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养殖鲟鱼的疾病与防治
时间:2009-07-09 03:35 来源: 责任编辑:
核心提示:鲟鱼为软骨硬鳞鱼,其肉厚骨软,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尤其是用鲟鱼卵加工成的鱼子酱,更是驰名中外,有“黑色黄金”之称。其肉、卵含蛋白质极高,皮可制革,骨骼中可提取硫酸软骨素(防癌),可谓全身都是宝。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水环境的恶化,
鲟鱼为软骨硬鳞鱼,其肉厚骨软,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尤其是用鲟鱼卵加工成的鱼子酱,更是驰名中外,有“黑色黄金”之称。其肉、卵含蛋白质极高,皮可制革,骨骼中可提取硫酸软骨素(防癌),可谓全身都是宝。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水环境的恶化,其野生资源逐渐减少,目前鲟鱼的养殖前景看好,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人工繁殖和养殖。随着鲟鱼在池塘、网箱、湖泊和水库中的成功养殖,我国正形成新一轮人工养殖鲟鱼的热潮,疾病防治的研究是当务之急。
1.水霉病
1.1症状 此病主要发生在仔幼鱼阶段,在幼鱼体表擦伤处可看到灰白色棉毛絮状物,病鱼开始焦躁不安,随着病情加重会发生游动迟缓,食欲减退甚至停食,鱼体逐渐消瘦,最后瘦弱而死。
1.2病因 鱼体受伤或水质不良而引起体表感染,滋生水霉。
1.3防治方法 用生石灰水对养殖池进行清池可减少此病的发生。在捕捞、搬运、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尽量仔细,避免鱼体体表受伤;及时对养殖池进行排污、清污,保持养殖池水质清新;用1∶1配比的食盐和小苏打混合溶液对操作后的鱼体进行消毒,可预防此病的发生。每立方米水体中用2克五倍子煮汁淋洒;将抗菌素拌在饲料中投喂,药饵比为1∶100,连喂3天,可以治疗此病。另外可不使用药物治疗,用提高池水温度进行控制,效果很好。
2.气泡病
2.1症状 病鱼腹部膨胀,鱼体弯曲,常浮于水面,游动缓慢、无力、上浮、贴边,只能稍稍进入水面以下,不能正常潜入水底摄食,鱼体失去平衡,时游时停。发病严重的肉眼就可以看到在口前两侧沟裂里面呈线型排列的许多气泡。有的表现为整个头部都充血,口的四周红肿,不能闭合。
2.2病因 水中氮气或氧气含量过饱和形成气泡,被吞入鱼体或通过鳃、皮肤而向血液扩散,使得鱼的肠、肌肉等组织内形成微气泡,再汇聚成大气泡。鱼苗期多发,该病常伴有眼外突、皮下出血及鳃部血管栓塞等症。
2.3防治方法 主要方法是先改善水质,以注排水的方式注水,解除水体中过多氮气或氧气。采用循环水过滤装置养鱼时,应经常更换、清洗过滤器。然后将病鱼放入浓度为1%的食盐水中浸泡,时间视鱼体耐受情况而定,然后将病鱼放入清水中暂养,投喂时水位尽可能放低,以保证病鱼能吃到饲料;加强生产管理,按时投喂,及时清除水体中的残饵。
3.肠炎病
3.1症状 病鱼腹部膨大,行动缓慢,不摄食,肛门红肿、突出,粪便中带脓,严重者脓中有血,无食欲,行动迟缓,死亡较快。剖开鱼腹可见局部发炎或全肠呈红褐色,肠里没有食物,肠壁弹性差。在患病严重时腹部膨大,有黄色黏液流出。
3.2病因 鱼体体质较弱,摄入变质饲料导致细菌感染。
3.3防治方法 加强饲养管理,保证水质清新,当水温达到25℃左右时,每隔10~15天投喂抗菌素药饵1~2天,并严格控制投喂量;发现病鱼后,采取内服与外用药物结合治疗,可用0.6×10E-6漂白粉全池泼洒,1小时后换注4/5的新水,并保证每天换水1次,同时,连续6天投喂抗菌素药饵,每天100千克鱼体投放药物500毫克,药饵中加入适量大蒜汁,效果更好。
