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网首页

有关鲟鱼高效的养殖技术

发布于:2009-09-08 13:47  来源:
  鲟鱼属于底层冷水性鱼类,栖息在水质清澈,底质为沙砾的水域中。喜弱光,怕强光。鲟鱼食性一般为肉食性或杂食性,幼鱼以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成鱼除底栖动物、水生昆虫外,还喜食小鱼小虾。产自北美的匙吻鲟为浮游生物食性。 

  各种鲟鱼在养殖方法,尤其是成鱼养殖方法上无大区别,只是因品种不同,在幼鱼养殖过程中的饲料转化方面存在着难易程度的不同,至于生长速度的快慢,则主要取决于水质、水流、放养密度和饲料的优劣。按鲟鱼不同生长阶段所具有的特点,可简单总结成以下两种养殖方法: 

  一、幼鱼养殖 

  1.流水养殖:可采用室外水泥地,使用流水养殖。水泥地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正方形切去四角,这样池中的水流旋转无死角。池底应为锥底形,坡度为1%~2%,排水口设在锥底部,再通过可调节高度的管道排水。要保证洗刷水池时可以彻底排干池水。池规格在9平方米以内,深度1米便可,池壁要光滑,以免刮伤鱼苗。水池上应设遮荫网。对于未开口的水花,水温应保持在18~20℃,水深0.6米左右,溶解氧不低于6毫克/升,流速不超过0.1米/秒。放养密度初期为10000尾/立方米。开口饵料可采用卤虫无节幼体、轮虫、小型枝角等,开口两天后可改喂剁碎的水蚯蚓和碎鱼虾。要少量多次投喂,最初10~12次/天,1周后可改可8次/天。鲟鱼喜弱光,灯光下摄食积极,故夜间必须投喂。随着鱼苗长大必须注意及时分池,这样可以减少幼鱼互噬的机会。 

  2.投喂配合饲料:鱼苗长到8厘米-10厘米后便可开始转喂人工配合饲料。可以采用逐渐增加配合饲料投喂次数,相应减少活饵投喂次数的办法,直至取消活饵投喂,此时要注意配合饲料的粒径必须适应鱼苗的口径。对于在此过程中生长停滞的鱼苗,应及时捞出再次投喂活饵,待体质恢复后再重新进行饲料转口。大苗适应性强,水温18~28℃均可,水深保持在0.8~1米。 

  二、成鱼养殖 

  1.水泥池养殖:可采用鳗鱼池或经改造的甲鱼池,面积从100平方米-400平方米均可,水深在1.5~2米之间,不必过深。 流水养殖可大密度放养,15厘米或15克鱼苗可放养500尾/立方米,随长随分池。 投喂次数可减至4~6次/天,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随鱼生长逐渐降低到1%。 对于无流水条件的水泥池,也可采用定期换水的办法。但放养密度应较流水养殖低一些,并应及时消除池底的残饵和排泄物。 

  2.网箱养殖:鲟鱼可在水库中进行网箱养殖。采用双层网箱,在保证网箱内外水交换良好的基础上,侧网的孔径选用应考虑到鱼苗的逃逸问题,底部的网孔应小于饲料粒径。15厘米/15克鱼苗的放养密度可在200尾/平方米,随长随分散。投饵次数和投饵率可参照水泥池流水养殖。 

  3.池塘养殖:应放养较大规格鱼种,如30厘米/100克以上的鱼种。放养密度最初可在2000尾/亩,随长随分塘,养成密度可在500尾/亩。投饵可采用三定法。日常管理方面,应密切溶解氧指标,采取增氧措施,还要注意防治寄生虫病害。  
 
相关新闻:
24小时新农网新闻排行:

 

 

返回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