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新农网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温室甲鱼转入外塘养殖应注意的问题

时间:2009-09-15 14:03  来源:  责任编辑:
核心提示:甲鱼养殖者为了缩短养殖周期,提高成活率,增加养殖效益,采取温室高密度加温培育成200~250克的幼鳖,等到第二年天气转暖,室外池水温升高后,将温室甲鱼转移到外塘,养殖成商品鳖,这应该说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养殖模式。但如果转塘过程中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甲鱼发病
   甲鱼养殖者为了缩短养殖周期,提高成活率,增加养殖效益,采取温室高密度加温培育成200~250克的幼鳖,等到第二年天气转暖,室外池水温升高后,将温室甲鱼转移到外塘,养殖成商品鳖,这应该说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养殖模式。但如果转塘过程中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甲鱼发病,而引起大量死亡,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为了做好甲鱼的安全转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转塘前温室内的技术处理

  甲鱼经过一个冬季的饲养,温室内的空气质量、水体理化因子各项指标都达到了一定的浓度,甲鱼被迫适应室内环境,若不经过锻炼调整,直接投放到外塘时,当环境突变时就难以适应。主要表现为甲鱼上食慢,应激反应大,内脏生理机能紊乱,机体免疫力下降,易诱发多种疾病,如腐皮病、疖疮病、穿孔病、鳃腺炎、白底板病等。具体预防措施:

  1.温度调整 

  转池前做好时间安排,温室提前5~7天时间采取逐步降温,缩小室内外温差。开始1~2天可采用开门窗自然降温,然后可结合外塘水温,适当加注外塘池水降温,降温幅度以每天下降1~1.5℃为宜。当室内水温基本与外塘水温一致时,可将温室甲鱼投放到外塘养殖。

  2.疾病防治 

  健康的甲鱼在降温前可强化培育5~7天,一般在饲料中添加Vc、消炎类抗生素等,防止在搬移途中弄伤感染。生病的甲鱼最好在温室内治愈后再转池,因温室环境相对稳定,治疗条件比外塘好。

  二、外塘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甲鱼从温室转移到外塘前,先对外塘的底质和水体作彻底杀菌消毒,新挖池塘先加水10~15厘米,用20~30克/立方米漂白粉或用100~150千克 /亩的生石灰清塘,5~7天后加注新水至60~80厘米,水位浅便于外塘水温的升高,避免水体上下层温差大;对于老池塘,最好先清除底部淤泥,因淤泥中残存着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等,当外界条件适应时,可大量滋生繁衍,甲鱼易受感染生病。因此,老池塘要加大清塘力度,可采取干塘、太阳曝晒20~30 天,再用生石灰清塘,并翻动底泥,一段时间待药效消失后,可施底质改良剂,改善土质结构。

  三、甲鱼分池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1.分池天气选择

  当外塘水温达25~26℃以上时,可根据当地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测,选择连续5~6天晴朗天气后分池,保证甲鱼转入外塘后,尽快上食。一般来说江、浙一带可选择5月下旬和6月上旬出池,南方提前,江北推迟。

  2.甲鱼浸浴药物选择 

  甲鱼在起捕、运输、称量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抓伤、擦伤情况,伤口若不及时处理很容易感染发炎,诱发皮肤病,这时可选择收敛性强、药效快的高锰酸钾浸浴,可达到抑菌收敛伤口作用,减少发病感染机率。甲鱼的起捕、点数、称量、运输过程最好全程带水操作,尽量减少甲鱼体表受伤的可能性。对于不同规格的甲鱼,应进行分类分池养殖。

  3.转塘后的养殖管理

  (1)外用消毒剂的使用:甲鱼投放外塘后,立即对池塘水体进行全池泼洒,可选择刺激性小的溴制剂、碘制剂、氯制剂连续用2~3天,剂量按预防时的用量,第二、三天减半,10~15天后可重新消毒预防一次。

  (2)内服药的使用:甲鱼转入外塘后,饲料中添加微生物制剂或诱食剂使甲鱼尽早吃食。当投饲量恢复到温室时的60%~80%,吃食明显旺盛时,可在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免疫多糖等,以增强甲鱼的抗病力。

  (3)日常操作管理:甲鱼转入外塘养殖后,应合理安排投饵量、投饵次数,坚持"四定"投饵原则。平时要专人负责,每天要密切注意甲鱼吃食情况、水质变化,定期检测甲鱼生长指标及发病等情况,便于及早发现问题,对症处理,绝不能产生外塘环境好、养殖管理轻松及无关紧要的懈怠麻痹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