4.肿嘴病
4.1症状 此病在史氏鲟幼鱼期发生较多,为一种细菌性疾病,病鱼口部四周充血、肿胀,不能活动,体表伴有水霉着生肛门红肿。
4.2病因 为鱼类摄入变质饲料所致的细菌性鱼病。
4.3防治方法 以预防为主,加强生产管理,不投喂变质饲料,及时清除池中残饵,定期换注新水;发现病鱼后及时捞出防止其它鱼体受感染,并立即换注新水。对此类病鱼的治疗,目前尚未发现较好的有效办法。
5.氨氮中毒
5.1症状 鱼体体色渐渐变浅,严重者通身变白并透明,病鱼行动迟缓,严重者平卧池底不动,救治不及时可致死亡。
5.2病因 水体中有机物含量过高,水体腐败变质,致使氨氮含量超标所致。
5.3防治办法 及时清除池内残饵、粪便,坚持定期定量换水,保证水质清新。发现鱼病后,及时将鱼放在清新水体中,彻底清池并换注新水,停止投饲,待病鱼症状缓解后再放回原池中正常饲养。
6.卵甲藻病
6.1症状 鲟鱼得病初期,体表出现稀疏的小白点,以后逐渐增多,严重时像滚了一层面粉,故又称打粉病。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减退,终致瘦弱死亡,严重时,鱼身体上布满了小白点,鱼眼睛被白点盖住,视力变弱,鳃上与口腔内也有许多小白点,呼吸与进食都极其困难,最终导致大批死亡。
6.2病因 鲤科鱼类发生卵甲藻病地区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水的pH值偏低,一般在5.0~6.5之间,危害的对象都是夏花或鱼种,偏酸性的养殖用水是诱发此病前提,卵甲藻是嗜酸性的,中性及偏碱性水中没有发生此病的先例。
6.3防治方法 pH值较低的水域养鱼必须对此病进行预防,尤其是育苗工作,此病的主要危害对象是夏花及鱼种。预防的手段一是在鱼苗未入池前,使用生石灰清塘,使池水的pH值达到中性或偏碱性,这是土池养鱼必须采取的手段,水泥池流水育苗则须定期向水池中泼洒生石灰,每隔一定时间改变用水的pH值,使卵甲藻无法繁殖;二是在水池上加盖遮阳棚,藻类的繁殖需要阳光,加遮阳棚后,可以降低藻类的繁殖速度,以便及时发现卵甲藻病的症状,及时地加以治疗。
7.细菌性败血症
7.1症状 鲟鱼发病后,吃食急剧下降,摄食量从发病前的每千克鱼摄食22克下降到8~10克(干重)。体外检查,病鱼腹部、嘴四周、眼睛、硬鳞基部出血,个别病鱼尾柄硬鳞基部有突出体外的充血泡;肛门红肿;鳃颜色较淡,呈花斑状。剖检腹腔内有淡红色混浊腹水;肝肿大呈土黄色,剖面有肉眼可见的油珠,个别病鱼肝有灰白色点状弥散坏死病灶;肠膜、脂肪组织、生殖腺及腹壁有出血斑点;肠内多无食物,肠壁及中肠以后部位螺旋瓣充血,后肠充满泡沫状黏液物质。
7.2病因 对鲟鱼养殖条件认识不足,养殖技术及管理水平低所造成,如水源较差,不能经常换水,且经常更换饲料等,导致鲟鱼生长缓慢,体质差,以至抗病力下降而染病。
7.3防治方法 由于病原体对水体的污染和鱼的感染都比较严重,需采取换水消毒和内服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具体方法如下:①换水消毒无论病情严重与否,均先用“克暴灵”全池泼洒消毒,剂量为水深1米每667平方米用药25毫克,同时消毒蓄水池,然后排水、注水,24小时后全场所有水体用0.1毫克/升呋喃唑酮消毒;3日后再消毒1次;②内服治疗,每100千克鱼每天用恩诺沙星20克拌饵,分4次投喂,6天为1个疗程。
8.寄生虫病
8.1锥虫病
8.1.1症状与病因 病原体为锥虫,病鱼行动迟钝,身体在水中呈“S”形或“L”形弯曲,常卧水底,不摄食,体色无光泽呈黑色,有时急剧在水中上下旋围,若不医治,3~5天后死亡。
8.1.2治疗方法 青霉素G盐按5千克水体中加入药物20万~40万国际单位,每天1次,每次浸浴2小时左右。第1、2天用高剂量(40万国际单位),第3天后低剂量(20万国际单位),连续3天出现明显好转,约7天后恢复正常,并出现摄食。早期治愈率可达100%。
