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鱼类肝胆综合症
时间:2009-07-07 22:05 来源: 责任编辑:
核心提示:近年来由于养殖密度的逐渐增大、水产药物的不规范使用、水体环境的日益恶化等原因,导致养殖鱼类发病率越来越高,其中以肝胆疾患为主要特征的鱼类疾病较为常见,即我们一般常说的肝胆综合症,给水产养殖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现就鱼类肝胆综合症的发病原因、疾病特征、
近年来由于养殖密度的逐渐增大、水产药物的不规范使用、水体环境的日益恶化等原因,导致养殖鱼类发病率越来越高,其中以肝胆疾患为主要特征的鱼类疾病较为常见,即我们一般常说的肝胆综合症,给水产养殖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现就鱼类肝胆综合症的发病原因、疾病特征、流行情况、疾病诊断及防治方法作简单的阐述。
一、发病原因
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恶化、强化投饲、乱用药物、维生素缺乏、饲料酸败变质,以及营养成分的失衡和饲料中含有有毒物质等,都有可能对鱼类肝脏造成损害。以肝胆疾患为主要特征的鱼类疾病,我们称为鱼类肝胆综合症。
二、疾病特征
肝胆综合症以肝胆肿大、变色为典型症状。病鱼发病初期,肝脏略肿大,轻微贫血,色略淡;胆囊色较暗,略显绿色。随着病情发展,肝脏明显肿大,可比正常情况下大一倍以上,肝颜色逐渐变黄发白,或黄红白色相间呈斑块状,形成明显的"花肝"症状,有的使肝脏局部或大部分变成"绿肝";有的肝脏轻触易碎,胆囊明显肿大1~2倍(有时导致胆汁溢出或胆囊破裂),胆汁颜色变深绿或墨绿色,或变黄变白直到五色,重者胆囊充血发红,并使胆汁也成红色。有时,病鱼的脾肾也明显肿大,脏器系统同时膨大。由于主要脏器出现严重病变、受损,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给其它病菌的侵入以可乘之机,因此该病重症者常同时伴有出血、烂鳃、肠炎、烂尾等症。本病最典型的特征是肝胆肿大和变色。诊断时,应在检查鱼体表及鳃、眼等病变外,剖开鱼腹,认真检查肝胆病变情况,若肝、胆肿大和变色明显,即可初步确定为肝胆综合症。
三、流行情况
肝胆综合症近年来已普遍流行于全国各地,特别是池塘养殖较为普遍的浙江和江苏,尤其是鱼苗、鱼种发病率高,危害的对象有鲤、鲫、团头鲂、青鱼、罗非鱼,也常见于鳖,其中以草鱼和鲫鱼最为突出。由于普遍误诊为其它以出血、烂鳃、肠炎、烂尾等为特征的鱼病,如用药不对症,死亡率可达50%~60%,甚至可达60%~90%。
四、疾病诊断
诊断应以解剖发现肝胆病变特征为主要依据,结合涂片镜检结果及临床表现等综合分析而定。要点如下:
1.肝肿胀、质地变脆、轻触易碎:有点状或块状出血,或瘀血;胆囊肿大或萎缩;胆汁颜色深绿或墨绿。
2.组织及腹水进行涂片、镜检可见密度大、活力强的无数点状细菌在视野内晃动。
3.抗应激力明显下降。主要表现在捕捞后及运输过程,一经反抗挣扎,身体充血发红,死亡不断。
4.放养密度过大,鱼群生长速度过快;病鱼鳍和体表某些部位发白或溃烂,食欲减退。
5.长期低剂量用药或大剂量(一般可达常规最高用量的2~4倍)使用外用消毒药杀虫、内服抗菌药等。
五、防治方法
1.科学投喂
对肝病的预防要严格按照科学养鱼的要求,培育良好的水质,选用营养全面、品质优良、适合所养殖鱼类的饲料,科学投喂,切忌过量投喂;防止蛋白质变质和脂肪氧化,防止饲料受潮发霉变质。如果饲料原料脂肪发生变性,其中产生毒性很大的醛类物质,将直接对肝脏造成损害。若饲料受潮发霉,其产生的黄曲霉素、亚硝基物,对肝脏有很大损害。试验证明,投喂含黄曲霉0.008~0.012毫克/千克的饲料时,经8~12日,鱼肝脏发病率可达80%~100%。当水中氨氮浓度含量过高时,鱼体内氨的代谢产物难以正常排泄,蓄积于血液之中,也易引起鱼类肝胆疾病的发生。
