻微红肿,部分病鱼尾柄部鳞片脱落,皮下充血。解剖可见腹腔内积有大量腹水,呈红色,有大量凝血块粘附于肠管及内脏的肝、脾、肾等,内脏失血呈土黄色或淡红色,肠内充气,内有大量黄色粘液,肌肉因失血而呈纯白色。该病多发于7月~10月,8月~9月为高发季节,尤其是混养在罗氏沼虾池内的美国大口胭脂鱼,因9月~10月是虾的起捕时间,虾起捕时易造成鱼体受伤,发生该病。专养池中发病则较少,该病可引起美国大口胭脂鱼死亡。
(三)预防
1、发病季节用生石灰进行水体消毒,用量为20ppm;
2、对混养在虾池中的鱼,在捕虾前先将鱼捞出放入备用池塘,以免反复捕虾使鱼体受伤。
(四)治疗
1、发病鱼池用0.3ppm“强氯精”全池泼洒一次。
2、在水体消毒的同时,投喂氟哌酸药饵,投喂量为每千克鱼体重50毫克,连续投喂3天~5天。
五、锚头鳋病
(一)病因
该病由锚头鳋寄生引起。
(二)症状及危害
病鱼游动急躁不安,清晨时常在水面游动。捞取病鱼,在鱼体两侧及鳍条基部可见有寄生的锚头鳋。受锚头鳋寄生的通常为二龄大口胭脂鱼。此病多在春、夏季发生。病鱼消瘦厌食,体质明显下降,如不及时治疗,可引发出血病,导致鱼体死亡。
(三)预防
每年的4月~5月份用0.7ppm“晶体敌百虫”泼洒全池两次,两次间应间隔一周。
(四)治疗
发病池用“晶体敌百虫”1ppm全池泼洒,4天~5天后再用药一次,一周后再用20ppm生石灰全池泼洒一次。
←浏览更多技术文章请点击左侧的导航条相关技术文章...
- 1.甲鱼发病的主要原因及预防措施技术
- 2.快速诊断鱼病方法
- 3.鱼类初夏常见病的防治
- 4.防治鱼类气泡病
- 5.鲍鱼疾病应以预防为主
- 6.鳝病的发生与预防
- 7.如何防治鱼绦虫病
- 8.大黄鱼深水网箱养殖中的主要疾病和防治措施
- 9.中草药防治鱼病八项注意
- 10.热带鱼疾病治疗常用药一览
- 11.鹦鹉鱼疖疮病的防治
- 12.营养不良引发鱼类疾病
- 13.鱼波豆虫病因及症状
- 14.早春三大鱼病的防治
- 15.加州鲈营养性鱼病的防治
- 16.淡水鲳鱼病的预防措施
- 17.狮子鱼肤霉病的防治方法
- 18.夏季鱼病分类防治效果好
- 19.网箱养鱼得病原因
- 20.鲟鱼常见病害防治
更多案例...看看致富经验...
- 1.陈顺:基念好养鱼经
- 2.戴铭恒:娃娃鱼养出的大财
- 3.山东汉子缘何背井离乡养“
- 4.养殖“生态”甲鱼 特色是
- 5.姜宗祥:从种稻养鱼到养鸭
- 6.身残志坚的周良荣养鱼致富
- 7.赵勇:黑鱼养殖户的致富经
- 8.袁广照:利用山泉养鳖成致
- 9.李保林:养鱼致富的农家人
- 10.租海养鲍 年赚百万
- 11.广东大岗镇锦鲤养殖 养出
- 12.莱西农民靠养殖淡水鱼致富
- 13.中山渔农的养鱼致富故事
- 14.唐向荣:敢叫荒水变财源
- 15.高明:养殖女能手带领农村
- 16.文昌养殖罗非鱼致富
- 17.养鱼大王--孟令章
- 18.温占秀:致富有新招
- 19.cctv致富经:鲤鱼改名稻花
- 20.cctv致富经:亿万财富来自
更多视频...相关技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