8.2车轮虫病
8.2.1症状与病因 病原体为车轮虫。在鱼体和鳃耙上数量过多,寄生处黏液增多,直接影响生长,造成鱼体衰弱,游动迟缓,肠无食,严重者造成苗种大量死亡。
8.2.2治疗方法 将病鱼用50克/升食盐水浸浴1小时左右,转到流水池中饲养,病情可以好转而治愈。或用15%~25%浓度的福尔马林去除鲟苗鱼体和鳃耙上寄生的车轮虫,切忌使用硫酸铜。
8.3斜管虫病
8.3.1症状与病因 斜管虫大量寄生在鲟体表、口腔、鳃部,大量寄生时可引起皮肤及鳃上有大量黏液,鱼体与实物摩擦,表皮发炎,坏死脱落,呼吸困难而死。
8.3.2治疗方法 越冬前将鱼体上的病原杀灭,尽量缩短越冬期的停食时间,鱼开始摄食时,投喂营养丰富的饵料。水温在10℃以下时,全池泼洒硫酸铜及高锰酸钾合剂(5∶2),使池水成(0.3~0.4)×10E-6浓度。
8.4小瓜虫病
8.4.1症状与病因 肉眼观察,在躯干、头、鳍、鳃、口腔等处有小白点,同时伴有大量黏液,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患病鱼鱼体日益消瘦,游泳能力大大减低,且浮躁不安食欲减退,最后鱼窒息死亡。
8.4.2治疗方法 用50克/立方米福尔马林溶液浸泡治疗较安全和有效。或者全池泼洒亚甲基蓝,使池水成2×10E-6浓度,连续数次,每天1次。苗种前期不使用药物治疗,而是用提高池水温度进行控制,效果很好(温度控制在25℃以上,以28~30℃为好)。
8.5三代虫病
8.5.1症状与病因 系投喂未消毒的水蚤造成,患病鱼苗嘴部四周充血,鳃充血,体表有一层白色的黏液,鱼体失去光泽,游泳极不正常,鱼苗有缺氧浮头现象。
8.5.2治疗方法 用0.25克/立方米晶体敌百虫治疗三代虫病,效果较好。或放养前用(15~20)×10E-6浓度高锰酸钾水溶液杀死鱼体病原。
1.水霉病
1.1症状 此病主要发生在仔幼鱼阶段,在幼鱼体表擦伤处可看到灰白色棉毛絮状物,病鱼开始焦躁不安,随着病情加重会发生游动迟缓,食欲减退甚至停食,鱼体逐渐消瘦,最后瘦弱而死。
1.2病因 鱼体受伤或水质不良而引起体表感染,滋生水霉。
1.3防治方法 用生石灰水对养殖池进行清池可减少此病的发生。在捕捞、搬运、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尽量仔细,避免鱼体体表受伤;及时对养殖池进行排污、清污,保持养殖池水质清新;用1∶1配比的食盐和小苏打混合溶液对操作后的鱼体进行消毒,可预防此病的发生。每立方米水体中用2克五倍子煮汁淋洒;将抗菌素拌在饲料中投喂,药饵比为1∶100,连喂3天,可以治疗此病。另外可不使用药物治疗,用提高池水温度进行控制,效果很好。
2.气泡病
2.1症状 病鱼腹部膨胀,鱼体弯曲,常浮于水面,游动缓慢、无力、上浮、贴边,只能稍稍进入水面以下,不能正常潜入水底摄食,鱼体失去平衡,时游时停。发病严重的肉眼就可以看到在口前两侧沟裂里面呈线型排列的许多气泡。有的表现为整个头部都充血,口的四周红肿,不能闭合。
2.2病因 水中氮气或氧气含量过饱和形成气泡,被吞入鱼体或通过鳃、皮肤而向血液扩散,使得鱼的肠、肌肉等组织内形成微气泡,再汇聚成大气泡。鱼苗期多发,该病常伴有眼外突、皮下出血及鳃部血管栓塞等症。
2.3防治方法 主要方法是先改善水质,以注排水的方式注水,解除水体中过多氮气或氧气。采用循环水过滤装置养鱼时,应经常更换、清洗过滤器。然后将病鱼放入浓度为1%的食盐水中浸泡,时间视鱼体耐受情况而定,然后将病鱼放入清水中暂养,投喂时水位尽可能放低,以保证病鱼能吃到饲料;加强生产管理,按时投喂,及时清除水体中的残饵。
3.肠炎病
3.1症状 病鱼腹部膨大,行动缓慢,不摄食,肛门红肿、突出,粪便中带脓,严重者脓中有血,无食欲,行动迟缓,死亡较快。剖开鱼腹可见局部发炎或全肠呈红褐色,肠里没有食物,肠壁弹性差。在患病严重时腹部膨大,有黄色黏液流出。
3.2病因 鱼体体质较弱,摄入变质饲料导致细菌感染。