2.正确用药
不要低剂量、长期在饲料中添加对鱼类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如磺胺类等,要做到合理用药,不用副作用大和残留高的鱼药,如溴氰菊酯、敌百虫、硫酸铜等,更不能用国家禁用鱼药或以农药代替鱼药施放于水体中。
在治疗肝病时要尽量弄清病原,治病求本,标本兼治。既要对症治疗,又要消除病因。治疗原则是解毒、补肝、强肝、疏理、消肿,促进肝细胞再生及胆功能恢复正常;治疗时以内服为主,外消与内服结合,同时加强饲养与管理。
(1)内服药物选择疗效显著的新型制剂,如"肝血宁"拌料饲喂。该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强肝利胆,药性平稳,可止血化瘀、促进肝细胞的再生与肝功能的恢复,并有效降低应激反应。使用按说明实施。也可用"肝肠宝"或"肝肠散",或选用葡萄糖醛酸内酯(肝泰乐)也有一定疗效。
(2)内服吡哌酸或沙拉氟沙星(Sarafloxacin),对于杀灭内脏病原细菌有较好疗效,当然常见氟苯尼考或氟哌酸等抗菌药物也可以,但要求注意其耐药性。
(3)其他药物:古朗散(CURON SAN)、利肝素(水飞蓟素)、阿卡明及芦葫素等,对于保肝、强肝、抑制肝纤维素增生,恢复肝脏的正常生理功能,有较好疗效。
(4)水体消毒灭菌,选用价格适中、疗效较好,无副作用的"鱼健宝"进行全池泼洒,同时按说明施用"池底净",调节水质,效果更佳。在购药条件不便的地方,选用二氧化氯制剂、三氯异氰脲酸(强氯精)、二溴海因等消毒药进行水体消毒灭菌。同时及时调节水体水质。排除部分底层老水,灌注新水并确保水体溶氧,以利病鱼及时得以康复。
(5)选用具有解毒护肝、疏肝理气、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中药组成方剂防治肝病,以下处方可以参考使用:当归、白芍、丹参、郁金、柴胡、黄芪、党参、山药、生地、泽泻、板蓝根、山楂、甘草等,该方剂具有抗脂肪肝、解毒、抗肝损伤、促进肝细胞再生和功能恢复、抑制肝硬化发生等作用。
3.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针对肝胆综合症使用维生素的意义有二:一是补充维生素的不足。发生肝病时,由于机体需要消耗大量的维生素,加之肝脏受损,一些能在肝脏合成的维生素量减少。因此,补充维生素可以改善鱼体的营养状态;二是维生素本身具有治疗作用,能加强鱼体的抗病能力,促进肝脏损伤的修复和肝细胞的再生,促进机体康复。如维生素B12及其他B族维生素,促进鱼体对氨基酸的吸收和蛋白质的合成,利于肝细胞的再生。维生素C可促进肝糖元的形成,增强毛细血管弹性,提高免疫能力与抗应激反应能力。维生素K为合成凝血酶原原料,凝血酶原为凝血过程所必需的物质。补充维生素K,利于肝脏出血止血。同时,添加适量甜菜碱、氯化胆碱、肉毒碱、甲硫氨酸、肌醇等可以促进鱼肝脏的脂肪代谢,防止脂肪肝发生,利于肝功能的全面恢复。
另外,在饲料配伍中常规添加鱼用应激宁,该药具有疏肝理气、排毒抗出血等功效,每吨饲料中添加鱼用应激宁200克,可防止鱼类肝胆综合症的发生。也可将动物肝脏煮熟,研磨成粉投喂,因为牛、猪等动物的肝脏粉含有多种维生素和保护肝脏的因子,有助于促进受损肝细胞的再生、解毒和蛋白质的合成,能改善鱼体症状,增加食欲。
总之,应根据不同病因、症状及病理变化,选择采取治疗措施。能够联合使用时,实行综合治理,其疗效将更为显著。
一、发病原因
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恶化、强化投饲、乱用药物、维生素缺乏、饲料酸败变质,以及营养成分的失衡和饲料中含有有毒物质等,都有可能对鱼类肝脏造成损害。以肝胆疾患为主要特征的鱼类疾病,我们称为鱼类肝胆综合症。
