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05年我们开展了赤眼鳟的引进与池塘精养试验,取得了较好成效。现将2005年池塘精养赤眼鳟成鱼的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池塘条件 试验在海盐县武原镇金星村农技站示范基地进行,池塘两只,每只1.5亩,池深2.5米,底部平坦,淤泥较少,保水性能好。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水质清新,附近无污染源。基地配备了12千瓦发电机组一套,2只池配备1.5千瓦增氧机2台及6寸潜水泵1台。
2.苗种来源和养殖方式 2004年6月从湖州市锦山鱼种场引进赤眼鳟夏花,2004年引进夏花后培育冬片鱼种,2005年放养自育的冬片鱼种养殖成鱼。
二、技术措施
1.清塘消毒 鱼种放养前20天,即1月初,用生石灰干法清塘,亩用生石灰60千克化浆全池泼洒,以杀灭野杂鱼和病原体,改良底质和水质。
2.进水和培肥水质 清塘后15天,注新水至1.2米水位,进水时用60目筛绢网进行过滤,防野杂鱼和有害生物入池。注水后亩施发酵的羊灰300千克进行水质培育,池水透明度30厘米左右。
3.鱼种放养 有机肥施后一周,池水呈茶褐色,当水中饵料生物较为丰富时;于1月26日放养自育的赤眼鳟鱼种,鱼种放养前用10%含量的聚维酮碘2毫克/升进行体表消毒5分钟。1号试验池共放养赤眼鳟1200尾,亩放800尾,鱼种规格75克/尾;6月10日套养白鲢夏花3000尾。2号试验池共放养赤眼鳟900尾,亩放600尾,规格75克/尾;套养白鲢鱼种375尾,规格为80克/尾;套养花鲢鱼种75尾,规格100克/尾。
4.饵料投喂 投饲坚持"四定"原则,并根据天气、水温、水质和鱼摄食情况,确定合理的投喂量。从3月底水温10℃以上时,赤眼鳟就开始摄食塘边的水草嫩叶,同时也开始投喂含30%蛋白质的配合颗粒饲料,日投1次,在下午2时投喂,两只塘投喂量均等。从5月开始日投饵2次,上午9时和下午4时,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至8月中旬,鱼体己长至500克以上,发现摄食量明显减少,于是将投饵量控制在鱼体重的2%以内,防止饲料浪费而败坏水质,其间还经常补充部分小浮萍进行投喂。在9月中旬至10月,赤眼鳟的摄食量随着温度的适宜和水质良好,摄食量又递增,日投饵量掌握在鱼体重的3%。全年共投喂配合饲料2187.8千克、小芜萍400千克。
5.水质调控 养殖前期定期每周加注新水,每次注水15~20厘米;高温季节,池塘水位保持在2.2米。在养殖中后期(特别在高温季节)及时换水,每次换水量20~30厘米,保持水质清新,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养殖生产过程中,每天中午开增氧机1~2小时,晚上视天气情况适时开机,池水溶氧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pH7~8.5,氨氮1毫克/升以内。
6.病害防治 防病上参照四大家鱼的管理方法,着重管理好水质,每15~20天泼洒生石灰20克/立方米,以改善水质和防病促长。在5~9月定期(每月一次)泼洒光合细菌或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以保持水质长期稳定良好。全年防病用杀虫药1次,水质消毒剂2次,为4月29日用"鱼虫杀星"0.04克/立方米全池泼洒,杀灭寄生虫;5月10日用10%溴氯海因0.2克/立方米消毒;9月2日用10%聚维酮碘0.5克/立方米消毒。整个养殖期间未发现病死的鱼。
7.日常管理坚持勤巡塘,勤观察,每天早、中、晚三次巡塘,观察鱼的摄食、活动、水质变化、有无病害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高温季节加强夜间管理,及时开增氧机,定期测定pH值、温度等,记录养殖日志。由于赤眼鳟易受惊,善跳跃而使鳞片脱落受伤,故养殖环境尽量保持安静。
三、试验结果
11月10日,两只试验池经起网销售和并塘,均取得良好成效。
1号试验池:共起捕赤眼鳟971千克(含留塘230千克),亩产647.3千克,最大尾重1千克,最小0.35千克,平均0.87千克/尾,成活率93%。其中尾重500克以上全部销售,单价16元/千克,留塘230千克也折算产值,共计15536元,亩产值10357元。套养的白鲢鱼种产量220.5千克,平均77克/尾,成活率95%,产值882元。总产值16418元,亩产值10945元,扣除亩成本6087元(赤眼鳟鱼种1200元,白鲢夏花24元,饲料3391元,电费252元,塘租400元,药物320元,种芜萍等人工费500元),亩净收益4858元。投入产出比为1∶1.80。
2号试验池:共起捕赤眼鳟925千克,最大尾重1.36千克,平均1.07千克/尾,成活率96%,基本上全部销售,产值14800元,亩产值9867元。套养的白鲢起捕322.5千克,平均0.9千克/尾,产值1548元。套养的花鲢产量120千克,平均1.6千克/尾,产值816元。总产值17164元,亩产值11443元,扣除亩成本5898元(鱼种:赤眼蜘00元+白鲢104元+花鲢31元,饲料3391元,电费252元,塘租400元,药物320元,人工500元),亩挣收益5545元,总净收益8318元。投入产出比1∶1.94。
四、小结和体会
1.池塘主养赤眼鳟,搭养其它品种以及搭配的比例要合理。因该鱼性情活跃、抢食凶,故搭配部分滤食性鱼类如花白鲢较合理。本试验中,1号池亩放赤眼鳟800尾,套养白鲢夏花2000尾/亩;2号池亩放赤眼鳟600尾,套养花白鲢鱼种300尾/亩,赤眼鳟的产量1号池高于2号池,故要取得高产,池塘放养赤眼鳟的密度要高,亩放养量在800尾以上,鱼种规格75克/尾。
2.赤眼鳟的生长速度从夏花培育到冬片鱼种时快,接近草鱼;冬片到规格700克/尾时长势尚可,而当达800克/尾以上时,长势较慢,故要及时起捕销售,当大部分个体达上市规格时,应捕大留小,及时上市。
3.该鱼生活在水体的中层,起捕容易,只是性情太活跃,在吃食时一有动静就跳跃不停,影响本身及混养鱼的吃食和生长。从试验结果看,赤眼鳟最大规格达到1.36千克/尾,最小0.35千克/尾,故投饵要均匀投在池的四周,苗种放养规格力求整齐。赤眼鳟驯食较容易,最好投喂浮性颗粒饲料,以便正确掌握投饵量,杜绝饲料浪费而败坏水质。配合饲料粗蛋白质含量不需太高,控制在30%以内就够了,另需搭配部分水生植物作补充。
4.池塘养殖赤眼鳟只要掌握合理的放养密度,科学搭配混养品种。采用优质对口的配合饲料,通过精心管理,完全能养殖成功,并取得高产高效。该鱼病害少,口味佳,市场价格高,养殖效益好,养殖方式可主养成与四大家鱼混养、搭养。
赤眼鳟的引进与池塘精养
发布时间:2009-08-24 来源:
摘要:2004~2005年我们开展了赤眼鳟的引进与池塘精养试验,取得了较好成效。现将2005年池塘精养赤眼鳟成鱼的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池塘条件试验在海盐县武原镇金星村农技站示范基地进行,池塘两只,每只1.5亩,池深2.5米,底部平坦,淤泥较少,保水性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