3.3防治方法 加强饲养管理,保证水质清新,当水温达到25℃左右时,每隔10~15天投喂抗菌素药饵1~2天,并严格控制投喂量;发现病鱼后,采取内服与外用药物结合治疗,可用0.6×10E-6漂白粉全池泼洒,1小时后换注4/5的新水,并保证每天换水1次,同时,连续6天投喂抗菌素药饵,每天100千克鱼体投放药物500毫克,药饵中加入适量大蒜汁,效果更好。
4.肿嘴病
4.1症状 此病在史氏鲟幼鱼期发生较多,为一种细菌性疾病,病鱼口部四周充血、肿胀,不能活动,体表伴有水霉着生肛门红肿。
4.2病因 为鱼类摄入变质饲料所致的细菌性鱼病。
4.3防治方法 以预防为主,加强生产管理,不投喂变质饲料,及时清除池中残饵,定期换注新水;发现病鱼后及时捞出防止其它鱼体受感染,并立即换注新水。对此类病鱼的治疗,目前尚未发现较好的有效办法。
5.氨氮中毒
5.1症状 鱼体体色渐渐变浅,严重者通身变白并透明,病鱼行动迟缓,严重者平卧池底不动,救治不及时可致死亡。
5.2病因 水体中有机物含量过高,水体腐败变质,致使氨氮含量超标所致。
5.3防治办法 及时清除池内残饵、粪便,坚持定期定量换水,保证水质清新。发现鱼病后,及时将鱼放在清新水体中,彻底清池并换注新水,停止投饲,待病鱼症状缓解后再放回原池中正常饲养。
6.卵甲藻病
6.1症状 鲟鱼得病初期,体表出现稀疏的小白点,以后逐渐增多,严重时像滚了一层面粉,故又称打粉病。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减退,终致瘦弱死亡,严重时,鱼身体上布满了小白点,鱼眼睛被白点盖住,视力变弱,鳃上与口腔内也有许多小白点,呼吸与进食都极其困难,最终导致大批死亡。
6.2病因 鲤科鱼类发生卵甲藻病地区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水的pH值偏低,一般在5.0~6.5之间,危害的对象都是夏花或鱼种,偏酸性的养殖用水是诱发此病前提,卵甲藻是嗜酸性的,中性及偏碱性水中没有发生此病的先例。
6.3防治方法 pH值较低的水域养鱼必须对此病进行预防,尤其是育苗工作,此病的主要危害对象是夏花及鱼种。预防的手段一是在鱼苗未入池前,使用生石灰清塘,使池水的pH值达到中性或偏碱性,这是土池养鱼必须采取的手段,水泥池流水育苗则须定期向水池中泼洒生石灰,每隔一定时间改变用水的pH值,使卵甲藻无法繁殖;二是在水池上加盖遮阳棚,藻类的繁殖需要阳光,加遮阳棚后,可以降低藻类的繁殖速度,以便及时发现卵甲藻病的症状,及时地加以治疗。
7.细菌性败血症
7.1症状 鲟鱼发病后,吃食急剧下降,摄食量从发病前的每千克鱼摄食22克下降到8~10克(干重)。体外检查,病鱼腹部、嘴四周、眼睛、硬鳞基部出血,个别病鱼尾柄硬鳞基部有突出体外的充血泡;肛门红肿;鳃颜色较淡,呈花斑状。剖检腹腔内有淡红色混浊腹水;肝肿大呈土黄色,剖面有肉眼可见的油珠,个别病鱼肝有灰白色点状弥散坏死病灶;肠膜、脂肪组织、生殖腺及腹壁有出血斑点;肠内多无食物,肠壁及中肠以后部位螺旋瓣充血,后肠充满泡沫状黏液物质。
7.2病因 对鲟鱼养殖条件认识不足,养殖技术及管理水平低所造成,如水源较差,不能经常换水,且经常更换饲料等,导致鲟鱼生长缓慢,体质差,以至抗病力下降而染病。
7.3防治方法 由于病原体对水体的污染和鱼的感染都比较严重,需采取换水消毒和内服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具体方法如下:①换水消毒无论病情严重与否,均先用“克暴灵”全池泼洒消毒,剂量为水深1米每667平方米用药25毫克,同时消毒蓄水池,然后排水、注水,24小时后全场所有水体用0.1毫克/升呋喃唑酮消毒;3日后再消毒1次;②内服治疗,每100千克鱼每天用恩诺沙星20克拌饵,分4次投喂,6天为1个疗程。
8.寄生虫病
8.1锥虫病