二、疾病特征
肝胆综合症以肝胆肿大、变色为典型症状。病鱼发病初期,肝脏略肿大,轻微贫血,色略淡;胆囊色较暗,略显绿色。随着病情发展,肝脏明显肿大,可比正常情况下大一倍以上,肝颜色逐渐变黄发白,或黄红白色相间呈斑块状,形成明显的"花肝"症状,有的使肝脏局部或大部分变成"绿肝";有的肝脏轻触易碎,胆囊明显肿大1~2倍(有时导致胆汁溢出或胆囊破裂),胆汁颜色变深绿或墨绿色,或变黄变白直到五色,重者胆囊充血发红,并使胆汁也成红色。有时,病鱼的脾肾也明显肿大,脏器系统同时膨大。由于主要脏器出现严重病变、受损,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给其它病菌的侵入以可乘之机,因此该病重症者常同时伴有出血、烂鳃、肠炎、烂尾等症。本病最典型的特征是肝胆肿大和变色。诊断时,应在检查鱼体表及鳃、眼等病变外,剖开鱼腹,认真检查肝胆病变情况,若肝、胆肿大和变色明显,即可初步确定为肝胆综合症。
三、流行情况
肝胆综合症近年来已普遍流行于全国各地,特别是池塘养殖较为普遍的浙江和江苏,尤其是鱼苗、鱼种发病率高,危害的对象有鲤、鲫、团头鲂、青鱼、罗非鱼,也常见于鳖,其中以草鱼和鲫鱼最为突出。由于普遍误诊为其它以出血、烂鳃、肠炎、烂尾等为特征的鱼病,如用药不对症,死亡率可达50%~60%,甚至可达60%~90%。
四、疾病诊断
诊断应以解剖发现肝胆病变特征为主要依据,结合涂片镜检结果及临床表现等综合分析而定。要点如下:
1.肝肿胀、质地变脆、轻触易碎:有点状或块状出血,或瘀血;胆囊肿大或萎缩;胆汁颜色深绿或墨绿。
2.组织及腹水进行涂片、镜检可见密度大、活力强的无数点状细菌在视野内晃动。
3.抗应激力明显下降。主要表现在捕捞后及运输过程,一经反抗挣扎,身体充血发红,死亡不断。
4.放养密度过大,鱼群生长速度过快;病鱼鳍和体表某些部位发白或溃烂,食欲减退。
5.长期低剂量用药或大剂量(一般可达常规最高用量的2~4倍)使用外用消毒药杀虫、内服抗菌药等。
五、防治方法
1.科学投喂
对肝病的预防要严格按照科学养鱼的要求,培育良好的水质,选用营养全面、品质优良、适合所养殖鱼类的饲料,科学投喂,切忌过量投喂;防止蛋白质变质和脂肪氧化,防止饲料受潮发霉变质。如果饲料原料脂肪发生变性,其中产生毒性很大的醛类物质,将直接对肝脏造成损害。若饲料受潮发霉,其产生的黄曲霉素、亚硝基物,对肝脏有很大损害。试验证明,投喂含黄曲霉0.008~0.012毫克/千克的饲料时,经8~12日,鱼肝脏发病率可达80%~100%。当水中氨氮浓度含量过高时,鱼体内氨的代谢产物难以正常排泄,蓄积于血液之中,也易引起鱼类肝胆疾病的发生。
2.正确用药
不要低剂量、长期在饲料中添加对鱼类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如磺胺类等,要做到合理用药,不用副作用大和残留高的鱼药,如溴氰菊酯、敌百虫、硫酸铜等,更不能用国家禁用鱼药或以农药代替鱼药施放于水体中。
在治疗肝病时要尽量弄清病原,治病求本,标本兼治。既要对症治疗,又要消除病因。治疗原则是解毒、补肝、强肝、疏理、消肿,促进肝细胞再生及胆功能恢复正常;治疗时以内服为主,外消与内服结合,同时加强饲养与管理。
(1)内服药物选择疗效显著的新型制剂,如"肝血宁"拌料饲喂。该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强肝利胆,药性平稳,可止血化瘀、促进肝细胞的再生与肝功能的恢复,并有效降低应激反应。使用按说明实施。也可用"肝肠宝"或"肝肠散",或选用葡萄糖醛酸内酯(肝泰乐)也有一定疗效。
(2)内服吡哌酸或沙拉氟沙星(Sarafloxacin),对于杀灭内脏病原细菌有较好疗效,当然常见氟苯尼考或氟哌酸等抗菌药物也可以,但要求注意其耐药性。