8.1.1症状与病因 病原体为锥虫,病鱼行动迟钝,身体在水中呈“S”形或“L”形弯曲,常卧水底,不摄食,体色无光泽呈黑色,有时急剧在水中上下旋围,若不医治,3~5天后死亡。
8.1.2治疗方法 青霉素G盐按5千克水体中加入药物20万~40万国际单位,每天1次,每次浸浴2小时左右。第1、2天用高剂量(40万国际单位),第3天后低剂量(20万国际单位),连续3天出现明显好转,约7天后恢复正常,并出现摄食。早期治愈率可达100%。
8.2车轮虫病
8.2.1症状与病因 病原体为车轮虫。在鱼体和鳃耙上数量过多,寄生处黏液增多,直接影响生长,造成鱼体衰弱,游动迟缓,肠无食,严重者造成苗种大量死亡。
8.2.2治疗方法 将病鱼用50克/升食盐水浸浴1小时左右,转到流水池中饲养,病情可以好转而治愈。或用15%~25%浓度的福尔马林去除鲟苗鱼体和鳃耙上寄生的车轮虫,切忌使用硫酸铜。
8.3斜管虫病
8.3.1症状与病因 斜管虫大量寄生在鲟体表、口腔、鳃部,大量寄生时可引起皮肤及鳃上有大量黏液,鱼体与实物摩擦,表皮发炎,坏死脱落,呼吸困难而死。
8.3.2治疗方法 越冬前将鱼体上的病原杀灭,尽量缩短越冬期的停食时间,鱼开始摄食时,投喂营养丰富的饵料。水温在10℃以下时,全池泼洒硫酸铜及高锰酸钾合剂(5∶2),使池水成(0.3~0.4)×10E-6浓度。
8.4小瓜虫病
8.4.1症状与病因 肉眼观察,在躯干、头、鳍、鳃、口腔等处有小白点,同时伴有大量黏液,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患病鱼鱼体日益消瘦,游泳能力大大减低,且浮躁不安食欲减退,最后鱼窒息死亡。
8.4.2治疗方法 用50克/立方米福尔马林溶液浸泡治疗较安全和有效。或者全池泼洒亚甲基蓝,使池水成2×10E-6浓度,连续数次,每天1次。苗种前期不使用药物治疗,而是用提高池水温度进行控制,效果很好(温度控制在25℃以上,以28~30℃为好)。
8.5三代虫病
8.5.1症状与病因 系投喂未消毒的水蚤造成,患病鱼苗嘴部四周充血,鳃充血,体表有一层白色的黏液,鱼体失去光泽,游泳极不正常,鱼苗有缺氧浮头现象。
8.5.2治疗方法 用0.25克/立方米晶体敌百虫治疗三代虫病,效果较好。或放养前用(15~20)×10E-6浓度高锰酸钾水溶液杀死鱼体病原。
←浏览更多技术文章请点击左侧的导航条相关技术文章...
- 1.提高鱼病控制的守则
- 2.鳙鱼溶血性腹水病的防治对策
- 3.鱼池常见水生害虫的防治
- 4.大蒜防治鱼病七法
- 5.生姜治鱼病妙招
- 6.鱼类疖疮病的防治
- 7.用硫酸铜防治鱼病注意事项
- 8.池塘鱼病传播与预防
- 9.大蒜防治鱼病七法
- 10.利用韭菜防治鱼病效果好
- 11.目检鱼病的方法
- 12.越冬期间常见鱼病的防治
- 13.常见细菌性鱼病的防治
- 14.春季防治的常见鱼病
- 15.中草药方治疗鱼病
- 16.海水鱼常见病症(三)
- 17.海水鱼白点病
- 18.轮虫对成鱼的危害及防控
- 19.鳗鱼肝肾病
- 20.鲑鳟鱼类常见疾病咋预防
更多案例...看看致富经验...
- 1.从养鳖走出来的致富道路
- 2.养鱼圆致富梦
- 3.王兴芹:养鱼大王
- 4.太阳鱼养殖前景看好
- 5.黄河湾里的致富故事
- 6.女民兵营长张艳雪带头致富
- 7.养殖“罗非鱼”踏上致富路
- 8.cctv致富经:靠着外号卖甲
- 9.小鱼钩上致富路
- 10.一个农民的财富视角
- 11.赵勇的养鱼“财富视野”
- 12.王玉珍:在岛上打井创业的
- 13.养殖鲈鱼挣钱全靠减掉4斤
- 14.养鱼圆了致富梦
- 15.养殖野鸭 有“钱”可图
- 16.农民养殖罗非鱼年入28亿元
- 17.鱼干晒就致富新天地
- 18.余杭渔农靠“黑鱼皮”致富
- 19.鱼山乡:大辣椒闯出大市场
- 20.cctv致富经:稻田里养出会
更多视频...相关技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