(3)其他药物:古朗散(CURON SAN)、利肝素(水飞蓟素)、阿卡明及芦葫素等,对于保肝、强肝、抑制肝纤维素增生,恢复肝脏的正常生理功能,有较好疗效。
(4)水体消毒灭菌,选用价格适中、疗效较好,无副作用的"鱼健宝"进行全池泼洒,同时按说明施用"池底净",调节水质,效果更佳。在购药条件不便的地方,选用二氧化氯制剂、三氯异氰脲酸(强氯精)、二溴海因等消毒药进行水体消毒灭菌。同时及时调节水体水质。排除部分底层老水,灌注新水并确保水体溶氧,以利病鱼及时得以康复。
(5)选用具有解毒护肝、疏肝理气、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中药组成方剂防治肝病,以下处方可以参考使用:当归、白芍、丹参、郁金、柴胡、黄芪、党参、山药、生地、泽泻、板蓝根、山楂、甘草等,该方剂具有抗脂肪肝、解毒、抗肝损伤、促进肝细胞再生和功能恢复、抑制肝硬化发生等作用。
3.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针对肝胆综合症使用维生素的意义有二:一是补充维生素的不足。发生肝病时,由于机体需要消耗大量的维生素,加之肝脏受损,一些能在肝脏合成的维生素量减少。因此,补充维生素可以改善鱼体的营养状态;二是维生素本身具有治疗作用,能加强鱼体的抗病能力,促进肝脏损伤的修复和肝细胞的再生,促进机体康复。如维生素B12及其他B族维生素,促进鱼体对氨基酸的吸收和蛋白质的合成,利于肝细胞的再生。维生素C可促进肝糖元的形成,增强毛细血管弹性,提高免疫能力与抗应激反应能力。维生素K为合成凝血酶原原料,凝血酶原为凝血过程所必需的物质。补充维生素K,利于肝脏出血止血。同时,添加适量甜菜碱、氯化胆碱、肉毒碱、甲硫氨酸、肌醇等可以促进鱼肝脏的脂肪代谢,防止脂肪肝发生,利于肝功能的全面恢复。
另外,在饲料配伍中常规添加鱼用应激宁,该药具有疏肝理气、排毒抗出血等功效,每吨饲料中添加鱼用应激宁200克,可防止鱼类肝胆综合症的发生。也可将动物肝脏煮熟,研磨成粉投喂,因为牛、猪等动物的肝脏粉含有多种维生素和保护肝脏的因子,有助于促进受损肝细胞的再生、解毒和蛋白质的合成,能改善鱼体症状,增加食欲。
总之,应根据不同病因、症状及病理变化,选择采取治疗措施。能够联合使用时,实行综合治理,其疗效将更为显著。
←浏览更多技术文章请点击左侧的导航条相关技术文章...
- 1.重视冬季鱼塘白云病的发生
- 2.鳗鱼凹凸病的预防
- 3.鱼蟹常见疾病的防治
- 4.罗非鱼的链球菌病
- 5.鳄鱼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 6.自制渔药治鱼病
- 7.相似鱼病肉眼如何鉴别
- 8.春季鱼病防治技术
- 9.观赏鱼类疾病及其防治技术2
- 10.传染性鱼出血病的防治
- 11.金鱼的鱼虱病
- 12.海水观赏鱼白点病的防治
- 13.重视冬季渔塘白云病发生
- 14.孔雀鱼患病常见的四大因素
- 15.鳙鲢鱼长“钉”防治法
- 16.鳗鱼肝肾病
- 17.野外泥池塘春放秋捕式防病精养新技术操作规程
- 18.常规养殖鱼类细菌性疾病防治
- 19.鱼苗鱼种的常见病
- 20.池鱼氨氮中毒的解救
更多案例...看看致富经验...
- 1.从养鳖走出来的致富道路
- 2.养鱼圆致富梦
- 3.王兴芹:养鱼大王
- 4.太阳鱼养殖前景看好
- 5.黄河湾里的致富故事
- 6.女民兵营长张艳雪带头致富
- 7.养殖“罗非鱼”踏上致富路
- 8.cctv致富经:靠着外号卖甲
- 9.小鱼钩上致富路
- 10.一个农民的财富视角
- 11.赵勇的养鱼“财富视野”
- 12.王玉珍:在岛上打井创业的
- 13.养殖鲈鱼挣钱全靠减掉4斤
- 14.养鱼圆了致富梦
- 15.养殖野鸭 有“钱”可图
- 16.农民养殖罗非鱼年入28亿元
- 17.鱼干晒就致富新天地
- 18.余杭渔农靠“黑鱼皮”致富
- 19.鱼山乡:大辣椒闯出大市场
- 20.cctv致富经:稻田里养出会